螺旋體病是由鵝包柔氏螺旋體引起鵝等家禽和野禽的一種熱性、敗血性傳染病。雞、火雞、野雞、鴨和金絲雀對本病易感,3周齡以下的雞最易感。主要以發(fā)熱、腹瀉、肝、脾腫大、壞死為臨床病理特征。本病具有高度的死亡率,病禽發(fā)病后常引起大批死亡。
螺旋體病發(fā)生于世界各地,但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散養(yǎng)家禽多發(fā)。病原 鵝包柔氏螺旋體屬螺旋體目、螺旋體科。螺旋體不能在普通細菌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能在雞胚中繁殖,在雞胚中以肝臟、血液和黏膜等處的螺旋體的含量最高。 鵝包柔氏螺旋體對外界環(huán)境抵抗力不強。在禽類需要有某些昆蟲作中間宿主才能存活。但在禽尸體中螺旋體在0℃條件下可存活31天,血清中4℃可保存3周~4周,在感染性血液中加入10%~15%的甘油-70℃保存,許多螺旋體可以長期存活。流行特點 被病禽和死禽的血液、排泄物或組織污染了的飼料和飲水被鵝攝食后可經消化道感染;亦可經吸血節(jié)肢動物如波斯銳緣蜱和刺皮螨屬的螨及蚊子的叮咬傳播本病。但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波斯銳緣蜱。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溫暖、潮濕的季節(jié)多發(fā)。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潛伏期為3天~12天,死亡率為33﹪~77﹪,發(fā)病鵝精神沉郁,縮頸垂翅,羽毛松亂,發(fā)熱,體溫升高,食欲廢絕,嗜睡口渴,下痢,排出大量的綠色糞便或伴有白色尿酸鹽稀糞,并迅速消瘦,貧血,體重明顯下降,神經麻痹,出現(xiàn)癱瘓,最后昏迷衰竭死亡,病程4天~5天。極少數(shù)病鵝可以耐過慢慢康復。剖檢 病死鵝消瘦、貧血,泄殖腔周圍羽毛被糞便沾污,肝臟腫大,表面有出血點和灰白色壞死灶,腎臟腫大,輸尿管有尿酸鹽沉積,肌胃和腺胃交界處有出血點,腸道黏膜呈出血性卡他性炎癥,有時可見輕度的纖維性心 包炎。 診斷 螺旋體病的診斷只能在病的最極期采血制成血涂片(不染色),用暗視野顯微鏡檢查。當顯微鏡檢查結果為可疑時,可采取病鵝的心血或用臟器(或骨髓)制成懸液,感染2月齡以下的雛鵝,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如被檢材料含有螺旋體時,雛鴨于接種后4天~7天發(fā)病,在雛鴨的末梢血管采血制成血片,很容易發(fā)現(xiàn)螺旋體。倘若在病禽血中發(fā)現(xiàn)螺旋體,并在內臟有特征性變化時,再根據(jù)臨床癥狀及流行病學材料,就可作出診斷。 防治 設法消滅螺旋體的傳播者——波斯銳緣蜱及蚊子和禽螨,是防止發(fā)生本病的最重要措施??捎?%克遼林消毒禽舍,然后用石灰乳劑噴灑墻壁及地板;用0.5﹪馬拉硫磷浸浴可以控制幼蜱;也可用溴氫菊酯25毫克/升~50毫克/升溶液進行噴灑;或用擬除蟲酯類殺蟲劑粉劑噴涂體表羽毛,均可殺滅禽體表的蜱。在流行地區(qū)避免將有蜱寄生的禽類引進到健康禽群。 在有螺旋體病發(fā)生的地區(qū),防蜱的工作不僅在有病發(fā)生時進行,而且應在早春蜱復活的季節(jié)之前進行。 治療本病可用以下藥物: (1)九一四(新胂凡納明)治療本病有效。大部分病禽注射1次~2次即可痊愈。一次劑量為每公斤體重30毫克~50毫克,用蒸餾水溶解肌注。 (2)病初肌注大量青霉素可迅速治愈本病,并可預防新的傳染。成鵝每只肌注4萬IU~6萬IU,每天1次,兩天為1個療程。其他對本病敏感的抗菌素還有氯霉素、卡那霉素、泰樂菌素、氟苯尼考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3)對氨苯胂酸鈉[又名阿妥克息(Atoxylum)],成鵝每公斤體重0.05克,幼鵝0.03克,肌肉注射。 在國外有研究者已試用螺旋體滅活疫苗,對8周齡~10周齡的家禽進行免疫接種,也有一定的預防效果。汪志錚 |
畜牧人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18 19:0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