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豬病的病理剖檢診斷
[打印本頁]
作者:
wlei908
時間:
2008-5-10 10:31
標題:
豬病的病理剖檢診斷
(
一) 尸體剖檢概述
尸體剖檢就是運用病理解剖學的知識,通過檢查尸體的病理變化,獲得診斷疾病的依據(jù)。我們在豬病防治的實踐中往往可發(fā)現(xiàn)急性死亡的病例,有的病豬臨床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或不典型,給診斷疾病帶來了困難,特別是出現(xiàn)群發(fā)性或流行性的疾病時,需要盡快確診,在實驗室診斷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對病豬或病死豬進行病理剖檢診斷顯得十分必要,它具有方便快速、直接客觀等特點,況且有的疾病通過病理剖檢, 便可一目了然地確診。此外,尸體剖檢還常被用來驗證病死豬生前的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正確性,對于某些疾病的科學研究、 獸醫(yī)的剖檢以及獸醫(yī)衛(wèi)生檢驗等方面都與尸體剖檢有密切的關系。
尸體剖檢是一門綜合的學科,需具備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傳染病及微生物等學科的知識,在進行剖檢時對所見的病變應做到全面觀察,客觀描述,詳細記錄,然后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推理,從中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病理解剖學診斷,同時還要防止病原的擴散和人為的傳播,做好環(huán)境的消毒和尸體的無害化處理等工作。
(
二) 尸體的變化
豬死亡后,受體內存在的酶和細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逐漸發(fā)生一系列的死后變化,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體自溶與腐敗。正確地辨認尸體的變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變化誤認為是生前的病理變化。
1.尸冷豬 死亡后由于體內產熱過程停止,尸體溫度逐漸降至同于外界環(huán)境溫度的水平。尸體溫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幾小時較快,以后逐漸變慢。通常在室溫條件下,平均每小時下降1℃,當外界溫度低、尸體消瘦時,尸冷可能發(fā)生快些。了解或測定尸冷有助于確定死亡的時間。
2. 尸僵 豬死后幾個小時(一般3--6個小時),即從頭部開始,各部位的肌肉痙攣性收縮而變?yōu)榻┯?各關節(jié)不能屈伸,尸體固定成一定的姿態(tài),這種現(xiàn)象稱為尸僵。尸僵發(fā)生的順序是頭、頸、前肢、軀干和后股,至10~24小時發(fā)展完全, 在死后24~48小時尸僵按原來順序開始消失,肌肉變軟。尸僵除見于骨骼肌外,心肌、平滑肌同樣可以發(fā)生,心肌的尸僵在死后半小時左右即可發(fā)生。環(huán)境溫度較高時,尸僵出現(xiàn)較罕,解僵也快;寒冷的條件下則出現(xiàn)較晚,解僵也慢。瘦肉型的豬尸僵較明顯,死于破傷風、水腫病的豬由于死前肌肉運動較劇烈,尸僵發(fā)生快而明顯。死于敗血癥的豬,尸僵不顯著或不出現(xiàn)尸僵。
3.尸斑 豬死亡后,由于心臟和大動脈管的臨終收縮及尸僵的發(fā)生,將血液排擠到靜脈系統(tǒng)內,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體的低下部位,使該部血管充盈血液,組織呈暗紅色(死后1--1.5個小時出現(xiàn))。初期,用指壓該部可使紅色消退,并且這種暗紅色的斑可隨尸體位置的變更而改變。后期, 由于發(fā)生溶血,使該部組織染成污紅色(一般在死后24小時左右開始出現(xiàn)),此時指壓或改變尸體位置時也不會消失。尸斑在尸體倒臥側的皮膚、肺肝、腎等表現(xiàn)均很明顯。要注意不要把這種病變與生前的充血、郁血相混淆。在采取病料時,如無特異病變或特殊需要,最好不取這些部位的組織作為病料。
4.血液凝固 豬死后不久,在心臟和大血管內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塊。死亡較慢者,血凝塊往往分為兩層,上層呈黃色雞油樣的是血漿,下層呈暗紅色的為紅細胞。急性死亡病豬的血凝塊呈一致的暗紫紅色。死于敗血癥或窒息、缺氧的病豬,血液凝固不良并呈暗褐色。剖檢時,要注意將血凝塊與生前形成的血栓相區(qū)別。
5.尸體自溶和腐敗 尸體自溶,是指體內組織受到酶 (細胞溶酶體的酶)的作用而引起自體消化的過程,表現(xiàn)最明顯的是胃和胰腺。當外界氣溫高時,死亡時間較久的尸體常見到胃腸道粘膜脫落,這就屬于自溶現(xiàn)象。
尸體腐敗,是指尸體組織蛋白由于細菌的作用而發(fā)生腐敗分解的現(xiàn)象。參與腐敗過程的細菌主要是來自腸道內的厭氧菌,也有從體外進入的,腐敗后的尸體表現(xiàn)腹圍膨大、尸綠、尸臭。死于敗血癥或大面積皮膚創(chuàng)傷化膿的尸體,腐敗速度更快。尸體腐敗后,破壞了生前的病變,因此,豬死后應盡早進行剖檢。
(
三)尸體剖檢的注意事項
第一,剖檢場地應選擇便于消毒和防止病原擴散的地方, 最好在專設的解剖室內剖檢。若條件不具備,可選在距房舍、 豬群、道路和水源較遠,地勢較高燥的地方進行。剖檢前先挖 2米左右的深坑,坑內撒些生石灰,便于剖檢后對尸體作無害化處理。
第二,剖檢的器械主要是刀、剪、鑷子,有時需要手鋸、斧子等。若要將病料作微生物檢查,則需準備載玻片、滅菌培養(yǎng)皿等,如果要作組織學檢查,則應配制10%福爾馬林溶液或 95%酒精。常用的消毒液有3%來蘇兒、0.1%新潔爾滅等。剖檢人員應配備工作服、膠靴、一次性塑料手套等。
第三,病豬死亡后,若需剖檢則應盡快進行,因為一旦尸體腐敗后,病變無法看清。特別在夏天氣溫較高時,死亡幾小時后就可能腐敗。
第四,尸體從豬舍搬運到剖檢地點時,要防止病原的擴散,可將尸體裝入塑料袋內,也可用浸透消毒液的棉花堵塞尸體的天然孔,并用消毒藥液噴濕體表各部。運送尸體的車輛和繩索等,用后要嚴格消毒。
第五,剖檢人員要注意個人的防護,在剖檢時應穿著工作服、膠靴、戴工作帽、手套,若不慎割破剖檢人員的手指,應立即進行消毒和包扎。當血液或其他滲出物噴人眼內時,應用2%硼酸液洗眼,特別在懷疑為人畜共患病時更應慎重。
第六,剖檢完畢,對于尸體、墊料和被污染的土層一起投入坑內,撒上生石灰或噴灑消毒液后用土掩埋,有條件也可焚燒。附著于剖檢器械及衣物上的膿汁和血漬等污物,先用清水洗,再作煮沸處理或用藥物消毒,防止病原擴散。
(
四) 病料的采集、保存和運送
豬病的種類很多,有的是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如白痢、黃痢等,比較容易診斷;有的表現(xiàn)出特異性的癥狀和病變,如水腫病、氣喘病等,可以一目了然。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疾病缺乏特征性的病變,甚至肉眼看不到明顯的病變,有的出現(xiàn)兩種以上不同疾病的復雜病變,而本場又缺乏實驗室診斷的設備和條件,為了弄清病因,正確診斷,需要采集病料,送至有關單位或診斷室作進一步檢驗。
現(xiàn)將細菌、病毒、寄生蟲、毒物和病理組織學的檢查材料的采集、保存和運送方法,作一簡要介紹。
1. 細菌和病毒學檢查材料
第一,取料時間要求在患畜死后即行采取,最好不超過6小時。剖開腹腔后,首先取材料,再作檢查,因時間拖長后腸道和空氣中的微生物都可能污染病料。
第二,采集病料時應行無菌操作,所用的容器和器械都要經(jīng)過消毒。刀、剪、鑷子用火焰消毒或煮沸消毒(100℃,15--20分鐘);玻璃器皿(如試管、吸管、注射器及針頭等)要洗干凈, 用紙包好,高壓滅菌(1.5千克/平方厘米,121℃,20--30分鐘)或干熱滅菌(160℃,2小時)。
第三,采病料要有目的地進行,首先懷疑是什么病,就采什么病料,如果不能確定是什么病時,則盡可能的全面采集病料。取料的方法如下:
?、賹嵸|器官(肝、脾、腎、淋巴結) 先用廢刀(新刀火燒后易損壞)在酒精燈上燒紅后,燒烙取材的器官表面,再用滅菌的刀、剪、鑷從組織深部取病料(約1--2立方厘米大?。?放在滅菌的容器內。
?、谘骸⒛懼?、滲出液、膿汁等流汁病料 先燒烙心、膽囊或病變處的表面,然后用滅菌注射器插入器官或病變內抽取, 再注入滅菌的試管或小瓶內。
豬死后不久血液就凝固,無法采血樣,但從心室內尚可取出少量(多數(shù)為血漿)。若死于敗血癥或某些毒物中毒,則血液凝固不良。
③全血 是指加抗凝劑的血液。用無菌操作從耳靜脈采血3--5毫升,盛于滅菌的小瓶內,瓶內先加抗凝劑(20%拘椽酸鈉或10%乙二胺四醋酸鈉)2--3滴于5毫升血液中,輕輕振搖。
?、苎?同上方法采出3--5毫升血液,置于干燥的滅菌試管內,經(jīng)1--2小時后即自然凝固,析出血清。必要時可進行離心,再將血清吸出置于另一滅菌的小管內,冰凍保存。
?、菽c內容物及腸壁 燒烙腸道表面,用吸管插穿腸壁,從腸腔內吸內容物,置人試管內,也可將腸管兩端結扎后取出送檢。
⑥皮膚、結痂、皮毛等 用刀、剪割取所需的樣品,主要用于真菌、疥螨、痘瘡的檢查。
⑦腦、脊髓等病料 常用于病毒學的檢查。無菌操作法采集病死豬的腦或脊髓,冰凍保存和送檢。
第四,送檢材料的包裝和運送要求如下:①涂片自然干燥,在玻片之間墊上半節(jié)火柴棒,避免磨擦,將最外的一張倒過來使涂面朝下,然后捆扎,用紙包好。②裝在試管、廣口瓶或青霉素瓶內的病料,均需蓋好蓋,或塞好棉塞,然后用膠布粘好,再用蠟封固,放入保溫箱中,盛病料的容器均應保持正立,切勿翻倒,每件標本都要寫明標簽。③病料送檢時,遠道應航空托運或專人送檢,并附帶說明,內容包括送檢單位、地址、動物種類、何種病料、檢驗目的、保存方法、死亡時間、剖檢取材時間、送檢日期、送檢者姓名及電話號碼,并附上臨床病例摘要。
2. 寄生蟲學檢查材料
第一,血液寄生蟲(如血孢子蟲),需送檢血片及全血。
第二,線蟲(絕大部分在胃腸道,也有的在肺、腎等處)主要是挑揀蟲體(要注明采集的部位),盡可能多揀一些,并把它保存在4%福爾馬林或70%的酒精中。
3. 毒物學檢查材料
第一,要求容器清潔,無化學雜質,要洗刷子凈,不能隨便用藥瓶盛裝,病料中更不能放入防腐消毒劑,因為化學藥品可能發(fā)生反應而妨礙檢驗。
第二,送檢材料應包括肝、腎、胃、腸內容物及懷疑中毒的飼料樣品,甚至血和膀胱內容物。
第三,每一種病料應該放在一個容器內,不要混合。
第四,專人保管、送檢,除微生物檢查所附帶的說明外,尚須提供剖檢材料,提供可疑的毒物。
4. 病理組織學檢查材料
第一,及時采取,及時固定,以免自溶出現(xiàn)死后變化,影響診斷。
第二,所切取的組織,應包括病灶和其鄰近的正常組織兩部分。這樣便于對照觀察,更主要的是看病灶周圍的炎癥反應變化。
第三,采取的病理組織材料,要包括各器官的主要結構, 如腎應包括皮質、髓質、腎乳頭及被膜。
第四,選取病料時,切勿擠壓(可使組織變形)、刮抹(使組織缺損)、沖洗(水洗易使紅細胞和其他細胞成分吸水而脹大, 甚至破裂)。
第五,選取的組織不宜太大,一般為3×2×0.5或1.5×1.5×0.5(厘米)。尸檢取標本時可先切取稍大的組織塊,待固定一段時間(數(shù)小時至過夜)后,再修整成適當大小,并換固定液繼續(xù)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是10%福爾馬林,固定液量為組織體積的5--10倍。容器可以用大小適宜的廣口瓶。
第六,當類似的組織塊較多,易造成混淆時,可分別固定于不同的小瓶內,并附上標記(用鉛筆標明的小紙片和組織塊一同用紗布包裹),再行固定。
第七,將固定好的病理組織塊,用浸漬固定液的脫脂棉包裹,放置于廣口瓶或塑料袋內,并將口封固,再用于棉花包裝入木盒內寄送。此時,應將整理好的尸檢記錄及有關材料一同寄出,并在送撿單中說明送檢的目的和要求
, 5. 豬常見傳染病應送檢的病料
(1)豬瘟 取血清、脾、肝、腎、淋巴結,作病原學、病理組織學和血清學的檢查。
(2)豬乙型腦炎、偽狂犬病、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細小病毒感染等疾病 取血清、腦組織、睪丸及死胎,作血清學、病原學和組織學檢查。
(3)豬肺疫、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丹毒、鏈球菌病等 取心血、肝、脾、肺送檢,作細菌學檢查。慢性病例,應取心瓣膜增生物送檢。
(4)沙門氏菌病、病毒性腹瀉等 切取肝、脾并結扎一段小腸作病原學檢查
(5)結核、放線菌病、霉菌性肺炎等 取局部病變組織,作細菌學檢查和組織學檢查。
(
五) 尸體剖檢的順序及檢查方法
1. 尸體剖檢順序 為了全面而系統(tǒng)地檢查尸體內外所呈現(xiàn)的病理變化,避免遺漏,尸體剖檢應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由于尸體有大小之別,疾病種類各不相同,剖檢的目的要求也有差異,因此,剖檢的順序也應靈活運用。常規(guī)剖檢一般應遵循下列順序:
新鮮豬尸體→外表檢查→剝皮和皮下檢查→剖開腹腔先作一般視查→剖開胸腔作一般視查→摘出腹腔臟器→摘出胸腔臟器→摘出口腔和頸部器官→頸部、胸 腔和腹腔臟器的檢查→骨盆腔臟器的摘出和檢查→剖開顱腔,摘出大腦檢查→剖開鼻腔檢查→剖開脊椎管,摘出脊髓檢查→肌肉、關節(jié)和淋巴結的檢查→骨和骨髓的檢查。
2. 某些器官組織檢查的方法
(1)皮下檢查 在剝皮過程中進行。要注意檢查皮下有無出血、水腫、脫水、炎癥和膿腫,并觀察皮不脂肪組織的多少、 顏色、性狀及病理變化性質等。
(2)淋巴結 要特別注意下頜淋巴結、頸淺淋巴結、帶下淋巴結等體表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肺門淋巴結等內臟器官附屬淋巴結,注意其大小、顏色、硬度、與其周圍組織的關系及橫切面的變化。
(3)胸膜腔 觀察有無液體,液體的數(shù)量、透明度、色澤、性質、濃度和氣味,注意漿膜是否光滑,有無粘連等病變。
(4)肺臟 首先注意其大小、色澤、重量、質地、彈性,有無病灶及表面附著物等。然后用剪刀將支氣管剪開,注意觀察支氣管粘膜的色澤,表面附著物的數(shù)量、粘稠度。最后將整個肺臟縱橫切割數(shù)刀,觀察切面有無病變,切面流出物的數(shù)量、色澤變化等。
(5)心臟 先檢查心臟縱溝、冠狀溝的脂肪量和性狀,有無出血,然后檢查心臟的外形、大小、色澤及心外膜的性狀。最后切開心臟檢查心腔,方法是沿左縱溝左側的切口,切至肺動脈起始處;沿左縱溝右側的切口,切至主動脈的起始處;然后將心臟翻轉過來,沿右縱口左右兩側作平行切口,切至心尖部與左側心切口相連接;切口再通過房室口切至左心房及右心房。經(jīng)過上述切線,心臟全部剖開。
檢查心臟時,注意檢查心腔內血液的含量及性狀。檢查心內膜的色澤、光滑皮、有無出血,各個瓣膜、腱索是否肥厚,有無血栓形成和組織增生或缺損等病變。對心肌的檢查, 應注意心肌各部的厚度、色澤、質地,有無出血、瘢痕、變性和壞死等。
(6)脾臟 脾臟摘出后,檢查脾門血管和淋巴結,測量脾的長、寬、厚,稱其重量。觀察其形態(tài)和色彩,包膜的緊張度,有無肥厚、梗死、膿腫及瘢痕形成,用手觸摸脾的質地(堅硬、柔軟、脆弱),然后作一兩個縱切,檢查脾髓、濾泡和脾小梁的狀態(tài),有無結節(jié)、壞死、梗死和膿腫等。以刀背刮切面,檢查脾髓的質地?;紨⊙Y豬的脾臟,常顯著腫大,包膜緊張,質地柔軟,呈暗紅色,切面突出,結構模糊, 往往流出多量煤焦油樣血液。脾臟郁血時,脾亦顯著腫大變軟,切面有暗紅色血液流出。增生性脾炎時,脾稍腫大,質地較實,濾泡常顯著增生,其輪廓明顯。萎縮的脾臟5包膜 肥厚皺縮,脾小梁紋理粗大而明顯。
(7)肝臟 先檢查肝門部的動脈、靜脈、膽管和淋巴結。 然后檢查肝臟的形態(tài)、大小、色澤、包膜性狀、有無出血、結節(jié)、壞死等。最后切開肝組織,觀察切面的色澤、質地和含血量等情況。注意切面是否隆突,肝小葉結構是否清晰,有無膿腫、寄生蟲性結節(jié)和壞死等。
(8)腎臟 先檢查腎臟的形態(tài)、大小、色澤和質地。注意包膜的狀態(tài),是否光滑透明和容易剝離。包膜剝離后,檢查腎表面的色澤,有無出血、瘢痕、梗死等病變。然后由腎的外側向腎門部將腎縱切為相等的兩半,檢查皮質和髓質的厚度、色澤,交界部血管狀態(tài)和組織結構紋理。最后檢查腎盂,注意其容積,有無積尿、積膿、結石等,以及粘膜的性狀。
(9)胃 先觀察其大小,漿膜面的色澤,有無粘連,胃壁有無破裂和穿孔等,然后由賁門沿大彎剪至幽門。胃剪開后,檢查胃內容物的數(shù)量、性狀、含水量、氣味、色澤、成分,有無寄生蟲等。最后檢查胃粘膜的色澤,注意有無水腫、充血、潰瘍、肥厚等病變。
(10)腸管 對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直腸分段進行檢查。在檢查時,先檢查腸管漿膜面的色澤,有無粘連、腫瘤、寄生蟲結節(jié)等。然后剪開腸管,隨時檢查腸內容物的數(shù)量、性狀、氣味,有無血液、異物、寄生蟲等。除去腸內容物后,檢查腸粘膜的性狀,注意有無腫脹、發(fā)炎、充血、出血、寄生蟲和其他病變。
(11)生殖器官 公豬檢查睪丸和附睪,檢查其外形、大小、質地和色澤,觀察切面有無充血、出血、瘢痕、結節(jié)、化膿和壞死等。母豬檢查子宮、卵巢和輸卵管,先注意卵巢的外形、大小,卵黃的數(shù)量、色澤,有無充血、出血、壞死等病變。觀察輸卵管漿膜面有無粘連、膨大、狹窄、囊腫,然后剪開,注意腔內有無異物或粘液、水腫液,粘膜有無腫脹、出血等病變。檢查陰道和子宮時,除觀察子宮大小及外部病變外,還要用剪子依次剪開陰道、子宮頸、子宮體,直至左右兩側子宮角,檢查內容物的性狀及粘膜的病變。
(
六) 尸體剖檢的診斷方法
1. 外部檢查 在進行尸體剖檢前,應先了解病死豬的流行病學情況、臨床癥狀和治療效果,對病情有個初步的診斷,縮小對所患疾病的考慮范圍,對剖檢有一定的導向性,可縮短剖檢的時間。
2. 內部檢查 豬的剖撿一般采用背位姿勢,為了使尸體保持背位,需切斷四肢內側的所有肌肉和鏡關節(jié)的圓韌帶,使四肢平攤在地上,借以抵住軀體,保持不倒。然后再從頸、胸、腹的正中側切開皮膚,只在腹側剝皮。如果是大豬,又屬非傳染病死亡,皮膚可以加工利用時,建議仍按常規(guī)方法剝皮,然后再切斷四肢內側肌肉,使尸體保持背位。
(1)皮下檢查 皮下檢查在剝皮過程中進行。除檢查皮下有無充血、炎癥、出血、郁血(血管緊張,從血管斷端流出多量暗紅色血液)、水腫(多呈膠凍樣)等病變外,還,必須檢查體表淋巴結的大小、顏色,有無出血,是否充血,有無水腫、壞死、化膿等病變。小豬(斷奶前)還要檢查肋骨和肋軟骨交界處,有無串珠樣腫大。
(2)剖開腹腔和腹腔臟器的摘出 從劍狀軟骨后方沿白線由前向后切開腹壁至恥骨前緣,觀察腹腔中有無滲出物;滲出液的數(shù)量、顏色和性狀;腹膜及腹腔器官漿膜是否光滑,腸壁有無粘連;再沿肋骨弓將腹壁兩側切開,使腹腔器官全部暴 露。首先摘出肝、脾及網(wǎng)膜,依次為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和直腸,最后摘出腎臟。在分離腸系膜時,要注意觀察腸漿膜有無出血,腸系膜有無出血、水腫,腸系膜淋巴結有無腫脹、出血、壞死。
(3)剖開胸腔和胸腔臟器的摘出 先用刀分離胸壁兩側表面的脂肪和肌肉,檢查胸腔的壓力,用刀切斷兩側肋骨與肋軟骨的接合部,再切斷其他軟組織,除去胸壁腹面,胸腔即可露出。檢查胸腔、心包腔有無積液及其性狀,胸膜是否光滑,有無粘連。
分離咽喉頭、氣管、食道周圍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將喉頭、氣管、食道、心和肺一同摘出。
(4)剖檢小豬 可自下頜沿頸部、腹部正中線至肛門切開,暴露胸腹腔,切開恥骨聯(lián)合,露出骨盆腔。然后將口腔、頸部、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器官一起取出。
(5)剖開顱腔 可在臟器檢查后進行。清除頭部的皮膚和肌肉,在兩眼眶之間橫劈額骨,然后再將兩側顏骨(與額骨平行)及枕骨髁劈開,即可掀掉顱頂骨,暴露顱腔。檢查腦膜有無充血、出血。必要時取材送檢。
3.摘出器官的檢查 參照前面介紹的內臟器官的檢查方法,逐一檢查各個器官的病理變化,并詳細記錄。
作者:
往事隨風
時間:
2008-5-13 11:28
感謝分享??!
作者:
lifangy0918
時間:
2008-6-16 14:11
xiexie !!!
作者:
谷豐
時間:
2008-6-16 16:27
謝了.好人一生平安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