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錯在昨天,痛在今天,悔在明天?(轉帖。原只搜錯在昨天,對原文含義做了點調(diào)整)
[打印本頁]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1-6-28 16:22
標題:
錯在昨天,痛在今天,悔在明天?(轉帖。原只搜錯在昨天,對原文含義做了點調(diào)整)
本帖最后由 矮子 于 2011-6-28 16:26 編輯
有一位詩人曾經(jīng)說過,人這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與明天——昨天已經(jīng)過去,一去不復返。昨天留給我的是刻骨銘心;今天還在繼續(xù);明天就要來臨。我們還能創(chuàng)造出幾許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嗎?我們還能忘記昨天的喜怒哀樂,今日的悲歡離合,在明天展示出一個與眾不同、灑脫的自我嗎?   
      錯在昨天......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許多的磨難,許多的挫折,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把人生定義為三天,那么,我的錯在昨天。昨天我錯在天生的固執(zhí),錯在執(zhí)著的追求,錯在不認輸,錯在將心比心。是錯嗎?我總是習慣把自己的錯誤怪罪于很多不利的客觀因素,可是仔細想想,不,那都不是錯。那么,什么才是錯呢?,回首昨天,不曾忘記兒時的良師教誨,不曾忘記孜孜追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曾忘記暢談心扉時感人肺腑的情懷;昨天留給我的,豈止是真誠、溫馨、相惜、相知?太多的,我不敢去回想。
從來不輕言放棄,從來不輕易認輸,因為倔強的性格?或許更加因為自己的字典里面沒有輸這個字。天生的固執(zhí),使得我會在我有把握我能贏,即使走在平行線,我也認為還會交匯,即使在大雨淋漓的午后,我也可能固執(zhí)地站在充滿迷惑的地方,流淚低吟......
昨天留給我太多的回憶,也留給別人很多不愉快的印記。我不會嘗試著去記憶某天我所說過的一句話,也許能使人一生去傷心,能使人一生去痛苦。我不曾在意我?guī)Ыo別人的痛有多深,似乎那個時候的我,覺得那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于是,昨天,我做錯了很多。
      痛在今天......
昨天,我答應自己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今天的路要如何走。我不想一錯在錯下去,可是,我不是那種低頭認輸?shù)娜?。人對待事物的方法有太多種,可能,我做事的方法太過于偏激,別人不能接受,現(xiàn)在我所要改變的就是試圖讓別人都能夠接受我。站在晚風輕浮的夜晚,決定給自己一個答案,把一切不美好的回憶都扔掉,我應該帶著燦爛的微笑,不再有苦惱。
扔掉了今生的“錯覺”,真的覺得心口好痛。不知當是何來的勇氣扔掉了它。在這個涼爽的夜晚,我徹底的想通了。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是的,“我們變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后各自曲折,各自悲哀……”我可以坦然地面對這段經(jīng)歷了,但我卻無法用同樣的心靜去面對今后的人生起伏。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做抉擇,抉擇是否正確?
      悔在明天......
我不知道還該說些什么,覺得昨天錯了,今天痛了,就改正吧,認輸吧。其實本沒有什么輸贏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是寬容的。是的,可當我終于低頭認輸?shù)臅r候,我的朋友卻悄悄的留下一句:還是在仔細考慮一下吧。
我不知道我還該做些什么才能挽回我所失去的東西,事實上,也只有當那段經(jīng)歷離去的時候我才可能覺得心痛。或許,我會為某段經(jīng)歷心痛一生。但是現(xiàn)在我意識到了,我不想把昨天的錯,今天的帳,明天才去還清。難道真的要等到明天才會后悔嗎?
人這一生不可能做不后悔的事情,我們都在矛盾和失誤中長成,雖然我們還不是完全嘗盡人間的酸甜苦辣,可是我們應該能夠感受到人間的溫情。不是嗎?
路是自己選的,是自己走的。只要心中坦然,何必計較什么時間到達目標。為了想獲得的既定結果,可否去享受充滿激情和失落的過程?
作者:
小曉
時間:
2011-6-28 17:54
曾經(jīng)因為錯在天生的固執(zhí),錯在執(zhí)著的追求,錯在不認輸,錯在將心比心,讓自己痛了很長時間。
再后來想明白了,我不能因昨天的痛,而不能影響今天的心情和明天的美好!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作者:
孟俊英
時間:
2011-6-28 17:57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人的感情卻是一個不好捉摸的東東
作者:
山中的漫游者
時間:
2011-6-28 18:17
今天就要做到心中無憾,就不會有昨天和明天的不舒服了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1-6-29 00:03
之所以選“錯在昨天”為題,主要源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況且,多數(shù)過錯是不曾在意帶給別人的痛有多深。
既然如此,何不讓昨天留下錯,今天和明天堅持對。
如何判斷網(wǎng)絡上的對與錯,大概有觀其文知其人。
作者:
穆然
時間:
2011-6-29 14:44
回復
矮子
的帖子
呵呵呵。。。。說的不錯
作者:
孟俊英
時間:
2011-6-29 22:03
回復
矮子
的帖子
“字如其人”,或“文如其人”都只是一種揣測?!疤依畈谎?,下自成蹊”,看過飛將軍李廣的故事,也對李陵的典故略知一二,在其時,敢于挑戰(zhàn)天子的權威還不致亡身,司馬遷因此發(fā)憤著述,“錯在昨天,痛在今天”,但他會悔嗎?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1-6-30 00:19
回復
孟俊英
的帖子
司馬遷之痛,盡在《報任安書》中,至于是否有悔,摘錄幾句,感受和琢磨。
“若仆大質(zhì)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fā)笑而自點耳。”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font>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font>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1-6-30 08:29
“有幾個問題——
從《赤壁》、《三國》到《關云長》,據(jù)說還有《戰(zhàn)國》,都是一個路子,即基本上都是以毀神滅圣的文化革命激情,將人物拉下神壇,所謂還原成人不說,還要還原成當下的人,還原成有情有欲,舍義逐利的人。這樣一來,他們才覺得真實,才對得起觀眾。我把這稱之為“利時代的文藝”——古話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個用利結算一切的時代,就是一個小人價值觀占主流的利時代。這幾個爛片,為了張揚自己的利價值,在影片之外,還要找人、找專家分析那些被捧上神壇的人如關羽,其實沒資格上神壇,掀開關云長的老底。也就是說,他們不相信世上曾經(jīng)有圣賢,也不愿意世上今后有圣賢,為了清理吸金路上的文化障礙,必須徹底干凈地殺滅消滅殘存在人心中的那點兒希賢希圣之心,讓時代徹底利益化?!?br />
俺也百度了一點東西,來回答,或,俺自己也“揣測”一下司馬遷是不是“悔在明天”吧。
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不是非用現(xiàn)今世界的,已經(jīng)深入人心的價值觀,用自己的思想高度來揣測司馬遷,認為,我沒有的品德,古人也不會有(我是人,他也是人嘛)----那么,就要承認司馬遷身上有讀書人的硬氣,痛則痛了,言何悔?是為“求仁得仁又何怨”。
司馬遷如果“悔在明天”,那他就不是司馬遷,是別人了。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1-6-30 10:47
回復
葉赫娜蘭.孤城
的帖子
司馬遷為什么用傳說寫
《趙世家》?/摘自:圖門巴雅爾
版本一“趙氏孤兒”:由忠臣和奸臣雙方演繹的一場的悲喜劇,一個關于復仇和士為知己者死的經(jīng)典范本。始作俑者:太史公司馬遷,劉向父子以訛傳訛。
《史記.趙世家》(以下簡稱《趙世家》)的記載是這樣的:屠岸賈是晉靈公(因昏庸殘暴,被趙氏弒殺)的寵臣,晉景公時為司寇,主管國家政法工作。屠岸賈要作亂,追究晉靈公被弒一案,借題發(fā)揮要誅滅趙氏。當時,與趙氏交往頗深的韓厥告趙朔趕快逃走,趙朔不肯。在屠岸賈的鼓動下,諸將擅自進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趙朔是趙盾之子,趙同、趙括、趙嬰為同父同母兄弟,與趙盾同父異母。),并將趙氏滅族。
《趙世家》關于趙氏孤兒一事描寫傳神,人物對話詳細而生動,故事性極強。不似史家手筆,更象一段傳奇小說,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版本二“孟姬之讒”:圍繞權利之爭,多方參與其中的一場內(nèi)訌,直接導火索是叔叔與侄兒媳婦的不倫之戀。持相同記載的有:《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和《史
記
.晉世家》等。
對“下宮之難”一事,歷史記載大相徑庭。早些的《左傳》是這樣描述的:趙莊姬與趙嬰有奸情(此事應在趙朔死后不久,屬叔叔于侄媳婦亂倫),事情敗露后被趙同、趙括兄弟逐出晉國,并死在齊國。趙莊姬因此懷恨在心,在晉景公面前誣陷趙氏說,“趙同、趙括將要作亂”。與此同時,與趙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欒氏、郤氏家族趁機出面為趙莊姬作證。于是,晉國誅殺了趙同、趙括,并滅其族。當時,趙武跟著趙莊姬住在晉景公宮里。
不久(根據(jù)有關記載推斷,應為半年到兩年時間),韓厥對晉景公談起趙衰、趙盾的功績,稱如果他們這樣的人都沒有后人祭祀,誰還愿意為國家效力。于是晉景公復立趙武為趙氏后嗣,恢復了趙氏的爵位和封邑。其他典籍如《國語》、《史
記
.
晉世家》(下稱《晉世家》)的記載與此相同,整個事件脈絡基本清楚。
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為“實錄、信實”,魯迅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學“雙壁”之一,前“四史”之首。他在《趙世家》中的一番“戲說”因為多處“硬傷”而被后世同行詬病,尤其難以理解的是,太史公也根本沒有“自圓其說”,同一本著作《史記》對同一件事的記載相抵牾——戲說《趙世家》的同時卻讓《晉世家》延續(xù)《左傳》的說法。
在這里,需要給大家補充一個“常識”。古代的著史者(無論是拿政府工資的“史官”,還是自娛自樂的草根史學家)的第一堂基本功課是對手頭史料辨?zhèn)未嬲?。自己懷疑,又不可考證的內(nèi)容,要么“孤證不取”,即舍棄不用,要么“聊備一說”,即收錄不同版本,由讀者自己評判,其實也就是現(xiàn)代人常用的“存疑”。在史官的一取一舍之間,便表現(xiàn)出他的“史識”和“史德”,“史識”,就是證偽的功力,而“史德”指良心和職業(yè)精神,是秉筆直書,還是曲筆回護。這一規(guī)則,在司馬光主持編撰《資治通鑒》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說到這里,其實有些讀者應該多少明白點什么了,太史公之所以“自相矛盾”其用意是暗示后人《趙世家》“聊備一說”,《晉世家》才是真實。那好,有讀者會問:所謂“聊備一說”是因為拿捏不準又無法考證才對,但明顯多處與戰(zhàn)國時代史籍(《左傳》、《國語》等)相左的“趙氏孤兒”版卻也堂而皇之地寫進“信史”,這是為什么呢?
告訴你,因為司馬遷別有深意。有人說司馬遷是借程嬰、公孫杵臼的故事,來剖白和印證自己的心跡。
愚以為:正解!
司馬遷的心路,在《報任安書》中顯露無疑。司馬遷說他與李陵當初在朝中為同僚,也不是很熟,下班也不同路,推杯換盞、面酣耳熱更是從未有過,但他認為李陵國家才能出眾且有熱血擔當之人,于是在李陵兵敗后,對其仗義執(zhí)言,乃至遭受“男性外生殖器摘除手術”,漢武帝時李陵一案可以去問百度或維基百科。
這是奇恥大辱,司馬遷說:“我雖然怯懦軟弱,想茍活在人世,但也頗能區(qū)分棄生就死的界限,哪會自甘沉溺于牢獄生括而忍受屈辱呢?再說奴隸婢妾尚且懂得自殺,何況像我到了這樣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茍且活下來,陷于糞土般的污濁環(huán)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內(nèi)心的志愿有所未盡,如果在屈辱中離開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諸于后世罷了”。
支持司馬遷“茍活”的人生理想便是完成《史記》,“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之言?!彼蛩惆阉剡M名山,傳給可傳的人,再讓它流傳進都市之中,那么,他自認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讓他千次萬次地被殺戮,都沒有什么可后悔的。但是,最令司馬遷痛苦的是他的這番苦心孤詣,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
《史記》之于司馬遷,正如趙武之于程嬰。都脫不了“信義”二字。程嬰的“義”,是救趙武、續(xù)趙氏香火;“信”是對公孫杵臼的承諾。司馬遷的“義”,是要完成“一家之言”,“信”是對同是史官的先人(司馬家世代為史官)的承諾。司馬遷這么寫,似乎有違史家的筆法。但正是因為這些橋段,才使得《史記》不僅是史家之絕唱,也成為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趙世家》中的趙朔也好,公孫杵臼也好,包括最后的程嬰,說自殺就自殺,而且振振有詞,那些理由在現(xiàn)代人看來幾乎都是“扯淡”,怎么在他們看來就比生命還重要呢?司馬遷極力塑造的這種人格,我們當然不陌生,其實他們就是“俠客精神”的典型,要言之,便是“重然若,輕生死”。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先秦的俠客精神擊節(jié)而歌的第一人,便是我們的太史公司馬遷先生。他破天荒地為豫讓、劇孟、朱家、郭解等平民游俠立傳(《史記·游俠列傳》),而且不惜筆墨,大書特書他們的英雄氣魄,而公孫杵臼和程嬰也是司馬遷“俠客情結”的體現(xiàn)。
推崇程嬰的理想人格,使得司馬遷不愿舍棄甚至于著力描寫塑造之;恪守秉筆直書的職業(yè)操守,使得司馬遷還是在別處收錄了真正的“趙氏滅門案”經(jīng)過。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司馬遷,成就了史記,也為后世留下這段感天動地的佳話。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1-6-30 16:26
回復
矮子
的帖子
你引這些東西,是證明了司馬遷后悔,還是證明了你在“替”司馬遷后悔呢?
如果史遷真的后悔,那他是后悔受刑呢,還是后悔自己以往堅持真理的立場呢?----像司馬遷這樣,被儒家正統(tǒng)所沐浴,在漢朝的大環(huán)境下成長的讀書人,您以為他沒讀過《儒服》呢,還是沒讀過《論語》?
你要是繼續(xù)替司馬遷后悔,我就替司馬遷害臊了,呵呵。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1-6-30 16:44
"那些理由在現(xiàn)代人看來幾乎都是'扯淡'"------"一個路子,即基本上都是以毀神滅圣的文化革命激情,將人物拉下神壇,所謂還原成人不說,還要還原成當下的人,還原成有情有欲,舍義逐利的人。這樣一來,他們才覺得真實,才對得起觀眾。我把這稱之為“利時代的文藝”——古話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個用利結算一切的時代,就是一個小人價值觀占主流的利時代。這幾個爛片,為了張揚自己的利價值,在影片之外,還要找人、找專家分析那些被捧上神壇的人如關羽,其實沒資格上神壇,掀開關云長的老底。也就是說,他們不相信世上曾經(jīng)有圣賢,也不愿意世上今后有圣賢"----說得多好!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1-6-30 18:08
葉赫娜蘭.孤城 發(fā)表于 2011-6-30 16:26
回復 矮子 的帖子
你引這些東西,是證明了司馬遷后悔,還是證明了你在“替”司馬遷后悔呢?
我采用的引文的確透露出司馬遷后悔的含義,勿需替司馬遷后悔!??!
人之所以是人,不是神,是因為人有七情六欲,要修身,先生存。何況世界上原本就沒有神?。。?/font>
歷史上有一些儒家,曾嚴格按圣人教誨,日夜實行,結果差點命喪黃泉,幸好還能幡然醒悟?。?!還有一些儒家以成圣為名,道貌岸然,為己私欲!?。?/font>
孤城君飽讀圣書,需要我一一列舉嗎???
現(xiàn)在還有誰會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把錯留給昨天吧?。。?/font>
人本來就是矛盾體,有對也有錯,不是嗎???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1-6-30 18:30
對《司馬遷之死》及相關評論的一些看法 (轉)
    李陵為漢朝立下惟一的戰(zhàn)功是在對單于一戰(zhàn)中取得的,然而投降也正是在這一戰(zhàn)末。
李廣利固為庸才,李陵亦不過猛將而非良將,比起衛(wèi)青霍去病實在是差得太遠啊。至于品行,平素李陵對士卒似好于李廣利;戰(zhàn)時李廣利苦戰(zhàn)單于,后因其家人死于巫蠱案而降,李陵則雖在戰(zhàn)時屢有“丈夫一取單于”、“兵敗,死矣”、“吾不死,非壯士也”等豪言壯語,卻一諾值“零”金,兵敗便降,還因其投降并娶了單于女兒及武帝誤會他訓練匈奴軍連累家人被誅、司馬遷腐刑。兩人相較,李陵的品行并不強過廣利半分。李陵遠不配太史公“有國士之風”的評價。司馬遷對李陵的才能和品德都做了過高而且是錯誤的判斷,他在《報任安書》提到李陵軍被圍時講“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單于征左右地部分兵力可能是實情,然“悉征左右賢王”之說則是夸大其辭,并非事實。
漢武衛(wèi)霍固然不是完人,司馬遷同樣不是,他也會因為感情因素和判斷力問題犯錯誤。
李國文先生將司馬遷因錯估了李陵為其辯護,說成是“為李陵主持公道”,我認為是錯誤的。
深為不解的是,當代相當一部分人(從某些學者、作家到一些網(wǎng)友),對投降者李陵(還有名過其實的李廣)“維護”力度與熱情之大、評價之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之于衛(wèi)青霍去病特別是對霍去病的冷然、求全責備乃至雞蛋里挑骨頭。這出于何種心理,源自哪種文化思潮或社會風氣?頗耐人尋味。
李國文先生認為,“在歷史的長河里,漢武帝劉徹者也,充其量,不過是眾多帝王中并不出色的一位。而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搔”的他,在歷史的文學中的永恒地位,是那個宮他的劉徹,再投胎十次也休想企及的。”
個人認為,他對劉徹的評價是很不恰當?shù)?,將漢武帝與司馬遷作比,也是關公戰(zhàn)秦瓊——若吹漢武時,云漢武大帝作為帝王的“雄才大略”(班氏評語),史學家司馬遷“便是投胎十次也休想企及”,豈不無聊?
“悉延百端之學”,改革制度,引領包括司馬遷在內(nèi)的群星燦爛“于茲為盛”的時代;讓大一統(tǒng)思想深入人民心中,凝聚我民族我中華歷兩千年而不衰;遠見卓識,以軍事和外交的勝利開拓了偉大的陸上和海上絲路,造福人類,功在千秋……這樣的大事業(yè)豈是李國文先生所謂“并不出色”的君主做得出來的?
漢武帝的文采是遜色于司馬遷的。然而,貴為君主,漢武帝能夠?qū)掖喂_承認并盡量改正自己的錯誤;作為太史令和中書令,司馬遷是否更勇于承認自己也有錯的時候?在這一點上,誰更出色呢?
李國文先生還認為,司馬遷受腐刑,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文人之受屈辱者,莫過于此?!薄皾h武帝異想天開,在‘刑不上大夫’的年代里,他不殺頭,也不判刑,更不戴上什么分子的帽子,而是采用‘宮’刑,來對付他的國史館館長,國家圖書館館長,使其喪失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既活不下去,也死不成。這一招,實在可謂既惡且損,加之下流下作?!边@也不能贊同。腐刑是刑罰的一種,司馬遷判的是死刑,武帝準他用錢贖死或受腐刑,在漢律的范圍內(nèi),不是武帝專為對付司馬遷的“異想天開”。司馬遷由于為李陵說話受腐刑,可以抨擊這一法律的黑暗,可以講漢武帝的做法是錯誤的,但“最黑暗”是談不上的,文人受辱過于此者舉不勝舉,更扯不到什么“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上去。
今天我們讀《史記》,誰不深深佩服太史公直書從開國君主劉邦到當朝皇帝劉徹和權臣的丑陋面的勇氣?但我們也不應忽略,自秦至清直到今天,有哪個朝代幾個皇帝或最高領導者有這樣的度量,能夠容忍這樣尺度對其先祖甚至自身及寵臣的抨擊,并讓其流傳后世的?在這方面,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等不值得佩服嗎?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1-7-1 08:24
人生有三重境界 (轉)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jīng)歷的世事漸多,就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jīng)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千年。進入這個階段,熱是激情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人就會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么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huán)往復,綠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里能夠去與永恒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
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
不如闊達的心態(tài),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曾經(jīng)滄海之后,再去看世情,無非是云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作者:
晚童
時間:
2011-7-11 00:32
非常奇怪,為什么要刪我的貼?這不是一個大家暢所欲言的地方嗎?難道我的發(fā)言得罪了誰,違反了國家法律?憑什么刪我的貼?。?!
作者:
唐朝2009
時間:
2011-7-11 00:35
管事不管人、、、、、、、
作者:
kzf9
時間:
2011-7-22 08:15
現(xiàn)在的社會幾乎已經(jīng)沒有道德可言,很多人的行為已經(jīng)把自己和禽獸等同起來,甚至是禽獸不如。而人是貪婪,永不滿足的。
作者:
大小陽陽
時間:
2013-6-10 09:57
古文觀止!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