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窩源性狀對母豬終身生產力的影響
詹妮弗·帕特森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1.png (192.52 KB, 下載次數: 6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0-20 09:25 上傳
“窩源性狀”指的是母豬的初生仔豬窩重的大小情況,即母豬第一胎所產仔豬的重量;證據表明母豬低初生窩重的大小會影響母豬一生繁殖性能和產仔成績。
母豬初生仔豬窩重過低,對養(yǎng)豬生產體系相當大的負面經濟影響。主要體現在:仔豬個體矮小、產前死亡率高、生長速度、胴體品質和繁殖潛力低(宮內發(fā)育遲緩)。源于商品母豬群中的窩初生重研究表明,由于高產低窩重增加,在非高產商品母豬群有引發(fā)低初生窩重的趨勢,但低初生窩重不完全是由于產總仔高,20%超低初生重表型不是因為產總仔多。同時,研究表明母豬低初生窩重表型是可重復的遺傳性狀,如果母豬首次分娩仔豬的窩重較低,那么下一胎所產仔豬的窩重不可能高。
初生仔豬窩重的表型取決于基因型,同時也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研究表明低初生重的原因是由基因型決定,包括母豬排卵率,子宮容積,胚胎/胎兒存活和胎盤功能等;隨著母豬胎齡的推移,母豬排卵數逐步升高,母豬排卵25個以上時各胎齡所占比例為:2-3胎16.7%,4-6胎43.8%,7胎后38.8%,隨著排卵數的增加,母豬子宮容積如果不能滿足胚胎發(fā)育需求,就會造成新生仔豬體重偏低。
實驗證據表明在妊娠30天的早期子宮擁擠,妊娠50天時會有一波胚胎的損失。懷孕30天以來的胎盤限量發(fā)育,假設妊娠30天過多胚胎在早期子宮內擁擠限制胎盤發(fā)育,導致胎兒宮內發(fā)育遲緩和妊娠期整窩胎兒發(fā)育滯后。
通過研究母豬低初生重表型這一“窩源性”的性狀對母豬生產力的影響是什么?
1.低初生重母豬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進行留種選擇;2.后備母豬的選育忽略了初生重的這一選育指標,即低于40%后備豬初生重﹤1kg仍被選留;3.后備豬可能影響母豬終身生產力,因為研究發(fā)現初生重與子宮重量呈正相關;4.通過平均窩初生重和平均窩總仔數等來查找后備母豬的特質。
窩源性低初生重表型,可通過管理和仔豬出生后進行干預,輔助制定的選育及生產策略來提高母豬生產力或減少對后備豬終身生產力的影響。仔豬出生后管理干預措施包括:
1.測量初生重;
2.計劃淘汰反復出現低初生重表型的母豬;
3.按預期初生重表型在產房內隔離放置母豬;
4.確保仔豬攝入足夠初乳;
5.策略性交叉寄養(yǎng)和減少后備母豬帶仔數。
6.減少保育期間競爭
通過評估后備母豬分娩時低初生窩重和盡早淘汰反復低初生重表型母豬,能提高核心場/擴繁場母豬的繁殖效率。策略性交叉寄養(yǎng)和減少后備母豬帶仔數等初生后管理干預措施,可以增加母豬使用年限,提高分娩率,增加母豬超過6胎以上產胎數趨勢。同時減少后備母豬在保育階段的競爭,促進后備母豬生長和加強生殖器官的早期發(fā)育
總之,“窩源”性狀對終身生產力是一個主要影響因素,低初生重表型的證據在商品母豬群中已經得到體現;低初生重在母豬和其后每胎分娩仔豬是一個反復出現性狀,而且具有遺傳性,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淘汰低初生重母豬和策略性交叉寄養(yǎng)來降低這種負面影響。
3.png (36.54 KB, 下載次數: 5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0-20 09:26 上傳
作者深入的剖析窩源性狀對母豬終身生產性能的影響,重點強調了初生重低會降低母豬的繁殖性能。窩源性狀的危害巨大,今后豬場在種豬選育過程中要引起重視,不僅要關注產仔數,同時也要關注仔豬的初生重量。在豬場實際生產中,可以運用管理和后期干預措施減少窩源性狀對母豬終身生產性能的影響,提高母豬的效力,具體措施如下:1、測量仔豬的初生重和基因型確定母豬表型;2、計劃淘汰反復出現低初生重表型的母豬;3、確保攝入足夠初乳,4、策略性交叉寄養(yǎng)和減少后備母豬帶仔數等初生后管理干預措施;5、減少保育競爭可能促進整體生長和加強生殖器官的早期發(fā)育;6、將仔豬初生重指標作為后備種豬選育的重要指標等舉措。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