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多疣野豬sus verrucosus(Warty javan pig)
南洋多疣野豬分布在呂宋、爪哇、蘇拉威西、摩鹿加群島;棲息于森林、低地草原和沼澤林地。體長90-160厘米,體重約185公斤,毛色紅黃,毛尖色黑,面部有疣。
倭豬sus salvania(pygmy pig)
倭豬分布在尼泊爾、不丹、錫金及印度阿薩姆的喜馬拉雅山區(qū);多棲于山地稀樹草原,晨昏活躍,雜食。體長58-66厘米,尾長3厘米,體重6-10公斤。毛色棕黑,體有硬毛,無面疣。有四個不斷生長的獠牙。懷孕時間約100天,乳頭3對。壽命10-12年。
鹿豚babrousa bobyrussa(Babirusa)
鹿豚分布在南洋的布魯、蘇祿、托吉安、蘇拉威西等島嶼的熱帶雨林。出沒于河湖之畔。晨昏活躍,掘食植物根莖,能奔善泳。體長85-105,尾長27-32厘米,體重90公斤。體毛稀疏而短,帶灰白鬃毛,無面疣。腿長、皮厚,毛稀。鹿豚最特別的是雄性的相貌:上頜犬齒向上長穿過上吻后向眼部彎曲,面頰幾乎為獠牙布滿,牙長40厘米,鹿豚是因牙狀似鹿角而得名,但這中看不中用的牙,既非武器,也非工具,而是雄性的炫耀器官。懷孕時間125-150天,2月產仔,每產1-2仔,幼子身上無條紋。母獸乳頭1對。壽命約24年。
巨林豬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Giant forest hog)
巨林豬是1904年才被發(fā)現(xiàn)命名的一種野豬,分布在東非至西喀麥隆的中非剛果盆地(有3個亞種);晝行,出沒于赤道密林地域。體長130-210厘米,尾長30-45厘米,體重130-275公斤。毛色黑棕,眼下有裸皮且呈棱起狀。是野豬中唯一面部具眶前腺的種類,懷孕時間149-154天,每產2-6仔。乳頭3對。
疣豬phacochoerus aethiopicus(Wart hog)
疣豬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稀樹干草原;晝行性。體長110-135厘米,尾長約40厘米,尾端有簇毛。緩行時為下垂,奔跑中尾上翹如旗桿。奔跑時速達47公里。體重50-110公斤。毛色:灰皮上有黑白鬢毛。因面疣顯著而得名,獠牙上彎。貌兇而性溫,喜泥浴,主食嫩草、莖葉、樹皮、漿果。懷孕時間達170-175天,11月產仔,乳房2對,每產2-4仔。壽命12-15年。
非洲野豬(藪豬、紅河野豬)potamochoerus porcus(Bush
pig/Africa water hog)
非洲野豬分布在非洲大陸的撒哈拉以南地區(qū)和馬達加斯加島林地及潮濕草原(有13個亞種);體長100-150厘米,尾長30-40厘米,體重50-130公斤。毛色磚紅至黑灰色。頭頂至脊背有一條淺色毛,耳尖長,端部亦有毛。最典型特征為雄性的眼下有疣,面部有鬢,鬢毛花白,。懷孕時間約127天,乳頭3對。壽命10-15年。非洲野豬在高草和葦叢中掘洞為巢,晝伏夜出,以家族小群活動,主食植物根塊、漿果、莖葉、野果。善游泳,性兇猛。歲尾年初為產仔季節(jié),每產5-6仔。
西貒tayassu tajacu(Paccary)
西貒分布在中南美洲,從美國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到中美向南至南美巴塔戈尼亞,棲息于從干旱沙漠到雨林的各種生境中,是一些在分類上單獨為一科“西貒科”、而非“豬科”的豬,當然,也有人稱它們?yōu)椤澳厦酪柏i”。西貒包括三個種:中美貒、白唇貒、草原貒。西貒前足4趾,后足3趾,尾跟上部有分泌腺體的器官,為兩室,不反芻。體長75-100厘米,體重16-30公斤。成群活動,有自衛(wèi)能力,特別在受到攻擊后。與舊大陸的野豬一樣,用口鼻刨食,吃各種果子、塊根、球莖及昆蟲。喜水,常伴流水——“湍流”而居,又遠居西半球,得名西貒,倒也貼切。懷孕時間142-148天,夏季產仔,每產1-4仔。西半球的西貒,可以說是野豬中的另類,豬科動物的遠親。
當然,世界上還有一些叫豬不是豬的動物。眾所周知的豪豬,不是豬,而是鼠,一種大型的、身覆尖刺的嚙齒目動物;土豚,也不是豬,是貌似南美食蟻獸的非洲管齒目動物。荷蘭豬就更不屬于豬科動物了,而是原產于南美的、現(xiàn)在廣泛用于實驗室及寵物的嚙齒類動物,荷蘭豬又名豚鼠、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