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衍謎底令人失色
筮法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復雜的占卜起卜方法,而“大衍筮法則是最后完成的一種筮法?!按笱堋币辉~正是指筮卜的成卜過程?!把堋闭哐菀?,推演的意思,可解釋為操作?!按笱堋奔创笠?guī)模的操作。每成一卦要二十分鐘,上繁瑣的筮文雅,有板有眼的做起來,可能要個把小時,,克規(guī)模不可不謂不大,大衍的確名符其實。但是我們將會看到商周古筮法的大衍遠比此更為復雜。操作起來最小也得一個半小時,有板有眼地做起來得二~三個小時。那才是名符其實的“大衍”。
確切的考古資料證明筮法在殷王武丁時代就已存在。那時選用的卜具可能是竹棍,這一點是“筮”字的竹字頭所暗示的。三千年之前黃河流域的氣候如同今日江南,茂林修竹,連大象都茁壯成長,筮法選用竹棍,可能是真實情況。大概到了東周之后才漸用蓍草代替。其實蓍草也并非什么名貴草木,它就是遍布全國各地山野的臭蒿子,形似端陽節(jié)用的艾蒿,但聞之有別。有人說蓍草就是“鋸齒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學名為Achilieaw alpina(A.sibirica)。古人認為蓍草很有靈。東漢時的唯物論者王充為說道:“籊、葦、蒿、芼可以得數,何必以蓍。”可見在東漢時人們仍然認為蓍草有靈,不但在占卜時要用蓍草,就是在數學計算時也非用蓍草不可。占卜用的“蓍”相當長,據《說文解字》說:“天子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卑粗艹弋斀?.227米計算,其長度分別為2.04米、1.58米、1.14米、0.68米。當然在今天我們可以用火柴棍來演習筮法。下面首先介紹大衍筮法的具體步驟。
一、
有明確記載的最古筮法見于《周易•系辭》,不過它只是秦漢以來的筮法,一直沿用到隋唐,直到錢筮法取而代之?!吨芤?amp;#8226;系辭》這樣寫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卦一以象三,揲之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卦。”
這段文字不多不少也是四十九字,如此巧合,只怕是出于作者的用心良苦。根據歷代名家的注釋,這段話的意思已非常清楚。
首先取五十根蓍草,稱五十策,其中取出一策放在一旁而不用,只用其余四十九策。這就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卑垂湃说囊馑迹^程可分解成四個步驟,即“四營”,就是四次經營:
第一營:“分而為二以象兩”把四十九策隨機分成左右兩束,象微天地兩物。不過最少的一束策從數理上講,不得少于五策。兩束之策數必有一束為隨機值,則另一束必為定量值。
第二營:“掛一以象三。”三即三才,“三才者天、地、人。”把左束策取在左手,從右束策中任取一策夾在左手小指和無名指之間,這一動作稱為“掛一”,掛一在數學上的意義非常深遠,為什么要掛1,這涉及到大衍之謎的謎底,將在下一節(jié)闡明。這時四十九策已分為三部分,即取在左手的左束策、右束策和掛1的一策,分別象征天、地、人。
第三營和第四營分別由左手和右手兩個半營合成。
(左手的)三營之半:“揲四以象四時。”揲,動詞,數也,清點也?!八臅r”即春、夏、秋、冬。將持于左手之策每四策、四策的依次取出,最后左手中留下或一策、或二策、或三策,如果最后手中恰好留下四策,決不可再揲,否則就要剩下0策。那時的數學水平還沒有出現0的概念,因此這四策要全部留在手中。這一點是揲余數與除法的余數之間的區(qū)別。經燃燒取出的策稱“過揲策”,余下的策稱“揲余策”,其數分別稱“過揲數”和“揲余數”
(左手的)四營之半:“歸奇于扐以象閏”。閏指古代歷法或現在農歷中的閏月,農歷一秀每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把三營之半留于左手的揲余策夾于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之間,以象微閏月。
(右手的)三營之半:將右束策全部取在右手,用左手揲四,得出揲余數。
(右手)四營之半: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卦。因為農歷中每五年有兩個閏年,所以說“五歲再閏”。把右手的揲余策夾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之間,因為左手的三營之半已經扐過一次,所以這次稱為再扐,以象征五年的再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