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腸出血綜合癥的防治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07-4-18 14:26: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很多戰(zhàn)友碰到腸出血及腸鼓氣的病例,這里碰到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
腸出血綜合征的防治
豬腸出血綜合征是指小腸、大腸粘膜增生、嚴重出血,引起生長豬〈4~9月齡〉急性死亡的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糞便中混有大量血液、嚴重貧血、皮膚蒼白和痢疾。發(fā)病多見于無特異病原(SPF)的豬群和瘦肉型種豬群,可發(fā)生于斷奶后所有年齡的豬,但以青年后備母豬、6-9月齡的公豬和斷奶后4-8周齡的豬發(fā)病率較高。呈暴發(fā)性發(fā)病,散發(fā),病程一般很短。應激因素是本病的誘因,尤以個別散發(fā)的6-9月齡的公豬及肥豬突然死亡。 本病又稱豬增生性出血性腸病。它與豬腸腺瘤病不僅有類似的病原微生物—粘膜型彎曲桿菌,而且病原菌的生化特征、血清學類型完全一致,病原菌之間有很強的交叉免疫反應。本病還與壞死性腸炎和地區(qū)性回腸炎有類似的病原微生物和病理變化。因而把這四個病統(tǒng)一稱為腸腺瘤復合征,共同特點是小腸、偶有大腸粘膜增生,其表面幾乎沒有或僅有輕度損傷。盡管病原微生物都有屬粘膜彎曲桿菌,但后兩種病原菌與前述病原菌的血清學類型不一樣。病理變化也不完全相同。增生性出血性腸病不僅有回腸、結腸粘膜增生,而且有炎癥表現(xiàn)。盡管小腸、大腸內有嚴重出血,但腸粘膜上看不出有明顯的損傷灶,也無潰瘍和糜爛,找不到出血部位,腸腺瘤病的病理變化與豬腸出血綜合征類似,但癥狀較輕,腸壁幾乎無明顯的炎癥,而壞性性腸炎則表現(xiàn)為粘膜深層有凝固性壞死。地區(qū)性回腸炎則為上皮下層有進行性顆粒樣組織增生??梢娺@四個病之間雖有十分類似的方面,因而統(tǒng)稱為腸腺瘤復合癥,但它們的病理彎化、臨床表現(xiàn)不完全一樣,亦有人認為腸出血綜合征是腸腺瘤病的特殊形式—小腸出血,所有這些還有待于澄清。 病因   病因還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證實在增生性損傷部位有許多未成熟的細胞,在胞漿內有許多唇形彎曲桿菌,用熒光免疫法可以看到,在增生性損傷處可分離到粘膜彎曲桿菌亞種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彎曲度不規(guī)則、有的如唇形、短桿狀、逗點狀甚至球形。但在非增生部位腸段粘膜細胞內卻沒有這種細菌,在腸腺瘤病例的瘤體中很易分離到它,而在腸出血綜合征病例中較難分離到它。盡管這種細菌明顯地與疾病發(fā)生有關,但人工復制疾病很難成功。澳大利亞分離到的增生性出血腸病的病原菌與從英國分離到的腸腺瘤病病原之間不僅在生化特性一致,而且有很強的交叉免疫反應,證明它們間有共同的血清學類型。因而有人把腸出血綜合征看作是腸腺瘤病的特殊形式是有根據的。   在受損腸粘膜細胞內有大量的IgA抗體。也曾有人認為該病是由于對大腸桿菌抗原高度敏感而發(fā)生的,或者是因飼喂乳清,對乳清蛋白質的反應下引起的,亦有人認為真菌毒素中毒是原發(fā)性病因,或是因硒和VE低到臨界水平,還有人認為是凝血功能缺陷引起,說法不一。 流行特點 多發(fā)生于后備小母豬(4~9月齡)和后備公豬(6~9月齡),剖腹取胎所得小豬,SPF豬發(fā)生更多,夏季發(fā)病較多,斷乳后各種年齡豬都可發(fā)生,擴群后的后備小母豬中,急性暴發(fā)時病程短,2~3周內豬群發(fā)病率可達50%,死亡率不到6%,而生長豬發(fā)病期限較長,發(fā)病率、死亡率與后備小母豬相同。   病原菌是借唾液飛沫接觸傳染的,但正常的胃腸粘膜,病原菌不能侵入,斷乳后小豬亦可自然抵抗這類微生物入侵,但用卡呱酮使腸蠕動減弱后,病原體可侵入腸粘膜,新生仔豬投給這種微生物,可產生粘膜感染,細菌可進入粘膜細胞,但不能大量增殖,也不能復制出腸腺瘤病,在體況欠佳或病態(tài)的僵豬粘膜內亦能生長、增殖??梢娫錾該p傷為病原微生物入侵提供了機遇。 臨診特征 主要表現(xiàn)突然死亡,死豬和同群中病豬則多呈現(xiàn)皮膚蒼白,排泄松軟的帶有血液的糞便或帶有纖維蛋白管管型糞便,其它方面正常。生長期間豬多發(fā)育不良,周期性排出帶血糞便。 剛斷乳的豬可發(fā)生腸腺瘤病,表現(xiàn)突然發(fā)作,體況下降,食量減少,體重減輕,但體溫不高,有腹瀉,但不很嚴重??稍?周內自然康復。增生性出血性腸病多在后備小母豬或小公豬中發(fā)生,以突然死亡為特點,生前完全沒有預兆性癥狀,有些豬在松軟的糞便中含有大量血液,同群中其他豬表現(xiàn)皮膚蒼白、嚴重貧血。血糞內還夾有大量纖維性柱狀物,其他表現(xiàn)基本正常。有些豬不斷排出血糞后48h內斃命。多數(shù)豬呈輕度出血,無熱候,臨床癥狀較輕的豬可于兩周內康復,少數(shù)則轉為慢性經過,生長豬病勢一般較重,幸免一死的豬可成為僵豬,慢性過程豬常有周期性血糞現(xiàn)象。 剖檢變化  增生性出血性腸病豬肉尸廣泛變白,特征性變化是腸腔內,主要是回腸終段有大量凝固的血塊,并延伸及盲腸、大結腸,腸腔內有黑色柏油狀血和糞混雜一起的固態(tài)物質,有時在凝固物外裹以纖維狀膜,并粘附到腸粘膜上,盡管腸內有炎癥過程,大量出血,但找不到出血部位,也沒有粘膜的潰瘍和糜爛,組織學變化是血管充血,通透性增加,腺上皮細胞廣泛變性和纖維狀凝結物、小腸粘膜顯有壞死,損傷與急性細菌感染或與I型過敏反應類型,有大量嗜酸性細胞浸潤,有未成熟的增生細胞,大量排列使腺體腔拉長,絨毛脫落,在增生細胞內有大量細菌存在,慢性病例可發(fā)展為壞死性腸炎。 診斷   當豬突然死亡、胃腸道內有大量出血時,有四個病需要考慮,即增生性出血性腸炎、胃食道部潰瘍、急性豬痢疾和小腸出血綜合征。   增生性出血性腸炎(腸出血綜合征)的特征是腸腔出血,皮膚蒼白、腸道有急性炎癥等病理變化,主要侵害4~9月齡的后備母豬和公豬。   胃食道部潰瘍可發(fā)生于各種年齡的豬,尤其是生長豬,剖檢可見沿食道入口的非腺區(qū)域有潰瘍,血流經胃入腸,易于區(qū)分。   豬痢疾引起腸出血,并產生急性死亡者僅偶爾發(fā)生,大多為成年豬呈暴發(fā)性發(fā)作,皮膚蒼白不明顯,僅限于大腸,并與該區(qū)域損傷緊密聯(lián)系,不論臨床表現(xiàn)和剖檢變化均有特征性,實驗室檢查有密螺旋體易于確診。   小腸出血綜合征很難與本病相區(qū)別,前者多發(fā)生于3~6月齡,營養(yǎng)狀況良好的豬,大多與飼喂乳清有關,有典型的肚脹,死前有腹痛,剖檢中有明顯的腸臌脹,多數(shù)情況下腸內出血似乎由腸扭轉造成的。除了胃及十二指腸近胃端以外,其余腸管均有出血,由于腸臌脹,腸扭轉可能被忽視,但可根據盲腸的盲端不指向頭和腸系膜觸診有扭轉而鑒別,有時腸道內有出血,但腸管并未扭轉,其病因不明。   傳染性壞死性腸炎由C型產氣夾膜梭菌引起的出血,但在臨床上根據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驗很易區(qū)別。 防治方法 飼料中加入呋喃唑酮200毫克/公斤。 對伴有增生性腸病和粘膜變桿菌的感染,飼料中加泰樂菌素200毫克/公斤或配合使用青霉素100毫克/公斤,加以控制。 對急性病例試用抗組織胺藥、皮質類固醇、維生素配合聯(lián)用,曾獲得成功。 可用青霉素與金霉素合并使用而控制,劑量是前者為50mg/kg,后者為100mg/kg飼料。 豬小腸腺瘤病的控制途徑是,把新引進的豬與康復豬混群飼養(yǎng),可促進他們的免疫功能,疫苗一般無效。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23 02:2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