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圍產期管理要點
養(yǎng)豬界有句話,“配種是龍頭,分娩是關鍵”,分娩是母豬最大的一個應激,大多數(shù)仔豬的死亡也發(fā)生于圍產期內,由此可見,母豬圍產期管理的重要性。圍產期管理指的是母豬上產床至產后一周內的管理,再怎么強調圍產期管理的重要性也不為過。
1.png (484.03 KB, 下載次數(shù): 17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1 11:09 上傳
一、產前管理
1、飼喂量和飼喂方式
上床母豬臨產前3天應開始減料,以不少于2千克/天為宜,這樣會減少便秘和炎癥的出現(xiàn)。如果不減料,母豬分娩后由于腹壓驟然降低,可能引起母豬無乳癥,從而影響哺乳母豬的泌乳。
2、溫度和濕度
產前母豬最適宜的溫度為18-20℃,濕度為65-75%。若冬季濕度過大,可在返潮的地面撒上石灰,并及時更換。
3、臨產前的準備
(1)準備好保溫墊,保溫箱內懸掛紅外線燈,調試好備用,產前1-2小時接通電源。
(2)準備好干凈的毛巾(或棉布)、臉盆、石蠟油、消毒液(如0.1%高錳酸鉀)、5%碘酊棉球、剪耳鉗、斷尾鉗、仔豬稱重車、血維素、縮宮素、重癥混感清、產仔記錄表格等。
4、母豬臨產前的征兆
陰戶腫大,尾根塌陷,乳房腫脹發(fā)亮,有時可擠出少量乳汁,坐臥不安,不食或平靜躺下,陣痛開始,或犬坐,頻頻排尿。當最后一對乳頭能擠出量多質濃的乳汁時,1-2小時后,將產仔,當陰戶流出粘液或胎糞時,即將產仔。
2.png (764.97 KB, 下載次數(shù): 17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1 11:09 上傳
二、分娩、助產、人工護理
1、母豬分娩
當天一般不喂料,但要供應充足的飲水,鼓勵母豬站起來喝水。
2、分娩
仔豬產下后,立即用毛巾將仔豬口、鼻內的粘液擦掉,然后再將身上的粘液擦掉,待臍帶停止跳動后,將臍帶內的血液捋向仔豬腹內,然后在距仔豬3-4厘米處,用指甲將臍帶掐斷,斷端用5%碘酊消毒,再將小豬放入保溫箱內。因為出生仔豬最適宜溫度為34℃,而母豬則為18-20℃,這本身是一對矛盾,產房環(huán)境溫度還是應該以適合母豬為主,開始產仔時室溫可以升至23度,而仔豬需要提供小環(huán)境合適的溫度,所以必須備有保溫箱或加熱板。
一般產仔結束后約30分鐘,胎衣分兩堆產出,當胎衣的最后一端形成堵頭時,全部產出。也有些母豬產下一側子宮角的仔豬后,排出這側子宮角的胎衣,然后再排出另一側子宮角的仔豬,再排出一堆胎衣。注意:千萬不要用手去拉還懸掛在母豬陰戶上的胎衣,否則會拉傷母豬產道,引起感染、發(fā)燒、不食、無乳。
在仔豬產完后24小時內,應進行打耳號、稱初生重和窩重、補鐵、剪犬齒、斷尾等常規(guī)操作。部分偽狂犬陽性場還需要給初生仔豬滴鼻免疫偽狂犬弱毒苗。值得一提的是,斷尾最好采用電熱斷尾鉗,因為它集斷尾、消毒、止血等功能于一身,操作更便捷。
對于出現(xiàn)假死癥狀的仔豬,要及時搶救。方法:(1)倒提起仔豬后肢,用手拍打仔豬背部,直至仔豬出現(xiàn)叫喚聲;
(2)用酒精涂抹仔豬鼻部,以刺激其出現(xiàn)呼吸運動;判斷假死豬依據(jù)為手捏臍帶基部有跳動感。
3、縮宮素的正確使用:
經產母豬若順利產下第一頭正常仔豬后,正常觀察護理,以后分娩過程中若出現(xiàn)產仔間隔超過45分鐘,可注射10單位縮宮素,但注射總量不應超過20單位,以免引起內分泌失調。這樣可大大縮短分娩時間,降低窩均死胎數(shù),促進胎衣和惡露排出,使母豬分娩后盡快恢復食欲,提高斷奶仔豬重,縮短出欄時間。
4、人工助產
母豬正常分娩是每隔5-30分鐘產出一頭仔豬,大約2.5-5小時產完。如果產仔間隔超過45分鐘,則需助產。
母豬身后網床要清理干凈,助產者指甲剪短,磨光,手和手臂(到肩部)要洗凈。
帶上長臂乳膠手套,將手套消毒后,打上石蠟油。
將手卷成錐狀,手心朝向母豬背部。在母豬陣痛間歇時徐徐將手臂伸入產道。如果仔豬后腿朝外,可拽住仔豬后腿將仔豬拉出;如果仔豬頭部向外,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摳住仔豬下顎將仔豬拉出,若仍不能拉出,可借助助產繩將仔豬拉出;如果是兩頭仔豬并行堵在產道,可將靠里面的一頭推回子宮,將靠外面的一頭拉出。千萬不要拉胎衣、臍帶、陰道內壁和陰道內壁上的脂肪。
助過產的母豬產仔結束后,應肌肉注射大劑量抗生素。同時在飼料中添加產后康,預防產后感染,可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炎等病的發(fā)生,使母豬產后盡快恢復食欲。
溫馨提示:母豬產前一周補飼液體多維,可提高產力,明顯縮短產程,明顯降低窩均死胎數(shù)。
5、人工護理產仔
據(jù)統(tǒng)計,斷奶前仔豬死亡其中有52.1%是因為擠壓原因引起。而大部分擠壓死亡則發(fā)生在仔豬出生后24小時內,為有效降低斷奶前仔豬死亡率,母豬分娩時必須安排專人值班。 為減輕人工護理的負擔,方便分娩后母豬和產后仔豬的集中管理,可在妊娠114天的上午肌注氯前列烯醇,可控制多數(shù)妊娠母豬在第二天白天分娩。
三、哺乳
1、飼喂量
母豬分娩次日開始喂料,喂料第一天喂2千克,喂料量以每天增加0.5~0.8千克的速度遞增,到第七天達到最大量,正常哺乳10頭以上仔豬的母豬,為了增加母豬的泌乳量,必須始終保持豬最大采食量。飼喂量的多少通常根據(jù)產活仔數(shù)來確定個體采食量 標準采食量=2公斤+0.5×仔豬數(shù)N。
2、飼喂方式
多數(shù)豬場目前使用的是顆粒飼料飼喂。如果人工充足,最好使用潮拌料。飼喂潮拌料與直接飼喂干粉料相比具有適口性好、降低了豬舍空氣粉塵含量,從而降低了豬群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病率的優(yōu)點。國外現(xiàn)在有豬場甚至做到了產房母豬使用液態(tài)料線,這對提高哺乳母豬采食量更有幫助。
3、產房合理的溫度曲線設置
母豬最適宜的溫度區(qū)間為18-20℃,為最大限度發(fā)揮母豬的生產潛能,管理者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產房環(huán)境,包括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飲水。冬季可以采用暖氣供暖,夏季可以采用水簾降溫。具體產房的溫度曲線設置可參考下表:
3.png (173.59 KB, 下載次數(shù): 17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1 11:09 上傳
來源:養(yǎng)豬職業(yè)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