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野豬品種概述 [打印本頁]

作者: 秋風勁    時間: 2008-2-21 22:18
標題: 野豬品種概述
豬,又名家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除南極之外的所有大陸都有的、肉用畜養(yǎng)動物。家豬起源于一種原本只分布在東半球的動物:野豬,或名歐洲野豬,但并非所有種的野豬都被馴化,叫歐洲野豬也不是只分布在歐洲。除了歐洲野豬,在菲律賓、蘇拉威西及周邊島嶼,還有一種島嶼型野豬被馴化出來,這就是南洋野豬。但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種類的野豬還是特立獨行的野獸,它們作為偶蹄目動物的一個大家族、家豬的親戚,自然分布于歐、亞、非各洲,共計約十個種。
人類自從新石器開始馴化動物以來,家豬便在歐、亞、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紛紛被培育出來,可見,野豬的馴化是多中心的。我們所說的野豬種類,與家豬的種類概念大相徑庭,名目繁多的家豬,都是一種動物:歐洲野豬的后代。在歐亞大陸、家豬種類如中國的金華兩頭烏、滇南小耳豬、上海白豬、北京黑豬、太湖豬、榮昌豬、兩廣小花豬等,國外的英國巴夏克、切斯特白豬、美國波中花豬、俄國白豬、高加索豬等乃是人類畜養(yǎng)的豬的不同品系,屬于人類利用動物遺傳多樣性的馴化現(xiàn)象,我們這里只論及作為野生動物的、世界各地精彩分呈的各種野豬。
附:野豬和家豬的主要差異:
野豬
家豬
體態(tài)上:
成年體重:幾十到一、二百公斤,頭大吻長,頭、身比例13
乳頭4-5
胃腸容積小,腹部緊縮
四肢細長,前肢長,后肢短。皮厚毛粗而硬,鬃毛多,色暗淡
成年體重:200-300公斤,甚至達500公斤,頭圓吻短,頭、身比例169
乳頭6-7對以上
胃腸容積大,腹圍增大
四肢寬圓,前肢短,后肢長。皮薄毛稀而軟,鬃毛幾乎退化,色光澤
行為上:
晝伏夜出,性兇猛
白天活動,夜間休息,性溫順
生殖上:
秋末冬初為發(fā)情旺盛期,一年產一次,每胎4-6崽,妊娠130天,
晚熟,18-20月齡達到性成熟,發(fā)育緩慢。
全年可發(fā)情、交配、分娩,年產兩胎,每胎產10-20頭豬崽,妊娠114天,早熟,3-4月齡即成熟,發(fā)育迅速。
如果你能沿著時光的隧道上溯,回到幾百萬年以前的人猿難分的時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熟悉的身影:野豬。因為,在豬進化歷程中,幾乎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兩胃,雜食,不反芻,夜行性為主。主要掘食植物根莖、果子、樹葉,也吃些昆蟲、蝸牛、蚯蚓、爬蟲、小鳥等動物性食物。科學家認為,豬的進化歷史從始新世的早期就開始了,已有5400萬年,但其健碩的體態(tài)和欣長的口鼻,與它們的祖先的樣子,大同小異。
野豬包括以亞洲為主的:
野豬(歐洲野豬)sus scrofa(Wild pig or Boar)
野豬(歐洲野豬)分布于亞、歐、北非蘇門達臘、日本、臺灣及相繼被引入世界各地(33個亞種,包括家豬);2006年底,黑龍江省林業(yè)廳批準牡丹江獵捕50頭野豬,牡丹江將適度捕捉危害農田較嚴重的40頭,就是這種野豬。野豬體長90-180厘米,尾長30-40厘米,體重50-200公斤。毛色灰棕,鬢毛較短。懷孕時間約115天,乳頭為6對,每產3-12仔,小豬身上有縱紋,一歲半成熟,壽命15-20年。
須野豬sus barbatus(Bearded pig)
須野豬分布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的蘇門達臘、加里曼丹的赤道雨林、次生林、季雨林(有6個亞種);體毛棕灰色,頰部有顯著的面疣、特別是白色的毛須,由此得名。
南洋多疣野豬sus verrucosus(Warty javan pig)
南洋多疣野豬分布在呂宋、爪哇、蘇拉威西、摩鹿加群島;棲息于森林、低地草原和沼澤林地。體長90-160厘米,體重約185公斤,毛色紅黃,毛尖色黑,面部有疣。
倭豬sus salvania(pygmy pig)
倭豬分布在尼泊爾、不丹、錫金及印度阿薩姆的喜馬拉雅山區(qū);多棲于山地稀樹草原,晨昏活躍,雜食。體長58-66厘米,尾長3厘米,體重6-10公斤。毛色棕黑,體有硬毛,無面疣。有四個不斷生長的獠牙。懷孕時間約100天,乳頭3對。壽命10-12年。
鹿豚babrousa bobyrussa(Babirusa)
鹿豚分布在南洋的布魯、蘇祿、托吉安、蘇拉威西等島嶼的熱帶雨林。出沒于河湖之畔。晨昏活躍,掘食植物根莖,能奔善泳。體長85-105,尾長27-32厘米,體重90公斤。體毛稀疏而短,帶灰白鬃毛,無面疣。腿長、皮厚,毛稀。鹿豚最特別的是雄性的相貌:上頜犬齒向上長穿過上吻后向眼部彎曲,面頰幾乎為獠牙布滿,牙長40厘米,鹿豚是因牙狀似鹿角而得名,但這中看不中用的牙,既非武器,也非工具,而是雄性的炫耀器官。懷孕時間125-150天,2月產仔,每產1-2仔,幼子身上無條紋。母獸乳頭1對。壽命約24年。
還有分布在非洲的:
巨林豬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Giant forest hog)
巨林豬是1904年才被發(fā)現(xiàn)命名的一種野豬,分布在東非至西喀麥隆的中非剛果盆地(有3個亞種);晝行,出沒于赤道密林地域。體長130-210厘米,尾長30-45厘米,體重130-275公斤。毛色黑棕,眼下有裸皮且呈棱起狀。是野豬中唯一面部具眶前腺的種類,懷孕時間149-154天,每產2-6仔。乳頭3對。
疣豬phacochoerus aethiopicus(Wart hog)
疣豬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稀樹干草原;晝行性。體長110-135厘米,尾長約40厘米,尾端有簇毛。緩行時為下垂,奔跑中尾上翹如旗桿。奔跑時速達47公里。體重50-110公斤。毛色:灰皮上有黑白鬢毛。因面疣顯著而得名,獠牙上彎。貌兇而性溫,喜泥浴,主食嫩草、莖葉、樹皮、漿果。懷孕時間達170-175天,11月產仔,乳房2對,每產2-4仔。壽命12-15年。
非洲野豬(藪豬、紅河野豬)potamochoerus porcus(Bush pig/Africa water hog)
非洲野豬分布在非洲大陸的撒哈拉以南地區(qū)和馬達加斯加島林地及潮濕草原(有13個亞種);體長100-150厘米,尾長30-40厘米,體重50-130公斤。毛色磚紅至黑灰色。頭頂至脊背有一條淺色毛,耳尖長,端部亦有毛。最典型特征為雄性的眼下有疣,面部有鬢,鬢毛花白,。懷孕時間約127天,乳頭3對。壽命10-15年。非洲野豬在高草和葦叢中掘洞為巢,晝伏夜出,以家族小群活動,主食植物根塊、漿果、莖葉、野果。善游泳,性兇猛。歲尾年初為產仔季節(jié),每產5-6仔。
另外,還有一類分布在南美的、不叫豬而似豬的動物:
西貒tayassu tajacu(Paccary)
西貒分布在中南美洲,從美國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到中美向南至南美巴塔戈尼亞,棲息于從干旱沙漠到雨林的各種生境中,是一些在分類上單獨為一科“西貒科”、而非“豬科”的豬,當然,也有人稱它們?yōu)椤澳厦酪柏i”。西貒包括三個種:中美貒、白唇貒、草原貒。西貒前足4趾,后足3趾,尾跟上部有分泌腺體的器官,為兩室,不反芻。體長75-100厘米,體重16-30公斤。成群活動,有自衛(wèi)能力,特別在受到攻擊后。與舊大陸的野豬一樣,用口鼻刨食,吃各種果子、塊根、球莖及昆蟲。喜水,常伴流水——“湍流”而居,又遠居西半球,得名西貒,倒也貼切。懷孕時間142-148天,夏季產仔,每產1-4仔。西半球的西貒,可以說是野豬中的另類,豬科動物的遠親。
當然,世界上還有一些叫豬不是豬的動物。眾所周知的豪豬,不是豬,而是鼠,一種大型的、身覆尖刺的嚙齒目動物;土豚,也不是豬,是貌似南美食蟻獸的非洲管齒目動物。荷蘭豬就更不屬于豬科動物了,而是原產于南美的、現(xiàn)在廣泛用于實驗室及寵物的嚙齒類動物,荷蘭豬又名豚鼠、天竺鼠。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