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樓主 |
發(fā)表于 2007-5-13 15:17:11
|
只看該作者
一、生物學特征:
㈠形態(tài)特征
斑點叉尾鮰體型較長,體前部寬于后部,頭較小,吻稍尖,口亞端位,體表光滑無鱗,粘液豐富,側(cè)線完全,皮膚上有明顯的側(cè)線孔。頭部上下頜具有深灰色觸須4對,其中鼻須1對,頜須1對,頤須2對,長短各異,以頜須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鼻須最短。鰓孔較大,鰓膜不連于峽部,頤部有較明顯而不規(guī)則的斑點,體重大于0.5公斤的個體斑點消失。具有脂鰭一個,尾鰭分叉較深,各鰭均為深灰色。體兩側(cè)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魚體兩側(cè)有明顯而不規(guī)則的斑點,成魚斑點逐步不明顯或消失。
㈡、食性
根據(jù)對2.3~28.1厘米327尾斑點叉尾鮰的觀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對投喂的配合飼料都能攝食,尤其喜食由魚粉、豆餅、玉米、米糠、麥麩等商品飼料配制而成的顆粒飼料,還攝食水體中的天然餌料,常見的有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游動物、輪蟲、有機碎屑及大型藻類等。
斑點叉尾鮰從魚苗至成魚在以人工飼養(yǎng)為主的池塘中,魚苗、魚種及成魚主要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但攝食商品飼料的強度魚苗期要低于魚種及成魚,這可能與幼魚階段攝食器官發(fā)育程度,池塘中對幼魚適合的天然餌料數(shù)量有關(guān)。如2.3~4.5厘米的幼魚在投喂商品飼料飼養(yǎng)為主的情況下,其食物組成為浮游動物、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及部份商品飼料為主,10厘米至成魚階段則以投喂人工飼料及部分底棲生物、水生昆蟲和陸生昆蟲、枝角類、無節(jié)幼體、輪蟲等為主;在以培育天然餌料為主的池塘中、魚苗、魚種及成魚對天然餌料的攝食種類要求也有差異,前者主要攝食較小的生物個體,隨著攝食器官的日趨完善,魚體的增大,攝食量的增加,逐漸以個體較大的生物為主。在2.3~4.5cm魚苗階段主要攝食浮游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及無節(jié)幼體等為主。在10cm以后對天然餌料有一定的選擇性,主要攝食個體較大的生物,如底棲生物、水生昆蟲、陸生昆蟲、大型浮游動物、水蚯蚓、甲殼動物、有機碎屑等為主。在冬季低溫期天然餌料不充足條件下能攝食個體較小的蝦。
膽囊管道上有較多的胰島細胞,能分泌消化液促進消化功能。腸長與體長之比隨著魚體增長而增長,腸彎曲也隨之增加。
鰓耙數(shù)目的變幅,外側(cè)平均值17~20,內(nèi)側(cè)平均值為18~21。鰓耙數(shù)目變化不大,鰓耙間距變化較大,隨著魚體的增大鰓耙間距愈來愈大。
斑點叉尾鮰屬底棲魚類,較貪食,具有較大的胃,胃壁較厚,飽食后胃體膨脹較大。有集群攝食習性,并喜弱光和晝伏夜出攝食。攝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濾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開始以吞食為主,兼濾食。
㈢溫度適應范圍
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試驗結(jié)果表明,適溫范圍為0~38℃,生長攝食溫度為5~36.5℃,最適生長溫度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時開始浮頭,正常生長的PH值范圍為6.5~8.9,適應鹽度為0.2~8.5‰。
㈣年齡和生長
性成熟年齡為4齡以上,人工飼養(yǎng)條件好的少數(shù)3齡魚可達性成熟,性成熟魚體重為1000克以上。在美國有報道最大成熟個體魚體全長為1270mm。
在池塘養(yǎng)殖條件下,第一年體長可達18~19.5cm,第二年可達26~32cm,第三年可達35~45cm,第四年可達45~57cm,第五年可達57~63cm。斑點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長速度沒有明顯的下降跡象。在池塘養(yǎng)殖中常見體長超過53cm,體重超過1.5千克的個體。
㈤生殖習性
斑點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中均能產(chǎn)卵于巖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沒的樹木、樹樁、樹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產(chǎn)卵。斑點叉尾鮰的雄魚是典型的筑巢魚類,在與雌魚交尾后趕走雌魚,并守護受精卵發(fā)育直至孵出魚苗。
通常斑點叉尾鮰產(chǎn)卵溫度范圍為21~29℃,最適溫度為26℃,水溫超過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發(fā)育和魚苗成活。在長江流域斑點叉尾鮰的繁殖季節(jié)為6~7月。體重(或年齡)較大的比體重(或年齡)較小的其產(chǎn)卵季節(jié)要早些。
產(chǎn)卵時,每尾魚通常以尾鰭包裹對方頭部,雄魚劇烈顫動魚體并排出精液,與此同時,雌魚開始產(chǎn)卵。卵受精后發(fā)粘,相互粘結(jié)而附于水池底部。據(jù)Clemens和Sneed(1957)報道,雄魚護卵時位于卵塊上方,不斷擺動腹鰭,以達到對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