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根據(jù)動物福利要求,歐盟要求仔豬斷奶日齡不得早于21日齡。斷奶仔豬處于各種應激中,生長常出現(xiàn)抑制。為了解決斷奶應激,一方面可以推遲斷奶,另一方面可以在斷奶后飼喂高營養(yǎng)水平的日糧。例如在愛爾蘭,仔豬在斷奶后1-2周、2-3周、至25-35kg時分別飼喂三種營養(yǎng)水平不同的日糧。因此,本文的目的是評估斷奶日齡、斷奶后飼喂策略對仔豬10周齡時生長性能的影響。
試驗1設計: 96頭仔豬,公母各半,試驗采用3×4因子設計。3個斷奶日齡分別為19-21日齡(3周齡,6.5±0.99 kg)、26-28日齡(4周齡,7.8 ±1.16 kg)及33-35日齡(5周齡,9.1 ±1.13 kg)。4種飼喂策略分別為極低(VL,每頭仔豬飼喂1kg階段1日糧+3kg階段2日糧)、低(L,每頭仔豬飼喂2kg階段1日糧+6kg階段2日糧)、中(M,每頭仔豬飼喂3kg階段1日糧+9kg階段2日糧)及高(H,每頭仔豬飼喂4kg階段1日糧+12kg階段2日糧)。當每頭仔豬階段1日糧飼喂任務完成后,開始飼喂階段2日糧;當階段2日糧飼喂任務完成后,所有仔豬均飼喂階段3日糧。
試驗2設計: 60頭仔豬,3個斷奶日齡分別為19-21日齡(3周齡,6.5±0.67 kg)、26-28日齡(4周齡,8.5 ±1.09 kg)及33-35日齡(5周齡,9.1 ±1.13 kg)。試驗期為兩周,所有仔豬均飼喂階段1日糧(同試驗1)。斷奶后第10天收集糞便樣品。
試驗結(jié)果:
日糧配方及營養(yǎng)水平(表1):
1.png (92.32 KB, 下載次數(shù): 17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9 15:07 上傳
生長性能(表2,試驗1): 1)試驗期共死亡14頭仔豬,處理1、2、3、4組分別死亡4、6、3、1頭。處理1中兩頭仔豬分別死于斷奶后第4、5周,所有其他死亡仔豬均死亡于斷奶后第3周。9頭仔豬死于意外(突然死亡),1頭死亡腦膜炎,4頭死于其他疾病。
2)飼喂策略對斷奶仔豬的死亡率、體重、ADG、ADFI、FCR均無顯著影響。3)3周齡斷奶仔豬死亡率顯著高于4周齡斷奶組,5周齡斷奶組居中。3、4、5周齡斷奶組仔豬死亡率分別為14%(12/84)、1%(1/84)和4%(1/24)。
4)隨著斷奶日齡推遲,仔豬斷奶后2周體重呈極顯著增加,但3個斷奶日齡組仔豬10周齡時體重均相似。
5)隨著日齡的增加,各組仔豬斷奶0-2周、2-10周、0-10周的ADG、ADFI均也極顯著增加。
6)斷奶日齡對仔豬斷奶后0-2周、2-10周的FCR無影響,但5周齡斷奶組0-10周的FCR顯著優(yōu)于其他兩斷奶日齡組。
2.png (103.14 KB, 下載次數(shù): 17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9 15:07 上傳
回歸分析(公式略,試驗1): 1)斷奶日齡每增加1周,仔豬10周齡體重則顯著增加0.9kg。斷奶重每增加1kg,3、4、5周齡斷奶仔豬10周齡體重則分別極顯著增加2.3、2.2、1.8kg。 2)斷奶日齡每增加1周,3、4、5周齡斷奶仔豬10周齡時ADG則分別顯著增加3、3、3g/d。
3)斷奶重每增加1kg,3、4、5周齡斷奶仔豬10周齡時ADFI則分別極顯著增加4、3、4g/d。
4)斷奶日齡每增加1周,仔豬10周齡FCR則顯著下降0.06。
生長性能及糞便微生物(表3,試驗2):
1)試驗期所有仔豬健康狀態(tài)良好,無死亡。
2)推遲斷奶,仔豬的斷奶重、斷奶2周后體重均隨之極顯著增加。
3)5周齡斷奶組仔豬ADG、ADFI均極顯著高于其他兩斷奶日齡組,且其他兩斷奶日齡組ADG、ADFI均相似。
4)斷奶日齡對斷奶后兩周的FCR均無影響。
5)斷奶日齡顯著影響了仔豬斷奶10天糞便中大腸桿菌、乳酸菌水平。3周齡斷奶組糞便大腸桿菌數(shù)量顯著高于4周齡組,5周齡組居中;3周齡斷奶組糞便乳酸菌水平顯著高于5周齡斷奶組,4周齡組居中。
3.png (61.16 KB, 下載次數(shù): 17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9 15:07 上傳
總結(jié): 當仔豬斷奶日齡為3-5周時,提高斷奶后階段1(1kg)、階段2(3kg)日糧的飼喂量,對仔豬的生長性能并無改善作用。增加斷奶日齡可改善仔豬斷奶后生長性能,但對10周齡時體重無影響。3周齡斷奶組仔豬死亡率、糞便大腸桿菌數(shù)量均顯著高于4周齡斷奶組,表明早期斷奶不利于仔豬的健康狀態(tài)。
資料來源:
Effect of weaning age and postweaning feeding programme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pigs to 10 weeks of age
Livestock Science,October 2013
DOI: 10.1016/j.livsci.2013.06.030
來源:畜牧人網(wǎng)站 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