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198.16 KB, 下載次數(shù): 24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7 上傳
最近看高曉松的新節(jié)目“探世界”,這期他來加州采訪一位大廚朋友,就聊到多吃菇類可以增強免疫力。
2.jpg (196.62 KB, 下載次數(shù): 23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9 上傳
哈哈,有意思。為啥菇類可以增強免疫力?這其中的主角便是「β-葡聚糖」。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β-葡聚糖」增強免疫力的原理吧!
β-葡聚糖屬于碳水化合物。話說兩年前我寫過幾篇關于碳水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廢了不少腦細胞。在傳統(tǒng)動物營養(yǎng)學中,碳水化合物無疑是幾大營養(yǎng)素中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而如今它的身份又升級了 --- 隨著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對腸道健康越來越多的了解,我們對碳水化合物的理解除了傳統(tǒng)的“燃料”之外,還有了越來越多的「功能性認識」。這個大家族里面的諸多成員,也開始在動物養(yǎng)殖、尤其是無抗養(yǎng)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3.jpg (188.3 KB, 下載次數(shù): 23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7 上傳
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的分類
來,開始了!Beta-葡聚糖 (β-glucans)是什么?名字叫葡聚糖,顧名思義就是「葡萄糖聚合起來的多糖」。
淀粉和糖原也是葡萄糖聚合起來的多糖啊,有什么不一樣呢?其實他們本是同根生,都屬于「葡聚糖」(glucan),只不過,根據(jù)葡萄糖的「差向異構」 (就是同樣的原子有不同的立體結構),淀粉和糖原是由 alpha-葡萄糖組合而成,所以屬于α-葡聚糖;而β-葡聚糖由beta-葡萄糖組合而成,所以就是β嘛。​
所以β-葡聚糖不是淀粉,而屬于「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也屬于可溶性纖維的范圍。
就像淀粉有直鏈有支鏈, β-葡聚糖也是一個統(tǒng)稱 --- 根據(jù)其來源的不同,它的結構有所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糖苷鍵和是否有支鏈上。我們比較熟知的 β-葡聚糖主要來源有這些:
4.jpg (98.27 KB, 下載次數(shù): 23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50 上傳
β-葡聚糖的主要來源
β-葡聚糖作為可溶性纖維,纖維能干的它都能干,關于這點我之前的文章里有具體寫過,就不再展開了。但它在免疫調(diào)控上有其特別之處,能夠激活免疫系統(tǒng),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中的奧妙,就在于β-葡聚糖也存在于某些「致病性細菌和真菌」的細胞壁中;并且,人和單胃動物自身并沒有能夠消化β-葡聚糖的酶(β-glucanase),所以對于機體來說,它就是一個外來人員,而且還可能代表著敵人呢。
我們知道,免疫系統(tǒng)的唯一任務就是保護身體免受“外來敵人“(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等等等,統(tǒng)稱病原體,pathogens)的傷害嘛,腸道屏障啊皮膚啊等就是第一層防線。那如果有敵人真的闖過層層屏障進來了,免疫系統(tǒng)就得集中火力消滅它。
而動物腸道中有一個特殊的細胞,叫做M細胞,它的任務就是專門把腸腔中它覺得不好的東西,管它三七二十一,都“轉交”給腸道的「淋巴集結」(peyer’s patches, 就是免疫細胞開集會的地方)來處理。
β-glucan在動物腸道中不能被消化吸收,它在腸腔中穿過時,一旦被M細胞發(fā)現(xiàn)了,就會被上交。這時候,首先激活的便是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5.png (254.3 KB, 下載次數(shù): 24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7 上傳
腸道中的M細胞和淋巴集結
說他們“非特異”,顧名思義,就是他們不會識別特定的某種細菌或病毒,它們也記不住之前發(fā)生的事情(沒有免疫記憶),而是會自動對所有它們認為是病原體的物質進行反應。
那么,β-葡聚糖一進來,非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一看 --- 嘿,這家伙不是咱家的,估計不是個好人,讓我來處理吧!于是就派吞噬細胞 (phagocytes)上場了。
「吞噬細胞」是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玩家,有幾個主要的成員--- 中性細胞, 巨噬細胞,樹狀細胞。它們的共同任務,就是吞噬 --- 吃掉病原體!把病原體吞進自己肚子里。緊接著,細胞自身的溶菌酶等工具就會開工,將其處理成一個個小分子,這可以想象成一個微觀的消化過程。
6.gif (711.96 KB, 下載次數(shù): 26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7 上傳
巨噬細胞的吞噬過程
然后!神奇的地方來了。吞噬細胞很聰明,它知道自己記性不好,下次同樣的敵人又來也記不住,那咋辦?趕緊通報記性好的同事??!于是它把這些消化產(chǎn)物分子,通過一個叫做「MHC II 」的蛋白質運送到自己的細胞膜上,等于向外發(fā)出了信號 --- “ 看,敵人長這樣!“。這便是為什么吞噬細胞也叫做「專業(yè)抗原遞呈細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專業(yè)的,就靠這本事養(yǎng)家糊口呢)。
7.gif (619.24 KB, 下載次數(shù): 27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7 上傳
巨噬細胞吞噬 + 遞呈抗原的過程
這時候,T淋巴細胞中的輔助細胞(Helper T Cell)就上場了,它的細胞膜上有相應的受體,接收到吞噬細胞的信號,于是被激活,開始大量復制自己,分化成效應細胞。而T效應細胞就像一個警報器, 開始釋放「細胞因子」(cytokines), 說白了就是到處去給別的免疫細胞送信 (“新敵人,新敵人,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哇 ”)。
而B淋巴細胞聽了細胞因子的話,再自己確認好機體里確實有這么一個敵人(通過細胞膜抗體結合抗原;這是一個雙重的保護機制),于是也被激活,加緊干活,分化出漿細胞 (plasma cells) 來產(chǎn)生大量抗體,對抗敵人。一個B細胞每秒鐘能生產(chǎn)2000多個抗體,非常高效~
8.gif (2.2 MB, 下載次數(shù): 27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8 上傳
抗體“抓住”病原體的過程是有特異性的
同時,T細胞和B細胞在激活之后,也會分化出一部分「記憶細胞」,保證下次同樣的敵人來了,自己還能認得出。所以一旦當含有相同抗原的致病細菌一進來,免疫系統(tǒng)認得它,就會更迅速、更有針對性地反應。
T細胞和B細胞這部分工作我們也稱為「獲得性免疫」,或者「特異性免疫」,就是因為它們靠的是 “見過了、記住了、打吧!” 的學習過程而獲得的。
9.png (148.08 KB, 下載次數(shù): 2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8 上傳
先天性免疫(非特異性) vs. 獲得性免疫(特異性)
多說一句,我們常說的“免疫系統(tǒng)被激活”的意思,就是免疫細胞開始大量復制分化,并發(fā)揮自己的功能 ---該報信的報信,該產(chǎn)抗體的產(chǎn)抗體,該長記性的長記性的這么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說β-葡聚糖可以激活全身免疫反應,就是這樣一個原理。免疫系統(tǒng)一活躍、應答得快了,那么在面臨真的感染時,便可以更有效地來抵御了。
10.png (240.16 KB, 下載次數(shù): 2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8 上傳
小鼠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對「裸藻β-葡聚糖」的吞噬作用??梢钥吹?, 吃得不少呀 (圖中紅色是細胞膜,綠色是β-葡聚糖,藍色是細胞核)(引自Bindu, 2017)
那么自然而然地,在畜禽動物中,使用β-葡聚糖可以帶來的幫助就可以表現(xiàn)為: 1). 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 (主要激活非特異性免疫,間接激活特異性免疫) 2). 增強疫苗功效(通過激活B淋巴細胞活性,從而增強機體在疫苗接種后的抗體產(chǎn)生能力) 3). 減輕疾病易感度 (尤其在幼齡動物中, 比如減少小雞被沙門氏菌感染的幾率) 4). 提高生長性能 (疾病易感度減少后,耗費在免疫反應上的能量和營養(yǎng)就可能相對減少,因此用在生長和沉積上的自然就多了)。
因此,β-葡聚糖作為替抗的工具之一,有著非常不錯的潛力。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β-葡聚糖效果都一樣,我們之前講到,不同來源的β-葡聚糖在結構上有所差異,那么其被吞噬細胞識別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講,谷物中的β-葡聚糖對激活免疫反應的能力較弱,所以在畜禽動物中,其有害性遠遠大于益處(主要是因其NSP的本質 --- 戳[color=var(--weui-LINK)]這里復習)。而普遍認為酵母和真菌來源的β-葡聚糖對激活免疫反應的能力較強。事實上,最早發(fā)現(xiàn)β-葡聚糖有抗病能力,就是從酵母細胞壁中發(fā)現(xiàn)的;酵母類的添加劑在行業(yè)中也已經(jīng)較為常見。而蘑菇屬于真菌類,這便就是文章開頭,大廚說菇類可以增強免疫力的原理了。
最近幾年,藻類來源的β-葡聚糖也逐漸開始受到關注。因為藻類來源的β-葡聚糖的結構和細菌來源的非常之像,都是「線性的beta-1,3葡聚糖」,因此被機體識別的能力很高。在諸多的體內(nèi)、體外實驗中也被驗證它對動物免疫能力、生長性能的改善作用。
在仔豬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最近的一項研究就發(fā)現(xiàn),在仔豬飼料中添加裸藻β-葡聚糖后,在面臨大腸桿菌攻毒的時候,T細胞激活增加,炎癥反應減少,并且腹瀉減少,因此小豬們從感染中恢復就更快了。(這項研究的老板,Yanhong教授,還是我在讀碩士時同系的大牛師姐哇)
11.png (110.32 KB, 下載次數(shù): 24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4 10:48 上傳
不同來源葡聚糖的結構不同 (Volman et al., 2008). (Bacterial = 細菌;Fungal = 真菌;Yeast = 酵母;Cereal = 谷物)
來源:曦曦博士
原創(chuàng):曦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