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壞死性腸炎攻毒模型...哪種攻毒方法最有效?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8-27 10:43:34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禽壞死性腸炎是以A型或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臨床性以突然發(fā)病,急性死亡為特征,病死率高;亞臨床性以腸道健康受損、生長性能下降為特征。給養(yǎng)雞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圖片來自TAMU獸醫(yī)診斷實驗室的case study:Intestinal mucosa exhibiting a “cloth towel” appearance.)

好久不見,大家好!這是2019年第8篇「營養(yǎng)快報」

今天的這篇文章于幾周前的7月27日發(fā)表于Poultry Science雜志。文章名為「Comparison of multiple methods for induction of necrotic enteritis in broilers: II. Impact on the growth curve」,即「比較肉雞壞死性腸炎的不同攻毒方法:II. 對生長曲線的影響」。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年輕教授,Dr. Lisa Bielke,的團隊。

研究背景


壞死性腸炎(necrotic enteritis, NE)這個敵人想必家禽行業(yè)的朋友們都不陌生了。在這個無抗養(yǎng)殖時代,它無疑是家禽養(yǎng)殖面臨的一大難題。


壞死性腸炎是怎么來的呢? 歸根到底它是由不同的「誘導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 導致腸道中的「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過度繁殖而引起的。而在不同的誘導因素中,球蟲病(coccidiosis)是最常見的一個(最給力的助攻!)。因此我們常常把它們倆拿到一起討論。


而球蟲病則是由寄生在動物腸道中的一類寄生原蟲,艾美耳屬球蟲(Eimeria),引起的。在上一篇文章中,溫博士提到了不同種類的球蟲對腸道不同部位的影響。我們現(xiàn)在已知7種球蟲會誘發(fā)禽類球蟲病,其中,巨型艾美耳球蟲(Eimeria Maxima)是常見的一個。



不同種類球蟲在雞的腸道的感染部位(紅色為感染部位)(Conway and MacKenzie., 2007)


為了研究對付壞死性腸炎的不同營養(yǎng)手段,我們在實驗中常常需要應用「攻毒模型」,說白了就是通過實驗手段讓雞生病。而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用「巨型艾美耳屬球蟲 + 產氣夾膜梭菌」進行混合攻毒。字太多了容易看得頭暈,以下我們簡稱「球蟲+梭菌」吧。


可是問題是 - 球蟲有這么多種類(species),而在同一種類下,又有不同蟲株(strains);同樣的,產氣莢膜梭菌也有不同菌株。而且,在不同的梭菌菌株中,有些含有壞死性腸炎B樣毒素基因(NetB gene),有這個基因的梭菌我們稱作 「NetB+ 菌株」,它顧名思義可以釋放壞死性腸炎B樣毒素,據說有了B樣毒素,這群梭菌便能夠在沒有任何助攻的情況下自己引發(fā)壞死性腸炎。


所以...到底我們在實驗中該用那種球蟲、哪種梭菌呢?能不能只用「NetB+ 梭菌菌株」單獨攻毒呢?哪種攻毒方法的效果最好?


這便是作者想要回答的問題。


What was done?

本次實驗設計有3個試驗,乍一看,實驗設計有點兒復雜,但其實說到底主要是以下4個變量:


  • 用的哪種球蟲蟲株?--- Guelph 或者 M6

  • 用的哪種梭菌菌株?---NetB- 或者 NetB+ (在NetB+中又包含菌株 1, 2, 3, 或者1+2+3混合)

  • 梭菌如何進行處理?---未處理(unwashed);處理(washed,離心);以及離心后的上清(supernatant)。

  • 球蟲+梭菌的用量


測量指標很簡單---僅檢測體重和腸道損傷。


(Recreated based on Chasser et al., 2019)


What was found?

我們先來看「球蟲  + NetB- 梭菌」攻毒組(EM+CP1),低濃度的球蟲+梭菌在16-27日齡的時候的確引發(fā)了體重的降低,但在27日齡后效果便不再明顯  (實驗1, 這里用的Guelph蟲株)。 而將球蟲濃度升高6倍之后,M6蟲株比Guelph蟲株的攻毒效果更好(降低體重更多) (實驗2,看綠色虛線)。

再看梭菌單獨攻毒組,不管什么菌株,有沒有NetB+ 基因,也不管什么處理方法,都沒能產生攻毒效果(與負對照沒有體重差異)。


(Recreated based on Chasser et al., 2019)


實驗3進一步證實了球蟲蟲株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樣的,從下圖綠色虛線可以看到,M6蟲株即便在低濃度下也比Guelph蟲株效果更給力(20k M6 vs. 30k Guelph oocytes/bird vs. 實驗1中 60k Guelph oocytes)。

對于梭菌單獨攻毒組,作者在實驗3中把濃度相對于實驗2提高了10倍,這時候終于有點兒效果了,我們可以看到生長曲線的變化 --- 未處理的CPB1(unwashed)攻毒效果最好,處理過的CPB1(washed)也還不錯。

(Recreated based on Chasser et al., 2019)


這些結果表明,不管是NetB+還是NetB-,低于一定濃度的梭菌很難在沒有球蟲病助攻的情況下單獨誘發(fā)壞死性腸炎。

這個實驗中作者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臨床性壞死性腸炎,因此,我們在這兒討論的都是亞臨床表現(xiàn)(即體重下降)。如果再回去看一下上面兩個圖,假設2800g為肉雞的出欄體重,那么可以看到生長曲線的明顯變化---有亞臨床壞死性腸炎的肉雞要推遲好幾天才能達到出欄體重。

順便說一下,作者之所以要測試梭菌上清液攻毒效果, 是因為作者認為在細菌培養(yǎng)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大部分存在于上清液中)會在誘發(fā)壞死性腸炎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結果呢...從實驗2和實驗3來看,體外代謝產物沒啥作用。

一句話總結

✅ 除非濃度真的特別特別高,否則,單獨的產氣莢膜梭菌是很難自己誘發(fā)壞死性腸炎的。在肉雞中,巨型艾美耳屬球蟲(M6蟲株) + 產氣夾膜梭菌共同攻毒,能比較理想地誘發(fā)壞死性腸炎亞臨床癥狀。

✅感染亞臨床壞死性腸炎的肉雞生長曲線會減緩,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出欄體重。接下來的研究可以關注營養(yǎng)策略對腸炎肉雞生長曲線的影響, 看如何能最小化生長曲線的偏移。

英文博客:Xixi | 翻譯&編輯:Liting | 校正:Xixi  |  來源:曦曦博士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5 22:3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