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家畜的空間需要
[打印本頁]
作者:
中國西翁
時間:
2007-3-29 19:52
標題:
家畜的空間需要
動物的空間需要包括兩部分:個體空間需要和社會空間需要
動物的空間需要能夠保證個體容身及移動;另外還包括活動范圍和領域。
一.個體距離
個體距離是同種動物個體間能引起攻擊和逃避反應的最小間距。
個體間距的生物學意義:
避免由于身體接觸造成的傷害;
避免采食時發(fā)生沖突;
避免逃跑時彼此阻礙;
避免疾病及寄生蟲的傳播。
研究各種家畜的個體間距,對于合理地安排飼養(yǎng)密度和組群大小具有實際意義。
活動范圍(
home range
)
動物日常活動和經(jīng)過的空間范圍。一般核心區(qū)(
Core area
)是休息場所。
二.領域(
Territory
)
動物通過斗爭而進行保衛(wèi)的空間范圍,對其他同類個體有威懾作用,不允許進入。
領域是可變的。
領域大小的確定:通過
標記行為(
Marking behavior
),有:
視覺標記
聲音標記
嗅覺標記
領域行為的生物學意義:
能促使同種動物的個體均勻地分布在繁殖地區(qū)里,保證各有一定的食物資源和繁殖場所。
領域還分為:包括采食、居住、繁殖的“全面領域”和各種“單向領域”,如采食領域,棲止領域,交配領域和繁殖領域。
家畜家禽的領域行為一般皆不發(fā)達,可能這是當初馴化和選種的條件之一吧。
但領域性和畜牧生產(chǎn)的關系仍很重要。有強烈領域行為的動物,不適合大規(guī)模密集飼養(yǎng)。比如,鴿子就有激烈爭奪最佳繁殖場所和棲止場所的行為,在一個舍內散養(yǎng)時最好不要超過20對,而且不要把單身個體留在繁殖群內。
豬的并群如果都在陌生出進行,由于各自脫離了原來的領域,可使斗爭緩和。
鴿子的配對,如果將母就公,比較容易成功,反之,如果將公鴿放入母鴿窩中,由于母鴿的領域性超過性的沖動,必使求愛變成一場激烈的爭斗。
警戒距離(
Flight distance
),
動物興奮時,警戒距離加大。
三.空間大小和質量需要
空間的大小需要包括:個體空間、社會距離、警戒距離和領域。
空間的質量需要包括:表達特定行為的環(huán)境需要。例如庇護場所等。
最小空間需要(
Minimum spatial need
)
動物能夠容身并表達基本的身體移動。
集約化生產(chǎn)環(huán)境下的過度擁擠常導致爭斗增加、腎上腺肥大、高血壓、免疫功能下降、繁殖障礙、飼料轉化率降低等不良反應。
四.不同家畜的空間需要行為
牛,尤其是公牛常常表現(xiàn)強烈的保衛(wèi)領域的行為。公牛的個體間距也要大于母牛。
在圈養(yǎng)情況下,牛喜歡選擇圈欄的四周及角落站立,中間區(qū)域很少被使用。(增加圈欄周長的重要性)。
放牧情況下,牛群之間的距離隨著草場情況的不同會發(fā)生變化;而個體間距保持相對穩(wěn)定。
社會地位較低的牛會自覺躲開優(yōu)勢個體所占據(jù)的圈欄。
牛在趴臥時彼此之間相隔
2-3
米,放牧時相隔
4-10
米。自由放牧公牛的社會間距為
25
米。
社會地位較低的個體常常站在群體的四周邊緣區(qū)域。在集約化生產(chǎn)環(huán)境下,地位低的牛發(fā)生移動運動顯著多。
馬保衛(wèi)領域的行為主要是咬、后肢踢及前肢蹬。
馬與其他家畜(牛羊)一起放牧時,有時會驅趕其他種類的動物。
馬在放牧區(qū)域會自動劃分采食區(qū)域和排糞區(qū)。
綿羊保衛(wèi)領域的行為主要是用角頂羝對方。
綿羊所需的空間在不同品種之間、不同草場之間都有差異。
個體間距,山區(qū)
4-8.6
米,低洼地帶
3.4-4.4
米。
天氣寒冷的時候,綿羊經(jīng)常會聚集在一起。
炎熱、干燥以及沒有樹木的環(huán)境下,山羊也會擠作一團。
豬保衛(wèi)領域主要沖撞頂。
飼養(yǎng)密度對豬的行為影響非常大。
社會沖突多發(fā)生在飼槽附近。
豬的個體間距要比其他家畜小。
家禽的領域隨季節(jié)不同而不同,繁殖季節(jié)母雞的領域擴大。
雞都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區(qū)域。
作者:
任明武
時間:
2007-4-30 23:26
好,長見識了,多謝了.......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