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綜合] 3000萬噸大豆難找接盤俠,美國大豆出口協(xié)會:不忍失去中國市場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5-31 11:41:5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簡介:美國將要為3000多萬噸原本要出口中國的大豆,尋找新的市場,但是放到哪個市場都很難全部消化掉。

"貿易摩擦的雙方沒有贏家"

5月27日,美國大豆出口協(xié)會大中華區(qū)首席代表張曉平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表示,以大豆為例,盡管美國農場主會賠錢,但是中國消費者也會為此多花錢。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xù)一年有余。美國大豆在這一期間“躺槍”。一方面,大豆期貨主力合約價格持續(xù)走低,甚至低于8美元/蒲式耳的種植成本線,刷新10年來最低;
另一方面,美國農業(yè)部連續(xù)出臺兩輪農場主援助計劃,以補償他們在貿易爭端中遭受的損失,但美國農場破產率一度創(chuàng)下金融危機以來新高。



“美國大豆服務中國農業(yè)37年,通過和相關產業(yè)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關系,培養(yǎng)、維護并擴大了中國的大豆需求,使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睆垥云秸f,美國大豆產業(yè)不忍心因貿易糾紛而失去伙伴關系,不忍心失去這么多年精心培養(yǎng)的重要市場。
當前的局面,對兩國產業(yè)都是嚴重的傷害。

貿易戰(zhàn)沒有贏家

美國大豆協(xié)會5月7日發(fā)布公告,敦促美國行政當局取消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計劃,并迅速與中國達成協(xié)議。美國大豆協(xié)會強調了中美大豆貿易的重要性,并表示隨著談判的拖延和曲折,大豆農民在經濟和精神上受到的重創(chuàng)不容忽視,農民們的耐心也即將耗盡。



這背后是美國大豆期貨合約價格跌破8美元/蒲式耳,刷新10年來的最低價格。

張曉平稱,8美元的期貨價格其實遠遠低于大豆的成本價格。按照2017年的農業(yè)統(tǒng)計,全美大豆平均生產成本為9.27美元/蒲式耳,而且全美平均農場價格還低于期貨價格。顯然,美國大豆農民普遍虧損嚴重。
兩國貿易摩擦,扭曲了大豆原本的市場供求關系和全球大豆貿易流向。從去年六月份以來,美國對華大豆出口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且似乎短期內恢復無望。
據媒體報道,去年,美國中西部地區(qū)仍有84個農場根據破產法第12章申請破產,創(chuàng)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

對于新一輪的農業(yè)補助,美國農民仍然認為,只能“臨時救急”,根本無法解決長期永久性損失。

張曉平認為,第一輪貿易救濟補貼對緩解大豆農民的現金壓力,有一定的作用。第二輪貿易救濟補貼的細節(jié)還未出臺,肯定會減緩貿易糾紛給農場主帶來的經營壓力。然而,從美國大豆協(xié)會的多次聲明中,從媒體對一些農戶的采訪來看,美國大豆農民還是堅持“要貿易不要補貼”的主張。

面對兩國貿易摩擦,出口市場過度依靠中國,也被外界詬病為美國大豆行業(yè)的硬傷。那么,美國是否會借機開拓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市場呢?

張曉平表示,中國的進口量太大,根據貿易摩擦造成的影響推算,美國將要為3000多萬噸原本要出口中國的大豆,尋找新的市場,但是放到哪個市場都很難全部消化掉。

他說,也許東南亞、中東北非、南亞次大陸和中美洲都有消化渠道,但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找到一個能夠有效消化掉如此龐大體量的“接盤俠”,并非易事。整個歐盟一年的大豆進口量才只有1300萬-1400萬噸,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從美國進口。東南亞是一個潛在的增長區(qū)域,但是當地的壓榨工業(yè)并不強大,進口更多的是豆粕,而世界上豆粕出口最多的國家則是南美的阿根廷。


重塑全球大豆貿易格局?

作為美國大豆的替代,南美國家或許樂見其成。從2018年至今,中國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豬肉等農產品,轉而大量進口南美國家的農產品。

在張曉平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全球大豆貿易流向被嚴重扭曲。他說,除了其它供應國從中受益,其它的進口國也從中受益,
而他們的受益,是建立在中美兩國大豆產業(yè)雙輸的基礎之上的。

由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大豆貿易影響,有言論稱,此舉促進了全球的大豆生產更加均衡,也促使中國的大豆進口國更加多元化。
固然中國不買美國大豆,南美國家會是潛在的受益者,但美國出口量的減少,全部轉換成南美出口的增加,也不現實。

比如,巴西自身就對大豆有很大的需求,每年的壓榨、養(yǎng)殖會消耗掉本國大豆產量的40%。如果來自中國的采購將巴西大豆的價格抬高,那么當地產業(yè)就要承受價格上漲的壓力,從而影響其競爭力。從整體來講,巴西將丟掉一些傳統(tǒng)的市場,使其轉投美國,這部分需求將會消納美國的一部分的出口。

值得關注的是,號稱“世界第三大大豆生產國”的阿根廷,去年因為氣候干旱導致大豆大幅減產,甚至出現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情況。

這意味著,農作物要想適應市場的劇烈變化,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即刻實現。也許這會刺激烏克蘭、俄羅斯、中國等地區(qū)擴大大豆產量,但要形成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y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張曉平認為,沒有貿易糾紛干擾的全球大豆貿易以及大豆的生產和加工,是建立在各國以自然稟賦為基本要素的競爭優(yōu)勢之上的。
為應對短期問題,比如中國需要獲得飼料蛋白原料、美國需要尋找新的市場等等,一切手段都是必須的,屬于應急措施。


種大豆還是種玉米?

事實上,即使沒有本次中美之間的大豆貿易摩擦,中國也早就決定要增加國產大豆產量,與國外轉基因大豆進行錯位競爭,滿足居民對植物蛋白的需求。
因為進口大豆主要是滿足飼用豆粕需要,也彌補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國產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其中80%多加工成豆制品、調味品。

2016年,原農業(yè)部印發(fā)《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擴大面積、提高單產的目標。力爭通過五年規(guī)劃,到2020年,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

這意味著,到2020年,國產大豆將達到1900萬噸左右。

張曉平稱,首先要考慮的是,中美貿易摩擦這樣的狀況會永遠持續(xù)下去嗎?假設會持續(xù)多年,有可能為中國大豆生產提供一個契機,通過提高產量來彌補美國大豆減少的缺口。其次,要考慮的是,中國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到底是種玉米,還是種大豆?因為二者是有競爭關系的作物。

考慮到中國從美洲進口的大豆均為轉基因大豆,因此有言論稱,與其進口,倒不如國內推行種植。雖然2016年國務院印發(fā)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提到,將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fā)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農產品產業(yè)化。但從政策層面來看,目前,還沒有看到中國會加快轉基因大豆產業(yè)化的跡象。

張曉平建議,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有著豐富的原生種質資源。中國選擇種植轉基因大豆,特別是在東北主產區(qū),是不可取的。一旦種植轉基因大豆,就將喪失國產大豆自身的優(yōu)勢。而且,即使種植轉基因大豆,也無法大幅度提高國內的大豆產量。更何況,中國確定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對玉米的要求是“基本自給”,而大豆則屬于“適度進口”之列,
從這個角度來看,同樣的種植面積下,保玉米比保大豆更重要。



他認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第四大大豆生產國,即使種植轉基因大豆,也無法改變當前的世界大豆生產和貿易格局。如果堅持種植非轉基因大豆并穩(wěn)步提高產量的話,中國在世界上第一大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國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增長的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這才應該是中國大豆在全球大豆產業(yè)中的定位。

來源:養(yǎng)豬在線轉自第一財經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19 17:39,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