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牛群逐年更新而不中斷而成母牛群的年齡胎次應有合適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1-2胎母牛占母牛群總數的40%,3-5胎母牛占牛群總數的40%,6胎以上占20%。老弱病殘牛應淘汰,以保持牛群高產穩(wěn)產。但是,在調整好年齡結構的同時,還必須考慮有適當的遺傳結構。下面就建立高產奶牛牛群結構的方法從不同角度作以探討: 1.根據頭胎牛產奶量制定逐步淘汰計劃 奶牛的頭胎產奶量與以后各胎產奶量之間有極強的正相關,評定奶牛的育種價值一般以頭胎產奶量為依據.牛群更新率一般20%-25%,每年除因老弱病殘或死亡淘汰一部分(約占10%-15%)外,另外10%牛只應根據頭胎產奶水平高低來決定,但淘汰工作應逐步進行,如此,淘汰低產牛后,牛群產奶水平可提高多少呢? 設某牛群頭胎產奶量平均為6400kg,標準差δ=600 kg,產奶量的遺傳力h2=0.3,根據表1得知當淘汰率為10%時,留種率戶為90%,選擇強度i=0.195,則:選擇差s =i×δ=0.195x600=117(kg),這時牛群頭胎平均產奶量為6400+117=6517(kg)遺傳進展為R=i×δ×h2=0.195×600×0.3=35.1(kg)。即下代牛群頭胎牛平均產奶量可望達到6517+35.1=6552.1kg.因這種淘汰工作是逐年進行的,因而對牛群產奶水平的提高幅度比上述預計的還要大,可見,這種選擇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核心群 核心群是帶動全群發(fā)展的核心,是指導后備牛選留標準的重要依據。從剛完成頭胎產奶量的牛群中,根據產奶量高低,選擇50%作為預選牛進行體型線性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去掉部分體型不合格的牛,約保留30%的母牛作為核心群。此時核心群中在不同年胎胎次中的比例為1-2胎占7.5%,3-5胎占10.5%,6胎以上占12%,核心群牛除因年老和死亡外,一般不淘汰。 怎樣計算核心群的遺傳進展呢?例如,某牛群平均頭胎產奶量為6400kg,標準差為δ=600kg,產奶量的遺傳力h2=0.3, 根據表1得知,當留種率p=50%時,i=0.798, 選擇差s=i×δ,s=0.798×600=478.8(kg)。核心群的頭胎平均產奶量為6400+478.8=6878.8(kg),核心群下一代的遺傳進展為R=i×δ×h2=0.798×600×0.3=143.6(kg),下一代牛群頭胎產奶量水平可望達到6878.8+143.6=7022.4(kg)。因此,從確定牛群遺傳結構角度出發(fā),一個奶牛群的組成應為:核心群30%,生產群60%,淘汰群10%。 3.從經濟效益角度確定后備牛的留養(yǎng)數 影響牛場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有:牛群平均產奶量,鮮奶價格,鮮奶成本,后備牛培養(yǎng)費等。過去一般奶牛場都是用成母牛折舊費來支付后備牛的培養(yǎng)費,但因物價的上漲,后備牛的培養(yǎng)費比以前要高得多,所以用成母牛折舊費來支付后備牛的培養(yǎng)費是不夠的,還必須動用成母牛生產的當期利潤。因此,必須以成母牛帳面價格和折舊率及母牛生產當期利潤,測算經濟承受能力,確定后備牛的留養(yǎng)數。 設成母??倲禐镹,平均單產為A,鮮奶價格為F,鮮奶單位成本為Y,利潤總額為S,則: S=N×A×(F-Y)。 設成母牛平均帳面價格為D,折舊率為P,折舊總額為Q,則Q=N×D×P。 設后備牛年培養(yǎng)費為T,能夠承受的后備牛飼養(yǎng)總數為n,則n=(S+Q)/T。 例如某奶牛場有成母牛1000頭, 平均單產為7000kg, 鮮奶價格為2元/kg, 鮮奶單位成本為1.85元/kg,成母牛平均帳面價格為6500元,成母牛平均折舊率為15%,后備牛年培養(yǎng)費為3866元,后備牛平均投產月齡為26個月,那么,最多能承受飼養(yǎng)多少頭后備牛?每年留養(yǎng)多少頭犢牛?計算如下: 成母??偫麧橲=1000×7000×(2-1.85)=1050000(元) 成母牛折舊費Q=1000×6500×15%=975000(元) 后備牛年培養(yǎng)費T=3856(元) 可培育后備??倲禐閚=(1050000十975000)/3856=525(頭), 即該場應有奶牛1525頭,其中成母牛1000頭,占65.6%;后備牛525頭,占34.4%,成母牛與后備牛的比例約為2:1,每年應留養(yǎng)樓牛數為525頭/26個月×12個月=242頭。 4.從育種技術的角度確定后備牛的質量 牛群每年可繁殖成活犢牛的計算方法: 設成母牛數為N,產犢間隔為G,犢牛成活率為P,則每年可繁殖成活母犢牛數為: n =N/G×365×P/2 例如,某牛場有1000頭成母牛,平均產犢間隔為390天,犢牛成活率為90%,則每年可繁殖成活母犢牛數為:1000/390×365×90%/2=421頭 可見,每年可繁殖421頭犢牛,但實際只能留養(yǎng)242頭,留種率只有57.5%,淘汰率為42.5%。那么怎樣確定留養(yǎng)的犢牛呢? 首先,核心群牛的后代,除個別發(fā)育不良外,全部留養(yǎng)。留養(yǎng)數為:300/390×365×90%/2=126(頭),約占留養(yǎng)牛的52%。 其次,淘汰群的后代全部淘汰。淘汰數為:100/390×365×90%/2=42(頭)。還有242-126=116頭牛,要從生產群母牛的后代中選擇。生產群后代總數為:421-126-42=253(頭),所以生產群后代的約46%留種。這些牛應視初生重及以后發(fā)育情況決定選留。 為了使牛群總數保持不變,如果每年留養(yǎng)242頭犢牛,就必須更新242頭成母牛,以使牛群總數保持動態(tài)平衡。故成母牛年更新比例為24.2%。如果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選種育種工作,每年單產水平還會有所提高。牛場承受培育后備牛的能力也可增加,達到更新率為25%的良性循環(huán),使牛群持續(xù)穩(wěn)產高產。 | ![]() |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