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出血性腸炎的病理變化
[打印本頁]
作者:
j17660612762
時間:
2017-12-18 08:43
標題:
出血性腸炎的病理變化
死亡的小火雞通常因失血而外觀蒼白,但其生長良好,且嗉囔中含有飼料。小腸通常擴張,極度變色,腸腔內充滿血性滲出物。腸黏膜充血,個別火雞黏膜表面覆蓋有黃色、壞死性纖維素膜。病變通常在近側小腸更明顯,但在較嚴重的病例也常擴散到遠端。感染禽的脾臟特征性腫大、質脆,呈大理石或斑駁樣。然而,那些死亡雞只的脾臟往往可能因失血隨后收縮導致變得更小。肺也可能充血,但其他的器官呈蒼白色。
4 H0 a# C, \ W9 _& f) e
+ l# @6 Z, I0 c4 [( S/ g% |
特征性的病理學變化大多見于淋巴網狀系統和胃腸道系統。死亡時的脾臟病變包括白髓增生、淋巴樣壞死和淋巴網狀細胞的核內包涵體。早在HEV感染后的第3天,脾髓面周圍可見明顯的白髓增生,這導致在感染后的4~5天,肉眼可見斑駁樣且不規(guī)則的白髓融合島。在感染后3~5天,經HE和免疫酶、過氧化酶染色,在這些區(qū)域可見大量的核內包涵體。從形態(tài)上看,這些細胞呈淋巴樣。同樣,脾臟的單核巨噬細胞中也發(fā)現有核內包涵體。到感染后的4~5天,白髓開始出現壞死。到感染后6~7天,已全部擴散,僅在紅髓處偶爾見到一些漿細胞。在感染后3~9天,除了脾臟的變化外,在胸腺的皮質和髓質部及法氏囊,也可見淋巴樣衰竭。
& _, J- W" K: ^1 v( E
(, 下載次數: 23)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U7 i: E8 l3 |, {* H
I I) I* e9 A; [+ B" w
胃腸道典型病變包括腸黏膜嚴重充血,絨毛上皮細胞變性、脫落及腸絨毛頂端出血。由于固有層的血管是完整的,紅細胞通過血細胞滲出而移出血管外,因此,與其說是由內皮細胞破壞不如說是崩解導致出血。除乳頭細胞、漿細胞和異嗜細胞外,還在固有層發(fā)現了大量含核內包涵體的網狀淋巴細胞。這些組織病理學變化在十二指腸后段到胰導管處最明顯。但腺胃、肌胃、小腸、盲腸、盲腸扁桃體和法氏囊中與此相似,但病變程度稍低。
8 X3 ~1 ]3 D" y7 G& F: N2 S
4 n: M" k* I3 Q2 @3 f
另外,在肝臟、骨髓、外周血液白細胞、肺臟、胰腺、腦和腎小管上皮細胞中也可觀察到含有HEV核內包涵體的細胞。
3 U# v# q% n0 \ b) X( V
% y0 Z: \: }) b/ ~8 h6 Q$ f9 i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