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反芻動物對脂類的消化吸收
[打印本頁]
作者:
牧童
時間:
2008-3-17 00:29
標題:
反芻動物對脂類的消化吸收
瘤胃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反芻動物,脂類的消化與非反芻動物類同。 1.脂類在瘤胃的消化
瘤胃脂類的消化,實質上是微生物的消化,其結果是脂類的質和量發(fā)生明顯變化:
?。?) 大部分不飽和脂肪酸經微生物作用變成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減少。瘤胃是一個高度還原的環(huán)境,生物氫化是瘤胃脂肪消化的一個重要過程。飼糧中90%以上的含多個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被氫化,氫化作用必須在脂類水解釋放出不飽和脂肪酸的基礎上才能發(fā)生。氫化反應受細菌產生的酶催化。據研究,瘤胃發(fā)酵產生的氫大約14%用于微生物體內合成,特別是微生物脂肪合成和不飽和脂類氫化。
(2)部分氫化的不飽和脂肪酸發(fā)生異構變化。粗飼料和谷物中的脂類主要是甘油三酯、半乳糖甘油酯和磷脂,主要的脂肪酸是C18:2和C18:3。C18:2和C18:3的生物氫化涉及一個同分異構反應,即將順12-雙鍵轉化為反-11雙鍵異構體,隨后還原為反—11—C18:1,最終進一步還原為C18:0(硬脂酸)。C18:0是C18:1、C18:2和C18:3生物氫化后的主要產物,但瘤胃中產生的一些反式異構體隨食糜進入小腸被吸收,結合到體脂和乳脂中。
?。?)脂類中的甘油被大量轉化為揮發(fā)性脂肪酸。小腸胰脂酶主要將甘油三酯水解為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瘤胃微生物酶則主要將甘油三酯水解為游離脂肪酸和甘油,后者被轉化為揮發(fā)性脂肪酸。半乳糖甘油酯先被水解為半乳糖、脂肪酸和甘油,后者再轉化為揮發(fā)性脂肪酸。
?。?)支鏈脂肪酸和奇數碳原子脂肪酸增加。瘤胃微生物可利用丙酸、戊酸等合成奇數碳原子鏈脂肪酸(如C15:0),也可利用異丁酸、異戊酸以及支鏈氨基酸(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等的碳骨架合成支鏈脂肪酸。
脂類經過重瓣胃和網胃時,基本上不發(fā)生變化;在皺胃,飼料脂肪、微生物與胃分泌物混合,脂類逐漸被消化,微生物細胞也被分解。
2.脂類在小腸的消化
進入十二指腸的脂類由吸附在飼料顆粒表面的脂肪酸、微生物脂類以及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飼料脂類構成。由于脂類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轉化為揮發(fā)性脂肪酸,所以反芻動物十二指腸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過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構成與非反芻動物不同。成年反芻動物小腸中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膽酸構成。鏈長小于或等于14個碳原子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被直接吸收?;旌先槊游⒘V械娜苎月蚜字蓙碜阅懼惋暭Z的磷脂在胰脂酶作用下形成,此外由于成年反芻動物小腸中不吸收甘油一酯,其粘膜細胞中甘油三酯通過磷酸甘油途徑重新合成。
由于反芻動物消化道對脂類的消化損失較小,加之微生物脂類的合成,所以進入十二指腸的脂肪酸總量可能大于攝入量。綿羊飼喂高精料飼糧,進入十二指腸的脂肪酸量是采食脂肪酸的104%。
3.脂類消化產物的吸收
瘤胃中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主要通過瘤胃壁吸收。其余脂類的消化產物,進入回腸后都能被吸收。呈酸性環(huán)境的空腸前段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長鏈脂肪酸,中后段空腸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它脂肪酸。溶血磷脂酰膽堿也在中、后段空腸被吸收,胰液分泌不足,磷脂酰膽堿可能在回腸積累。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