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解讀孤雌生殖 [打印本頁]

作者: 金峰    時間: 2009-5-29 20:32
標題: 解讀孤雌生殖
近日,科學家在亞馬孫河流域發(fā)現(xiàn)了一種螞蟻,它只有雌性,沒有雄性,一個蟻巢中所有的工蟻都是蟻后的“克隆體”,讓人們再次對“孤雌生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處女”也能生育的情況呢?

  1起源 有性繁殖意義大

  美國肯塔基大學生殖生物學博士后劉璟表示,首先應當問“為什么有有性生殖”?她說,單細胞生物,比如細菌,是采用簡單的分裂方式繁殖的,它們絲毫不知道“兩性”的存在。低等生物比如水螅,可以通過“出芽”產(chǎn)生新的個體。這類無性生殖的方式多快好省,就好比人多長出一個手指來,然后手指自己掉下來,長成了一個小人兒,完全省去了“搞對象”的麻煩。那么,為什么有性生殖會在演化中出現(xiàn),并且成為演化的主流呢?

  劉璟表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理論認為有性生殖能產(chǎn)生更多的基因組合,增加適應性演化的幾率,防止有害突變的積累。也就是說,有性生殖產(chǎn)生的多樣化的基因組合后代,其中一些后代能適應環(huán)境變化而生存下來;如果是無性生殖,后代基因總是一成不變,當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所有后代可能都無法適應新環(huán)境。

  最早的有性生殖的產(chǎn)生可能是因為有些細菌會融合在一起,然后再進行分裂。后來出現(xiàn)了兩個生物個體各出一個“配子”,然后配子結合形成新的生命。在二者的博弈中,生物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策略:一類生物提供具有極少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配子,也就是精子,可以支持“廣種薄收”;另一類生物提供具有大量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配子,也就是卵子,保證“成功率”。雄性和雌性的差別由此產(chǎn)生。

  2遺患 男女有別麻煩多

  有性生殖雖然有大好處,但是也有很多問題。

  首先,有性生殖要耗費大量的能量。添加性交本身就已經(jīng)比分裂生殖更麻煩了,更何況還要“尋找配偶”。如果同種生物的密度大還好說,像駝背鯨那樣幾百公里不見一頭的生活就麻煩了。所以座頭鯨一直“唱歌”以求知己。如果只是耗費能量還好,這個過程還很危險,因為不但伴侶能收到你的信號,捕食者也可以。無論是鳥鳴、蛙叫還是蟬噪,小動物們都懷著對云雨之歡的向往一展歌喉,可招來的往往是野貓和獵隼。

  尋找異性已經(jīng)夠麻煩,跟同性競爭更耗費能量。無論是羚羊的鐵頭對攻還是松雞賽羽,都只為取得一個延續(xù)后代的機會。如果這種求偶競爭最終演化出累贅的身體器官,比如愛爾蘭麋過分臃腫的大角或者孔雀的長尾羽,那么這類生物本身都要受到被捕殺的威脅。

  對于社會性生物來說,有性生殖嚴重威脅“安定團結”。人類中不斷發(fā)生的情感糾紛就不用說了,就連看起來“安分守己”的工蜂和工蟻都有可能為了自己能夠繁殖對女王造成威脅,揭竿而起。還有一點,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有性生殖產(chǎn)出的子女再親,也只有自己的一半基因,哪有“克隆”和自己那么相像?

  大自然中的生物中存在著巨大的“退化驅動力”,簡單地說,只要環(huán)境允許,能簡單就簡單,能懶就懶。如果身處沒有地面天地的環(huán)境,鳥類就會放棄飛行的能力。同樣,很多生境中的動物都會退回“不用交配就能生育”的狀態(tài),也就是“孤雌生殖”。比如母蚜蟲,如果食物充足,它會抓緊時間進行孤雌生殖,能繁殖幾代就繁殖幾代,到秋末冬初時才會產(chǎn)生雌、雄兩性個體,兩者交配產(chǎn)卵越冬。

  問題是,孤雌生殖又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

  3解決 單倍體是好辦法

  雌性動物的卵子中只擁有母體一半的基因,如果卵細胞獨自發(fā)育成生命體的話,后代也只擁有母體一半的基因,它能成活嗎?答案是:能。一般人理解基因,會覺得它像一臺鐘表一樣精密,增加減少一分都不可能。但其實基因中含有大量的無用信息,所以,有時候并不擁有和母體數(shù)量相同基因的后代也能正常發(fā)育。只擁有母體一半基因的個體叫“單倍體”。最典型的“單倍體”動物就是雄蟻,它是由蟻后的未受精卵發(fā)育成的??梢哉f,所有蟻后都能孤雌繁殖,而且要繁殖多少就繁殖多少,但有個問題:這樣生出來的都是雄蟻,而雄蟻是不能作為工蟻,也不能直接生下后代的。

  如果要生出不能繁殖的雌蟻———工蟻或者可以繁殖的雌蟻———新蟻后,就需要產(chǎn)生出具有基因數(shù)目和母體相同的生殖細胞。當然,因為沒有和雄性交配,這些基因不可能從別的個體那里獲得,只能母體“自力更生”。那么,母體又是如何自然產(chǎn)生二倍體(擁有和母體一樣數(shù)目的基因)的呢?

  原來,在產(chǎn)生卵細胞之前,生物會先產(chǎn)生一種“卵原細胞”。它直接由體細胞分化而成,擁有和母體一樣數(shù)目的基因。卵原細胞第一次分裂,形成3個極體和1個卵細胞。卵細胞和每個極體都擁有母體一半的基因。在正常情況下,缺乏營養(yǎng)的極體很知趣地消失了,卵子再進行第二次減數(shù)分裂,再產(chǎn)生一個小的“第二極體”和一個成熟的卵子。第二極體再次消失,擁有母體一半基因的卵子日后和來自雄性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從而發(fā)育出新個體。

  如果在第一次減數(shù)分裂的時候,卵細胞與任意一個極體結合,形成“極體—卵細胞受精卵”,并由此細胞發(fā)育成后代個體,后代還是個“二倍體”。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把原本分配給卵細胞和極體的基因又摻和到一起去了,形成的極體—卵細胞受精卵的基因構成其實和卵原細胞———也就是母體的基因完全一樣。這樣產(chǎn)生的后代就是母體的“克隆體”?!皝嗰R孫螞蟻”可能就是這樣繁殖的。

  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卵原細胞在進行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正常分裂,但不進行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最后形成了1個極體和1個“雙套卵”(diploid)。它攜帶有母體的全套遺傳物質(zhì),可以獨立地發(fā)育為后代個體(后代為二倍體)。這種情況雖然后代的基因數(shù)目和母體相同,但因為它是由彼此不同的卵子基因加倍形成的,所以兄弟姐妹之間彼此不同,而且后代和母親也不完全一樣。

  最后一種情況是,卵原細胞正常進行了第一次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3個極體和1個卵細胞,但任意兩個極體間發(fā)生了融合形成了“受精卵”。這也不是“克隆”。

  簡單來說,孤雌生殖可能會產(chǎn)生單倍體,也可能會產(chǎn)生二倍體,這些二倍體可能是和母體完全相同的“克隆體”,也可能是彼此不同的“走樣復制品”。在科學家們對蛾子孤雌生殖的研究中,這些情況都曾遇見過。

  ■ 鏈接

  脊椎動物“處女媽媽”

  事實上,很多動物都可以進行孤雌生殖,除了昆蟲以外,還有輪蟲、水蚤、螺螄等無脊椎動物可以進行孤雌生殖。

  有不少種蜥蜴可以進行孤雌生殖,其中包括某些品種的鞭尾蜥、壁虎、石蜥、蛇蜥等等,最有名的當屬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摩多巨蜥。墨西哥鞭尾蜥的幾個亞種雜交后產(chǎn)下的個體全都是雌性。它們?nèi)际钦5亩扼w后代,并可以進行孤雌生殖。有趣的是,這個全雌新品種彼此之間會進行“同性交配”,然后再分別進行孤雌生殖。

  2001年,美國內(nèi)布拉斯加州動物園的一種小型錘頭鯊產(chǎn)下了一條小鯊魚,而它之前從來沒有交配過。2008年,科學家們終于確定鯊魚可以進行孤雌繁殖。還曾經(jīng)有人記載鳥類也可以進行孤雌生殖。有人記錄火雞的未受精卵曾經(jīng)孵出小雞,但這種小雞身體很弱,很快就死掉了。還有記錄稱北極雁也可以進行孤雌生殖。不過,這方面的記錄仍然有侍確認。

  現(xiàn)在還未有記錄哺乳動物在自然條件下可以進行孤雌生殖,但是,通過人工方法可以讓哺乳動物也具有這種能力,“克隆羊”就是一例。不過人工克隆的過程有體細胞參與,和任何自然生殖過程都不同。

  現(xiàn)在,科學完全可以做到讓女性不需要男性就可以生育,組成“亞馬孫女戰(zhàn)士部落”或者“女兒國”已經(jīng)不是天方夜譚。男人有什么用?現(xiàn)在這真的成了問題了。
作者: syl    時間: 2009-5-29 20:57
“亞馬孫女戰(zhàn)士部落”
作者: 金峰    時間: 2009-5-29 21:05
呵呵,帖子是轉過來的。
作者: 0765101    時間: 2009-6-13 22:20
搞不懂這是社會進步還是倒退?。。。。。。。。。。?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