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中獸醫(yī)學授課教案3
[打印本頁]
作者:
wgm70
時間:
2008-12-2 12:16
標題:
中獸醫(yī)學授課教案3
腎與膀胱病辯證要點
1
、腎無表證與實證,腎之熱屬于陰虛之
變,腎之寒屬于陽虛之變。
2
、腎陽虛與腎陰虛均見腰胯,但腎陽虛
兼有陽虛外寒,腎陰虛兼有內熱。
3
、腎與其他臟腑關系密切,通過治腎而
兼理他臟,對治療久病不愈有一定作用
4
、腎與膀胱相表里,但虛證多屬于腎,實證多
屬于膀胱。
六、臟腑兼病之證
(一)心脾兩虛
病因:勞役過度或飲喂失調,血的生化之源不足,以致心脾氣血兩虛發(fā)展而致
主證:既有心悸易驚,又有草料遲細、倦怠肯臥現(xiàn)象
治則:補益心脾
方例:歸脾湯加減
(二)肺脾兩虛
病因:由肺虛及脾發(fā)展而致
主證:久咳不止,又有草料遲細、倦怠肯臥現(xiàn)象
治則:補脾益肺
方例:參苓白術散加減
(三)肺腎陰虛
病因:久咳耗傷肺陰,進而耗損腎陰發(fā)
展而致
主證:久咳氣喘,腰胯消瘦,又有低熱
和盜汗現(xiàn)象
治則:滋補肺腎
方例:六味地黃湯加減
(四)肝脾不和
病因:因驚恐等原因使肝氣郁結而致
主證:既有肝氣郁結,又有草料遲細、
腸鳴腹痛現(xiàn)象
治則:疏肝健脾
方例:逍遙散或痛瀉要方加減
五、脾腎陽虛
病因: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陽,導致脾陽亦虛發(fā)展而致
主證:形寒怕冷,倦怠肯臥,久瀉或四肢浮腫現(xiàn)象
治則:溫補脾腎
方例:附子理中湯或實脾飲加減
六、 肝腎陰虛
病因: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而致
主證:眩暈夜盲,腰胯無力,舉陽滑精及不孕不育等現(xiàn)象
治則:滋補肝腎
方例:杞菊地黃湯與虎潛丸等加減
第十二講
(2學時)
內容:六經及衛(wèi)氣營血辯證、八法
第三節(jié)
六經及衛(wèi)氣營血辯證
六經及衛(wèi)氣營血辯證,都是用于外感熱病的辯證方法。
六經辯證是東漢張仲景創(chuàng)立。
衛(wèi)氣營血辯證是清代葉天士在傷寒六經辯證的基礎上,借用衛(wèi)氣營血來說明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并將它作為溫病的辯證綱領。
一、六經辯證
六經病證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的總稱。
三陽病證以六腑病變?yōu)榛A,三陰病以五臟病變?yōu)榛A。
三陽病多熱多實,治療重在祛邪;三陰病多寒多虛,治療重在扶正。
(一)六經證治
1
、太陽病證
主證
病變部位在表,為表證。
(1)表實證(太陽傷寒):惡寒發(fā)熱,
無汗而喘,咳嗽,脈浮緊
(2)表虛證(太陽中風):惡風發(fā)熱,
汗自出,脈浮緩
2
、陽明病證
主證
病變部位在里,為里實熱證,有經
證與腑證之分。
(1)經證:身熱,
汗出,呼吸粗喘,
脈洪大
(2)腑證:不惡寒反惡熱,糞便干燥,
脈沉實有力
3
、少陽病證
主證
病變部位不在表,也不在里,為半
表半里證。
證候分析:由于太陽病失治誤治,病邪傳入少陽,或體質虛弱,直中少陽而致,邪在半表半里,證見寒熱往來。
治則:和解少陽,用《小柴胡湯》
4
、太陰病證
主證
脾胃虛寒,腹痛、腹脹,作嘔,糞便清稀,脈細緩。
證候分析:由于三陽病失治誤治,或體質虛弱,病邪直中而致。
治則:溫振脾陽,散寒燥濕
方藥:理中湯
5
、少陰病證
主證
為虛證,有少陰虛寒證與少陰虛熱證之
分。
(1)少陰虛寒證:惡寒,嗜睡,耳鼻四肢發(fā)
涼,脈沉細
治則:回陽救逆,方藥用四逆湯
(2)少陰虛熱證:口燥咽痛, 脈細數(shù)
治則:滋陰降火,方藥用黃連阿膠湯
6
、厥陰病證
主證
為外感疾病發(fā)展到最后階段,病情較復雜,有三種類型之分。
(1)寒厥證:四肢厥冷,無熱惡寒,脈細微
治則:回陽救逆,方藥用四逆湯
(2)熱厥證:口色干黃,尿短赤
治則:清熱和陰,方藥用白虎湯
(3)蛔厥證:四肢厥冷和復溫交替或嘔蛔
治則:和胃驅蟲,方藥用烏梅丸
7
、合病與并病
六經病證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以兩經或三經合并出現(xiàn),兩經或三經同時出現(xiàn)的稱為“合病”。一經病癥未罷,另一經證候出現(xiàn),稱為“并病”。臨床上以三陽經出現(xiàn)此種證候最多見,如太陽能與少陽并病,太陽與陽明合病。
(二)六經的傳變規(guī)律
“傳變”是指疾病的發(fā)展變化,即由一經的證候發(fā)展變化為另一經的證候。
1
、循經而傳:按照六經次序而傳
2
、越經而傳:不按循經次序,而是隔經或隔數(shù)經而傳。
3
、直中:是指起病不見三陽證而直接出現(xiàn)三陰證者。
二、衛(wèi)氣營血辯證
衛(wèi)氣營血辯證,主要用于溫病,其特點是傷陰、傷津與傷血。
衛(wèi)氣營血是溫熱病四類證候的概括,又代表著溫熱病發(fā)展過程中深淺不同的四個階段。
溫病的治則:在衛(wèi)宜辛涼解表,在氣宜清熱生津,入營宜清營透熱,入血宜涼血散血。
1
、衛(wèi)分病證
溫熱病早期,屬于表熱證。
主證
發(fā)熱重,惡寒輕,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證候分析:由于溫熱病邪侵犯肌表,衛(wèi)氣被郁,肺氣不宣,熱傷肺陰,故見口津干燥,熱邪仍在衛(wèi)分,故見口色微紅,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則:辛涼解表,用《銀翹散》或《桑菊飲》
2
、氣分病證
證候分析:溫熱之邪從衛(wèi)分傳來,或溫熱之邪直入氣分引起。溫熱之邪入里,病勢較重,屬于里熱證。
病邪侵入臟腑不同,故表現(xiàn)的證候也不同,一般多見溫熱在肺、熱入陽明、熱結腸道三種類型。
(1)溫熱在肺
主證:
發(fā)熱,呼吸喘粗,咳嗽,舌苔黃燥,脈洪數(shù)。
證候分析:溫熱之邪在氣,里熱已盛,故身熱,肺失清肅,故呼吸喘粗,咳嗽,舌苔黃燥,脈洪數(shù)。
治則: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
(2)熱入陽明
主證:
身熱,大汗,大渴,舌苔黃燥,脈洪大。
證候分析:熱盛于內,向外蒸騰,脈洪大為陽明燥熱亢盛之征。
治則:清熱生津
方藥:白虎湯
3
、營分病證
主證:
溫熱入血的輕淺階段,介于氣分和血分之間,病位在心和心包,而高熱、神昏、舌質紅絳、斑疹隱隱為特征。
證候分析:營分病證形成有三方面,一為衛(wèi)分傳入,二為氣分傳來,三為溫熱直入營分。
營分病證分為營熱和熱入心包兩種類型。
4
、 血分病證
主證:
血分病證或由氣分直入血分,或由營分傳來。是溫熱入血的深重階段,病情已經成為衰竭危險時期,病位主要在肝腎,而高熱、神昏、舌質紅絳、便血、尿血粘膜和皮膚出血斑點,項背抽搐,脈細數(shù)為特征。
血分病證分為血熱妄行、氣血兩燔、肝熱動風和血熱傷陰等四種類型。
(二)衛(wèi)氣營血的傳變規(guī)律
外感熱病多起于衛(wèi)分,然后按規(guī)律傳入氣分、營分、血分。
但這種規(guī)律不是固定不變的,由于種種原因,臨床所見的溫熱病,有的病不經衛(wèi)分,而是從氣分或營分開始,傳變除上述循經而傳之外,往往有越經而傳,如氣分病不經營分而傳入血分,造成氣血兩燔。
第七章
防治法則
第一節(jié)
預防
一、 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第二節(jié)
治則
治則即為治療法則,包括治療與護養(yǎng)、扶正與祛邪、治標與治本、正治與反治、同治與異治、治常與治變等內容。
一、治療與護養(yǎng)
針藥治療與護理調養(yǎng)是醫(yī)治疾病不可分割的兩部分。
二、扶正與祛邪
扶正為使用補益正氣的方藥及加強護理的方法,以提高機體的抵御能力,祛除邪氣,戰(zhàn)勝疾病,恢復健康。
“扶正以祛邪”適用于正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
“祛邪以復正”適用于邪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
三治標與治本
“本”指疾病的的本質“標指疾病的現(xiàn)象。
內因是本,外因是標,一定要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則。
在疾病過程中,根據(jù)病情掌握“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在病證標本兼見的情況下,采用“標本兼治” ;或“標本兼顧”法。
四、正治與反治
正治又稱逆治,是逆疾病的癥象而治。反治又稱從治,是順疾病的癥象而治。
臨床上,多數(shù)疾病的癥象與疾病的本質是一致的,這時可采用“熱者寒之”之類的治療法則,因為所用的藥物的性質與疾病的癥象相反,所以又叫逆治。
正治與反治
如果疾病復雜,機體不能如常反映癥狀或表現(xiàn)出與疾病性質不符的癥狀,甚至假象,在治療時就必須透過現(xiàn)象,治其本質,即采用和疾病癥狀性質相似的藥物和治法來治療。這種方法就叫反治,因為是順從疾病癥象而治,所以又叫從治。如“熱因熱用”、“通因通用”等。
五、同治與異治
同治與異治就是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所謂“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病因、病理以及發(fā)展階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
所謂“異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理相同或處于同一性質的病變階段(證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治常與治變
治療疾病有一般的法則,這就是“?!保坏膊〉陌l(fā)生發(fā)展受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表現(xiàn)復雜,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變通,隨證論治,這就是“變”。所以,治常與治變,要因畜、因時、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條件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第三節(jié)、治法
一、八法
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是中獸醫(yī)藥物治療的是基本的方法。
二、八法并用
(一)汗下并用: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用下法,如果既有表又有里,應先解其表,而后攻其里。
二、八法并用
(二)溫清并用
溫法和清法原為對抗性療法,但對寒熱錯雜的病證,若單純用一法,勢必偏盛一方,使病情加重,故采用溫清并用,使病情協(xié)調。
(三)攻補并用
正虛邪實的病證,單純補法,會使邪氣更甚,若單純用攻法,恐正氣不支,造成虛脫,故宜攻補靈活運用。
(四)消補并用
對于正氣虛弱、復患積滯之病,必須緩治而不能急攻的,要把消導藥和補養(yǎng)藥結合起來使用。
三
外治法
與上述的八種內治法不同,外治法是運用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的療法。
外治法不通過內服藥物途徑,直接使藥物作用于體表病變部位。
外治法包括貼敷、摻藥、點眼、吹鼻、溫熨、薰洗、口噙等方法。
第二部分
中草藥與方劑(講課24學時,實驗課6學時)
第一講(4學時)
內容:緒論和中草藥性能,方劑組成原則
緒
論
中醫(yī)藥學是祖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效之穩(wěn)定卓絕,內容涵蘊之豐富,早已得到舉世公認。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中草藥的功效日益為世界世人所重視,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人們呼吁回歸大自然,盼望無毒、副作用的醫(yī)藥和保健食品,更加體現(xiàn)了中草藥的神奇作用,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應當對自己祖國的國粹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適當掌握一定的中草藥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和自身保健,并服務于社會。
《中藥大詞典》收載的中草藥有
5767
種,其中植物藥占
4773
種,動物藥占
740
種,礦物藥占
82
種,以及傳統(tǒng)作為單味藥使用的加工成品,如神曲等占
172
種。這些中草藥中,人醫(yī)常用藥有
3000
多種,獸用藥有
1500
多種。而從藥物資源上來看,僅福建省藥用植物就有200多科,近2000種,所以中醫(yī)藥學確實是一個非常豐富和深奧知識寶庫,只有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使中草藥得心應手地服務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造福于人類。
一.中醫(yī)學基本知識
1
.中醫(yī)別稱
(
1
)杏林
三國名醫(yī)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收酬金,只求病重而愈者在起居處種杏
5
棵,輕而愈者種
1
棵,數(shù)年后,經董奉治愈者無數(shù),得杏
10
萬余株,蔚然成林,所以杏林成為中醫(yī)界的代名詞。
(
2
)懸壺
古代醫(yī)者多用葫蘆放置藥丸,外出行醫(yī)時常腰懸葫蘆,或者在診所前高懸葫蘆,有些中藥店也掛藥葫蘆作為標志,此舉稱懸壺。
(
3
)青囊
明代沈繹曰
“
白發(fā)至親唯最審,青囊傳業(yè)有兒孫
”
,此處的青囊便指藥囊。史書記載:三國時名醫(yī)華佗在被曹操殺害前,曾將一裝滿醫(yī)書的青囊給獄吏,以報其監(jiān)獄酒食供奉之厚意,華佗死后,靠青囊使一部分醫(yī)術流傳于世,故后人稱為青囊。
(
4
)岐黃
相傳黃帝與他的臣子岐伯、雷公都能治病,黃帝與岐伯講話討論時以討論醫(yī)學和問答的形式寫成《黃帝內經》,文簡、意賅、理切,是我國現(xiàn)存在的一部較早的醫(yī)學文選,后世也稱中醫(yī)學為岐黃之術。
2
.
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
(
1
)《黃帝內經》
包括《靈柩》和《素問》各
9
卷,共
18
卷,
162
篇,約
14
萬字,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而完成于西漢,是我國古代醫(yī)學理論的總結,它托名于
“
黃帝
”
,實際上是許多醫(yī)家的勞動成果,全書系統(tǒng)論述祖國醫(yī)學的理論知識,以陰陽五行貫穿中醫(yī)理論和實踐,體現(xiàn)五臟六腑、七情、六氣,結合經絡、病機、診法、治則和針灸等。
(
2
)《難經》
全書共分
81
章,闡述《內經》的有關疑難。
(
3
)《神農本草經》
第一部藥書,現(xiàn)存最早藥學專著,成書于東漢末年(公元
2
世紀),總結漢以前的藥學知識,
包括四氣五味、有毒無毒、上品、下品。
(
4
)《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張仲景繼承《內經》《難經》,結合實踐,辨證施治,創(chuàng)立寶貴診治方法,是第一部臨床巨著,后人將其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3
.中草藥的別稱
本草、本草學、中草藥、中藥、草藥、飲片
4
.地道藥材
常言“一方
吃全國”,以四物湯為例,熟地(河南),當歸(甘肅),白芍(浙江),川芎(四川),黃連(川連、雅連、云連),枸杞(寧夏西枸杞、甘肅甘枸杞、天津津枸杞),四川為首屈一指的藥材之鄉(xiāng),包攬寒溫帶至亞熱帶的藥材,川貝、川連、川樸、川烏、川芎、川大黃、峨參、峨三七等;浙江產浙貝,杭白芍、杭菊、杭白芷等。
5
.歷代主要藥書:
《神農本草經》
---
第一部藥書,現(xiàn)存最早藥學專著,成書于東漢末年(公元
2
世紀),總結漢以前的藥學知識,包括四氣五味、有毒無毒、上品、下品
《炮灸論》
——
南北朝
《本草拾遺》
——
開元年間(公元
713-714
年)陳藏器編
人胞衣做強壯劑
《唐本草》
-----
羊肝治夜盲癥
《千金方》
----
孫思邈(藥王)
《本草綱目》
-----
李時珍(
1518-1593
)遍詢土俗,遠窮僻壤,對歷代本草做了全面總結、整理和提高。
1892
種
1000
幅,附方
1
萬余首,分
16
綱,
60
類,分類將種歸為類,類歸為部,如有草、谷、菜、果、木五部,草部以下分為山草、芳草、濕草、青草、蔓草、水草等
11
類,木部以下有喬木、灌木等,
17
世紀就已傳到國外。
二.中草藥炮制
1
.炮制的目的
(
1
)消除或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
2
)改變或緩和或增強藥效
(
3
)便于制劑或貯藏
(
4
)矯臭或矯味
2
.炮制的方法
(
1
)修制
洗凈、粉碎、切制
(
2
)水制
淋、洗、泡、漂、浸、潤、水飛
(
3
)火制
烘、焙、炒(炒黃、炒焦、炒炭)、炮、煨、煅、炙
(
4
)水火合制
蒸、煮、淬
(
5
)其他方法
發(fā)芽、發(fā)酵、制霜、法制(如法炮制)、藥拌、提純
三、中草藥采集
1
.掌握采集季節(jié)
2
.掌握藥源
3
.保護藥源
4
.加工和貯藏
5
.中草藥辨形態(tài)
肉質性清涼,帶毛善退黃,鋸葉破血食,乳汁多含毒,方骨疏散用,扁骨主胃腸,空心驅風好,有剌排膿瘡,披針涼血好,心形葉性剛,黃毛解毒強,竹形葉利水,辛臭可殺蟲,芳香能止痛,此是一般化,臨癥要審量
四、中草藥標本制作
1
.野外采集準備(記錄本、標簽、采集箱、蛇藥)
2
.臘葉標本的制作
3
.原色標本的制作
中草藥性能與方劑組成原則
中草藥的一般性能
中草藥的性能是指每味中草藥的性味和功能。性能可從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等幾個方面來認識,這是祖國醫(yī)學為了說明中草藥的藥理作用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中草藥理論的一部分。
一
.
四氣五味
性與味是中草藥性能的主要標志,而四氣五味是中草藥性能的主要內容,用以表示藥物的藥性和藥味兩方面。
(一)四氣
四氣指溫、熱、寒、涼四種藥性。其中寒涼和溫熱是指性質不同的兩類藥物。寒性和涼性藥屬陰,溫性和熱性藥屬陽,凡能治療熱證的藥物,大都屬于寒性或涼性,多有清熱、瀉火、解毒和鎮(zhèn)靜的作用,如石膏、天花粉為寒性藥,有退熱解渴功能,而鉤藤、菊花為涼性藥,有鎮(zhèn)靜、定痛等功能。凡能治療寒證的藥物,大都屬于溫性和熱性,多具有溫中、回陽、散寒的作用,如干姜、肉桂為熱性藥,臨床上治療厥冷、虛脫等證,麻黃、桂枝為溫性藥,適用于外感風寒、有發(fā)汗、解表、散寒功能。
(二)五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藥味??梢酝ㄟ^味覺來辨別。藥味的不同,意味著各種藥物所含的成分不同和藥效的不同。辛味包括了香、辣、和各種含有刺激性味道的揮發(fā)油的氣味,多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等作用,如生姜發(fā)散風寒,薄荷發(fā)散風熱,麻黃發(fā)汗解表,陳皮行氣健脾;甘味即含有糖分的甜味,有補養(yǎng)、和中、緩急等作用,多用于治療虛證或調和藥性,如黃芪、大棗、地黃等有補虛、滋養(yǎng)之效,能補氣、益氣,甘草、蜂蜜能調和藥味與藥性;酸味藥大都含有有機酸和鞣質,有收斂、固澀等作用,多用于治療久泄久痢、滑精早泄等證,如金英子澀精,烏梅止瀉;苦味藥大都含有生物堿或甙類,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等功效,如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瀉火解毒,大黃瀉熱通便;咸味藥一般認為和含礦物質等有關,多有瀉下、軟堅等作用,如芒硝瀉下通便,海藻治療淋巴結核等。
除了上述的五味以外,有的藥物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在臨床上,淡味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如茯苓、通草能利尿除濕。澀味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的作用,如山茱萸能澀精止汗,訶子能澀腸止瀉。由于淡味沒有特殊的藥味,淡味常和甘味并稱,
故有
“
淡附于甘
”
的說法。同時,澀味也和酸味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雖有七種藥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五味也可以歸納為屬陰和屬陽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而酸(澀)、苦、咸味屬陰。
*
四氣的功用概括
陰(酸、苦、咸)
陽(辛,甘、淡)
*
五味的功用概括
(
1
)酸收
---
收斂、止瀉、止汗、止血
(
2
)苦堅
---
攻下、解毒、清熱
(
3
)甘緩
---
緩解、止痛、補益
(
4
)辛散
---
發(fā)汗、祛風、活血、理氣
(
5
)咸軟
---
軟堅、散結、通便、瀉下
(三)四氣五味的結合應用
四氣五味是論述藥物性能的主要依據(jù)。一個藥物的性能是氣和味的綜合。臨床上,如果氣和味相同的,往往作用也相似,如辛溫解表藥大多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而氣和味不同的,作用也各有所不同。如麥冬、黃連在四氣方面,都屬寒性,都能治療熱性病證;但在五味方面,麥冬味甘,甘味能補,故用于清虛熱,黃連味苦,苦味能瀉,故用于退實熱。又如麻黃、薄荷從五味方面看,都屬辛味,辛能發(fā)散,但麻黃性溫,適用于治療風寒性質的外感,薄荷性涼,適用于治療風熱性質的外感。
二、升降沉浮
藥物進入機體后能產生上升、下降、發(fā)熱、泄利等作用,這種藥物進入機體后的作用趨向是與疾病表現(xiàn)的趨向相對而言的,如疾病在病機和證候上,常常表現(xiàn)出向上(如嘔吐)、向下(瀉痢)、向外(多汗)、向內(表證未解)等病勢趨向。所以,相對來說,升浮的藥有升陽、發(fā)表、祛風、散寒、溫里等作用,如薄荷能疏風解表。黃治中氣下陷。沉降的藥有潛陽、降逆、收斂、滲濕、清熱、瀉下等作用,如石決明潛陽以治肝陽上亢,蘇子降氣以治咳喘等。這種升降沉浮的功能有助于調整紊亂的臟腑氣機,使之歸于平順,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此外,個別藥物存在著雙向性,如麻黃既能發(fā)汗,又可平喘、利水等。
●諸花皆升,旋復花獨降,諸子皆降,牛蒡子獨升
●以氣味定升降
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散,熱無沉降
●以質地定升降
●以炮制定升降
●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以黃連為例,生用瀉心火,醋炒治虛火,豬膽汁炒治肝膽火,酒炒治上焦火,鹽水炒或童便炒治下焦火,黃土炒治食積火,吳茱萸炒治濕熱在氣分,牛七炒治濕熱在血分,井泉水泡則外用點眼。
★升降沉浮的應用
三、歸經
學醫(yī)不懂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藥物歸經不明,如無的放矢
祖國醫(yī)學認為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而對其他的臟腑、經絡則作用較小,或沒有明顯的作用。把這些經驗總結起來,便形成了歸經理論。如肺有病多見咳嗽咯痰,故化痰止咳藥多歸肺經,脾有病常見泄瀉,故止瀉藥多歸脾經,又如熟地補腎歸腎經;白術補脾歸脾經。
●引經藥
各藥都有歸經,但有些藥好似引經藥,這些藥物不但可以進入某經,而且可以作為其它藥物的引經藥,常用的引經藥如下:
中草藥的配伍禁忌
一
.
七情
1.
單行
用單味藥治療病情簡單的疾病。
2.
相須
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產生協(xié)同作用,增強療效。
3.
相使
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藥物配合應用,以一味藥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可提高主藥的療效。
4.
相畏
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5.
相殺
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6.
相惡
兩種藥物合用,能相互牽制而使原有藥效降低或喪失。
7.
相反
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李時珍解釋七情: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制約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彼此之毒也。
參芪之品,用之失誤,可為鳩毒,硝黃之輩,投之得法,可做補劑。
二
.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三
.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石脂相遇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監(jiān)炙煨莫相依。
四.妊娠用藥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導致胎動不安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根據(jù)藥物對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為禁用和慎用兩類。
1
.妊娠禁用藥
妊娠禁用藥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性烈瀉下的巴豆、蘆薈、番瀉葉;烈性逐水的大戟、芫花、甘遂、牽牛子;破血通經的干漆、三棱、莪術、水蛭、虻蟲;通竅走竄的麝香、蟾酥、穿山甲、皂莢;劇毒的水銀、砒石、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等。
2
.慎用藥
妊娠慎用藥大多是具有小毒或通經祛瘀、行氣破滯、或辛熱的藥物。如瀉下的大黃、芒硝;活血祛瘀的桃仁、紅花;破滯的枳實;辛熱的干姜、附子、肉桂等。
凡是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藥應根據(jù)患病的情況,斟酌使用,若無特殊必要時,均應盡量避免,以免發(fā)生事故。
五、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就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等記載。通常熱性病人不宜吃辛辣油膩等食物;寒性病人不宜吃生冷食物;頭暈、失眠、煩燥易怒的病人不宜吃胡椒、辣椒、大蒜??傊诜幤陂g凡屬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當根據(jù)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當忌油。
第三節(jié)
方劑的組成原則
一
.
組成原則
方劑的組成原則,一般可用主、輔、佐、使四個字來概括(祖國醫(yī)學亦稱君、臣、佐、使)。
(一)主藥
主藥亦稱君藥,是指處方中對病因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可選用一味或兩味以上,以解決主要矛盾。如風寒表實證所用的《麻黃湯》,共選用四味藥(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就是采用麻黃發(fā)汗解表為主藥。
(二)輔藥
輔藥亦稱臣藥,是指處方中能輔助主藥更好地發(fā)揮治療作用的藥物。如上述的風寒表實證,選用的《麻黃湯》中,方中以麻黃為主藥,采用桂枝輔助麻黃,助其發(fā)汗解表作用。而治療虛證的《補中益氣湯》中,以黃芪補氣升陽為主藥,輔以黨參、白術、以增強黃芪的補氣升陽、健脾養(yǎng)胃作用。
(三)佐藥
佐藥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在處方中能治療兼證的藥物,另一種功用是指對整個方劑起監(jiān)制作用。如上述的風寒表實證所選用的《麻黃湯》中,以麻黃為主藥,桂枝為輔藥,杏仁為佐藥,利用杏仁的止咳平喘作用,治療風寒表實證中的咳嗽氣喘兼證。而佐藥的另一種監(jiān)制作用,主要是對方劑中其他具有毒性或偏性的藥物,能消除其毒性或緩解其偏性。如用于回陽救逆的《四逆湯》中,全方共選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藥,其中炙甘草能緩和干姜、附子的辛溫燥烈之性,故為起監(jiān)制作用佐藥。
(四)使藥
使藥的作用是指在處方中能引導他藥直達病所,或起協(xié)調作用的藥物,亦稱引藥或引經藥。如上述的《麻黃湯》中,甘草就是使藥,在方劑中起調和諸藥藥性的作用。而在中醫(yī)臨床組方中,用甘草做為使藥的方劑也較為多見。
上述的組織方劑的原則,是較為典型的組方情況,而上述的四種藥在臨床組方中,除了主藥以外,其他成分不一定需要全部具備,如《獨參湯》中只有主藥人參一味,《二妙散》中只有蒼術、黃柏二味。
二、加減變化
各類病證都有相應的方劑成方,臨床運用成方時,除掌握方劑的組成原則外,還一定要根據(jù)病證,對成方進行加減變化后才能運用,祖國醫(yī)學認為
“
方不加減不成方
”
,對于成方的運用則認為應
“
師其方而不泥其方,取其方而圓用之
”
,只有靈活化裁,加減使用,才能收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常用的加減變化有以下幾種。
(一)藥味增減的變化
藥味增減的變化是指在主證未變,而兼證不同的情況下,方中主藥仍然不變,而隨著病情的變化,對于其他的藥味可隨證加減。這是在運用成方時最經常遇到的一種增減變化方式。如果主證巳變,那就不屬藥味增減變化的,而應該重新立法組方。如風寒表實證應選用《麻黃湯》,如果臨證沒有咳嗽氣喘,可去掉杏仁,若痰多則可再加適量祛痰藥如桔梗、半夏等。
(二)藥物配伍的變化
藥物的配伍變化是指方中主藥不變而配伍藥物發(fā)生變化,有時可直接影響該方的主要作用。如上述的《麻黃湯》,原方為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若將溫經通陽的桂枝改為清熱瀉火的石膏,則改名為《麻杏石甘湯》,其功用亦易為辛涼宣瀉、清肺平喘,整個方劑從辛溫散寒改變?yōu)樾翛銮鍩?。由此可見,方中藥物配伍的改變,其作用和主治也就有所不同?/font>
(三)藥量加減的變化
藥量加減變化是指方的藥物不變,由于其中某些藥物的藥量有了變化,就改變了其功效和主治,甚至方名也隨著改變。如上述的治療肺熱咳喘的《麻杏石甘湯》,組方為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藥,當身熱有汗時,重在清瀉肺中郁熱,麻黃用量宜小,石膏用量宜大;而在身熱無汗時,則重在發(fā)汗解表,麻黃用量就要增加,相對石膏用量減少,由此可見,方藥配伍用量的變化對方劑的作用有直接的影響。然而,不管劑量怎樣變化,作為方劑的主藥,用量一般較大。
總之,無論選藥組方,還是應用成方,都要隨證而變,以避免以病套方,或方證不和,產生有藥無方或有方無藥的現(xiàn)象,給臨床造成不良的后果。
第二講(2學時)
內容:解表藥
第二篇中草藥各論
第一章
解
表
藥
表證的致病特點: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
表證的主要癥狀:發(fā)熱怕冷、苔薄白、脈浮
表證的治法:汗法《內經》
“
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
凡能使外邪由肌表發(fā)散而解除表癥的藥物,均稱為解表藥,此類藥物包括以下兩部分。
1
.發(fā)散風寒藥:這些藥物味辛性溫,適用于感受風寒的表證。
2
.發(fā)散風熱藥:這些藥物性味辛涼,適用于感受風熱而引起的表證。
此類藥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辨明風熱或風寒證,正確選用發(fā)散風寒藥或發(fā)散風熱藥。
2
.此類藥或多或少都有發(fā)汗作用,炎熱季節(jié),容易出汗,用量宜輕,反之,嚴寒季節(jié),用量可稍大。
3
.對于體虛或氣血不足的病畜(
如重癥腹瀉、大出血或重病后的表證)宜慎用或配合補養(yǎng)藥同用。
4
.本類藥大多數(shù)含有揮發(fā)油,不宜久煎。
一
.
辛溫解表藥(發(fā)散風寒藥
)
(一)
中藥部分
(
1
)麻黃
1885
年,日本人山梨首次提取了粗糙的麻黃堿,
1889
年提取了偽麻黃堿。(
1
)麻黃堿(麻黃素)其藥理作用與腎上腺素相似,但麻黃堿對心血管收縮作用比較溫和持久,血管舒張作用較微弱,因此用于鼻粘膜腫脹,收縮作用既長,又無繼發(fā)性血管擴張作用,所以升壓作用緩慢持久,可維持數(shù)小時,對支氣管平滑肌的解痙作用較持久,故可用于滴鼻。(
2
)偽麻黃堿有顯著利尿作用,并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
3
)所含的揮發(fā)油能刺激汗腺,引起發(fā)汗。(
4
)煎劑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
性味歸經
]
辛
`
、苦、溫;入肺、膀胱經。
[
功
效
]
發(fā)汗解表,平喘利尿。
[
主治范圍
]
傷寒表實證,無汗,惡寒,身疼,骨節(jié)疼痛,咳嗽氣喘和水腫等證。如《
麻黃湯
》治傷寒表實證,用麻黃配伍桂枝、杏仁、甘草;《
麻杏石甘湯
》治療熱邪壅肺所致的咳嗽喘,用麻黃配伍杏仁、石膏、甘草;水腫實證兼有表證者,用麻黃配伍生姜、白術。
[
用
量
]
人用
1
~
1.5
克;馬、牛
15~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表虛多汗、肺虛咳嗽及脾虛水腫者忌用。
(
2
)桂枝
肉桂樹的嫩枝,
3-4
月采集稱春桂,
9-10
月稱秋桂,
5-6
年后的樹皮稱
“
桂爾通
”
,
30-40
年后的樹皮稱
“
桂板
”
,桂皮又稱為官桂,玉桂,外皮內的一層稱柱心。果稱桂丁香(與溫里的公丁香,母丁香、白丁香、柱丁香相區(qū)別)麻黃與桂枝為一對相須藥。
[
性味歸經
]
辛
`
、甘、溫;入心、肺、膀胱經。
[
功
效
]
發(fā)汗解肌,溫經通陽。
[
主治范圍
]
外感風寒表證,肢節(jié)酸痛等證。如《
麻黃桂枝湯
》治風寒感冒,用桂枝配伍麻黃、防風、荊芥、升麻、葛根、陳皮、生姜、薄荷、甘草;《
五苓散
》治膀胱失司、尿閉,用桂枝配伍豬苓、澤瀉。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濕熱病,陰虛火旺,咽喉腫痛及失血等證忌用。
(
3
)荊芥(唇形科)
中藥荊芥為唇形科植物,
福建產的土荊芥為藜科植物,功用以驅蟲為主。
中藥荊芥能促進循環(huán),所以能發(fā)汗,而且有利于皮膚病變組織的破壞和吸收,故可治風疹、疥癬、濕疹等,炒炭入血分可治便血。
[
性味歸經
]
辛、溫;入肺、肝經。
[
功
效
]
發(fā)汗解表,祛風、止血。
[
主治范圍
]
外感表證,便血、風疹等證。本品輕揚、具發(fā)表祛風作用,但作用比較緩和,所以無論風熱、風寒感冒均可配用。如配防風、羌活治風寒感冒;配薄荷、連翹治風熱感冒;配防風、菊花、升麻、銀花、枳殼、大黃、柴胡、厚樸,組成《
荊防敗毒散
》治療家畜風疹、蚜蟲中毒。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5 ~ 10
克。
[
禁
忌
]
表虛自汗等證忌用。
(4)
防風
荊芥與防風為一對相須藥,荊芥以疏血為主,防風以祛風為特長,防風善治骨肉之風邪,荊芥能祛血中之風,
善治皮里膜外及血脈之風邪。
李時珍:防風,防者,御也,其功效療風最要,故名
.
防風的特異功效
:
解毒功能,據(jù)臨床報道,可用于食物中毒,農藥中毒,砒霜中毒,烏頭等中毒,與甘草配用
.
[
性味歸經
]
辛
`
、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
[
功
效
]
祛風發(fā)表,勝濕解痙。
[
主治范圍
]
外感表證,周身骨節(jié)疼痛、四肢痙攣、破傷風、瘡瘍等證。本品善行全身,以祛風為主,又因善于通行全身,所以能兼治風邪諸證。常配荊芥、羌活治風寒感冒;配薄荷、連翹治風熱感冒;亦與附子、獨活、升麻、羌活組成《
防風散
》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風濕庳痛;還常與天麻、蔓荊子、蜈蚣、僵蠶組成《
千金散
》治療破傷風和四肢拘攣等證。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5 ~ 15
克。
[
禁
忌
]
陰虛火旺及血虛發(fā)痙者忌用。
(
5
)紫蘇
李時珍:紫蘇,其色紫蘇入血分,發(fā)汗作用不及麻桂,單用以外感輕癥為宜,然紫蘇葉、梗、子功用各異。
蘇葉善解魚蟹毒,民間用葉
3
~
5
錢與魚蟹同煎,若見中毒引起的吐瀉腹痛,可單用或配姜湯,或配陳皮,半夏,生姜煎服
.
[
性味歸經
]
辛
`
、溫;入肺、脾經。
[
功
效
]
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下結氣、安胎氣。
[
主治范圍
]
紫蘇能發(fā)表散寒、行氣寬中,兼有安胎作用,常用于外感風寒、肚腹脹滿或胎動不安等證。然而由于入藥部位不同,作用也有差異,蘇葉長于發(fā)汗解表,蘇梗長于理氣寬胸,蘇子長于止咳平喘。臨床上用于發(fā)汗解表,常與杏仁、前胡、桔梗同用,如《
杏蘇散
》;用于脾胃氣脹、食欲不振、嘔吐等證,常與霍香、厚樸等同用,如《
霍香正氣散
》。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5 ~ 15
克。
[
禁
忌
]
表虛自汗者忌用。
(6)
生姜
(民謠)三年老姜當人參,早上三片姜,勝過喝參湯。
冬有生姜,不怕風霜
冬吃蘿卜夏吃姜,無病消災壽命長
魚不離姜,肉不離開醬
姜為嘔家之圣藥,又能調味開胃,最適脾胃受寒吐瀉,可取姜汁單用或與半夏同用。
姜可預防暈車:乘車前切一片生姜敷在內關穴(男左女右),用手帕包扎住即可,生姜防暈車的原理,生姜阻斷了胃反射到大腦的信息,所以不會發(fā)生反射性的嘔吐。后來有人證明,生姜可通過內耳的作用,抑制耳性的眩暈。
日本學者研究,生姜能預防膽結石,生姜中的姜酚成分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并有很好的利膽作用,人體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可導致膽汁中粘蛋白的含量增加,而粘蛋白與膽汁中鈣離子和非結合型膽紅素結合成膽石支架和晶核,便形成了膽結石,而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相對減少膽汁中粘蛋白的形成,從而達到抑制膽石癥的目的,故膽囊炎和膽石癥病人平時多吃姜可預防膽結石的形成。
生姜:發(fā)汗解表
姜皮:利水消腫,如(五皮飲)
干姜:溫中回陽
炮姜炭:溫血分之寒
煨姜:溫腸胃之寒
[
性味歸經
]
辛
`
、微溫;入肺、脾、大腸經。
[
功
效
]
發(fā)表散寒,溫中止嘔,消炎解毒。
[
主治范圍
]
主治風寒表證,痰飲咳逆,肚腹脹滿嘔吐,兼治水火燙傷和解食物中毒。風寒感冒可與桂枝同用,如《
桂枝湯
》;脾胃虛寒、水濕內停引起的惡心嘔吐,可與半夏、吳茱叟同用;與天南星科植物同煮可解毒,搗爛外敷還可治療水火燙傷。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60
克,豬、羊
8 ~ 15
克;外用適量。
[
禁
忌
]
陰虛有熱者忌用。
(7)
細辛
《本草新編》
“
細辛,只可少用,不可多用,只可合用,不可獨用,多用則氣耗痛增,獨用則氣耗而命喪
”
“
細辛不過錢
”
但也有報道用治牙痛多達三錢未中毒。
[
性味歸經
]
辛
`
、溫;入心、肺、腎、大腸經。
[
功
效
]
發(fā)表散寒,溫肺化痰,祛風止痛。
[
主治范圍
]
主治風寒表證,傷水起臥和風濕疼痛,兼治牙齒疼痛。對于陽虛而又感受寒邪引起的感冒感冒可與麻黃、附子同用;治療傷水起臥,可與青皮、陳皮、厚樸、桂心、茴香、當歸、檳榔、白芷等同用,如《
桔皮散
》;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陰冷引起的翻胃吐草,可與益智仁、木香、白術、砂仁同用,如《
益智散
》。
[
用
量
]
人用
2
~
5
克;馬、牛
10 ~ 15
克,豬、羊
1 ~ 3
克。
[
禁
忌
]
本品有毒性,所以用量不宜過大,陰虛有熱者忌用。
(8)
白芷
白芷有五大功能:散風、除濕、通竅、排膿、止痛
[
性味歸經
]
辛、溫;入肺、胃經。
[
功
效
]
祛風止痛、消腫排膿、通鼻竅。
[
主治范圍
]
主治風寒感冒引起的鼻炎、副鼻竇炎,兼治瘡瘍腫毒和風濕等證。對于風寒感冒,可配獨活、防風、蔓荊子同用;風濕庳痛可配桑枝、秦艽同用;癰腫疔毒或乳房炎可與蒲公英、貝母、瓜蔞同用;用于鼻炎或鼻竇炎可與辛夷、蒼耳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5 ~ 10
克。
[
禁
忌
]
癰疽巳潰,膿出通暢者忌用。
(9)
辛夷(木筆花)
本品有毛,會刺激咽喉,宜包剪
[
性味歸經
]
辛
`
、溫;入肺、胃經。
[
功
效
]
祛風寒、通鼻竅。
[
主治范圍
]
主治風寒感冒引起的鼻炎、副鼻竇等證。如《
辛夷散
》就是采用辛夷配伍知母、黃柏、沙參、木香、郁金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5 ~ 15
克。
[
禁
忌
]
氣虛及前焦火旺者忌用。
(
10
)蒼耳子
[
性味歸經
]
甘、苦
`
、溫,有小毒;入肺經。
[
功
效
]
解表除濕、祛風通竅。
[
主治范圍
]
主治風寒感冒引起的鼻竅不通、濁涕下流等證,常配伍辛夷、白芷、薄荷等同用;治療風濕庳痛,可與威靈仙、蒼術、羌活等配用;此外,還可用于治療皮膚濕疹,可用鮮草煎洗。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二
)
草藥部分
(1)
蔥白
蔥有兩種,一種是用籽繁殖的叫籽蔥,一種是無性繁殖的叫分蔥,有人認為蔥是國外引進,原產于西伯利亞,但前蘇聯(lián)的一個學者又認為蔥起源于中國。
朱熹: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美國國內戰(zhàn)爭時,著名將領格蘭特將軍曾專門派人十萬火急要求國防部調撥大批蔥頭,以保證部隊的戰(zhàn)斗力,相傳,中世紀時,軍隊的將士把蔥頭當作護生符,古埃及的古墓中曾發(fā)現(xiàn)供奉蔥頭的壁畫,認為蔥頭是消災滅病的神明
.
蔥的殺菌作用很強,口中有細菌,吃一顆大蔥,可殺滅
90%
,蔥頭中還有一種物質,能降低血壓,預防因高血脂食物引起的膽固醇升高,可使纖維蛋白溶解度下降,從而起到預防作用
.
民間治療感冒,取蔥白,生姜各
15
克,食鹽
3
克,搗成糊狀,用紗布包裹涂擦五心
(
前胸,后背,腳心,手心,國窩,肘窩
)
一遍后,讓患者安臥,部分病例半小時后出汗退熱,自覺癥狀減輕,次日可完全恢復,治療
107
例,均在
1
~
2
日內見效,一般用一次,少數(shù)用兩次。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取生蔥
1
根,生姜
15
克,搗碎,加茴香粉
9
克,混勻后炒熱,
(
以皮膚能忍受為度
)
,用紗布包裹敷于臍部,每日
1-2
次,直至治愈為止,對于吐瀉嚴重的病例,須按常規(guī)禁食及補液。
[
性味歸經
]
辛、溫,入肺、胃經。
[
功
效
]
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
[
主治范圍
]
主治外感風寒感表證,兼治肚腹疼痛和小便不通。因為蔥白發(fā)汗之力較弱,所以用于感受風寒輕癥宜與生姜等其它辛溫解表藥同用,以助發(fā)汗之功;治療寒凝肚腹引起的疼痛,可與附子、干姜同用;治療家畜小便不利,采生蔥一把,搗爛,塞進母畜陰門或縛于公畜海門穴(
臍下一寸左右處
),約
10
分鐘后可通尿。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30 ~ 90
克,豬、羊
15 ~ 30
克。
[
禁
忌
]
忌與醋、蜜同用。
(2)
牡荊
(
馬鞭草科
)
[
別
名
]
埔姜(
通稱
)
[
性味歸經
]
辛、溫,入肝、肺、脾、胃經。
[
功
效
]
葉發(fā)汗解表,祛暑利濕;根祛風止痛;果平肝明目。
[
主治范圍
]
治療感冒,可用牡荊葉配桑葉、青蒿、香薷、生姜、防風同用;治療脾虛胃脹,可與石菖蒲、陳皮、咸橄欖同用;用于肝火過旺、目赤腫痛,可與蔓荊子、菊花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用葉
60 ~180
克,根
60 ~ 300
克;果實
30 ~ 00
克;豬、羊適量或減半。
[
禁
忌
]
孕者忌用。
(3)
薜藶
(
桑科
)
[
別
名
]
風不動(
通稱
)拋根藤
[
性味歸經
]
甘、酸、平,入肝、脾、腎經。
[
功
效
]
祛風除寒,通經活絡,通乳。
[
主治范圍
]
治療感冒,可配伍桑枝、生姜等同用;治療風濕疼痛,可與地骨皮、兩面針同用;治療缺乳,可與王不留、穿山甲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人用
3 -10
克;馬、牛用根莖每次
90 ~ 240
克;果實
90 ~ 180
克;豬、羊適量或減半。
[
禁
忌
]
孕者忌用。
作者:
kltdzhong
時間:
2009-5-15 12:50
中國醫(yī)學,博大精深。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