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次化生產?
簡單來說,就是把之前每天、每周都有分娩、斷奶、配種的工作,通過生物技術和有計劃的安排,分批次在不同時間只做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如三周批,三周中有一周在分娩,一周在斷奶,一周在配種。
主要的優(yōu)勢包括
1)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有假可休——豬群按人的計劃走,不要讓人跟豬群變化走 ;
2)減少疾病傳播;因為嚴格按照全進全出原則,同一豬群具有相似的日齡、相同的免疫水平、一樣的病史。
3)提高保育豬整齊度。
批次化生產的流程
1. 目標設定
杜絕這個月計劃不達標,推到下個月的行為,這樣會導致有的生產月份產仔數很少,有的生產月份欄舍不夠用的現象。
首先,我們要設立一個生產目標,然后把這個目標分解到每一周。
例如:500頭母豬的規(guī)模場,配種分娩率89%,斷奶前成活率90%,窩均斷奶頭數10.5頭,保育成活率96%,育肥成活率97%,目標是10000頭育肥豬出欄,那么育肥頭數10310頭,斷奶頭數10739頭,每周斷奶206.5頭仔豬,需要20頭母豬分娩,配種23頭。
那么,你如果要做三周批,那每批次應該是69頭。要做兩周批,那每批次應該是46頭。
2. 決定幾周批
那么決定幾周批,要根據你產房的欄位數量以及定位欄舍的欄位數量來計算,不用采用哪種批次,每批次的數量應該差不多,母豬存欄數目最多不能超過使用產床+定位欄的數目之和,定位欄數目=(生產母豬頭數-產房最少母豬存欄頭數)*1.1,因為存在一些母豬在生產周期之外的情況
3. 規(guī)劃周期
規(guī)劃產房使用周期:在28-42天范圍內。
產房使用周期:上產床3-7天+哺乳20-28天+清洗空欄5-9天,一般是5+28+9的模式,也就是42天,6周。
4. 計算批次間隔
計算批次間隔=產房使用時間/產房組數,
年分娩批數=52周/批次間隔周數,
年分娩窩數=每年分娩批數*每批分娩窩數(每組產床數),
生產母豬頭數=每年分娩批數*每批分娩窩數/周轉率(2.2或2.3)
批次化生產的關鍵點——母豬體況要良好,不好的母豬及時淘汰,并用后備母豬來補充。
1. 批次計劃內的母豬準確的記錄方式
我們可以在記錄白板上的異常數據的4 個角落記錄損失的原因和頭數,用紅色數字標記,假如配種沒有達成目標就用藍色標記,達成或超過目標就用黑色標記。提前準備后備母豬,能夠在每一批豬斷奶后有達到體重和性成熟后備母豬剛好發(fā)情能與其一起配種補充到里面。
微信圖片_20180808094905.jpg (4.66 KB, 下載次數: 1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8 09:49 上傳
2. 那么在夏季的高溫條件下批次化生產是否會更難?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定時輸精技術只適用于生產管理水平高的場!
7天內斷奶母豬發(fā)情率全年穩(wěn)定在90%以上。
3. 但是高溫會給母豬的生產和繁殖性能帶來一下影響
1)推遲后備母豬的性成熟,導致后備培育損失大;
2)母豬推遲發(fā)情,發(fā)情周期異常、不發(fā)情、發(fā)情間隔增加的數量越來越多;
3)降低配種率和分娩率;
4)增加了流產和死胎的發(fā)生,減少母豬窩產仔數;
5)母豬采食量低,奶水不好。
4. 批次化對于母豬的要求:
批次化生產,對于母豬的淘汰制度十分嚴格,對不發(fā)情、返情和空懷母豬常直接淘汰,因為,留下最好的母豬,才能跟周期節(jié)奏。
但是在國內養(yǎng)殖水平下,雖然會給這種問題母豬一次機會,但是相對于連續(xù)生產的淘汰率還是要高很多,國內的淘汰率35-40%,國外生產指標要求更高,達到50-60%的淘汰率。
一頭母豬要使用到4胎才會回本,5胎才會盈利,一胎母豬淘汰損失2000多元。那么我們要如何讓母豬能夠跟上批次節(jié)奏,并且能提高母豬使用年限,降低淘汰率呢? 分析原因:夏季母豬不發(fā)情、返情的85%是由于子宮內膜炎引起,產程長導致母豬自凈能力差,故縮短母豬產程在4小時內,4天以上母豬流膿率在5%以下,斷奶發(fā)情率在90%以上才能降低母豬淘汰率。
作者:畢小娟 來源:PSY應用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