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脂大豆粉在魚的利用 摘 要
全脂大豆粉(FFSBM)是由大豆經(jīng)熱處理後所制成的,全脂大豆粉含有比脫脂大豆粕稍低的粗蛋白及很高的油脂 。如脫脂大豆粕、全脂大豆粉對於魚類需要的必須胺基酸而言,是植物蛋白中有最好的胺基酸組成之一。全脂大豆粉也是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及磷脂質(zhì)的良好來源。在全脂大豆粉中含有很少量的磷,而大部份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其對於魚類的利用率不高及并會阻礙其他礦物質(zhì)的利用。生大豆另外含有數(shù)種已知的抗營養(yǎng)因子(anti-nutrional factor),對魚類生長及健康有所影響。但數(shù)種熱處理的方法已經(jīng)成功地使用於使營養(yǎng)因子的不活化或去除,以改良全脂大豆粉的營養(yǎng)價值。而大豆熱處理的程度因魚種類而異。然而,可利用性研究資料顯示,適當加熱的全脂大豆粉對於魚類的營養(yǎng)價值是可與脫脂大豆粕以大豆油重組鶵美。
前 言
從經(jīng)濟、市場性及營養(yǎng)價值的觀點而言,大豆是普遍認為最具吸引力的動物飼料之植物性蛋白質(zhì)來源。大豆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被使用,因其成本比動物性蛋白質(zhì)低。在植物性蛋白中,對於水產(chǎn)魚類必須基酸之需要而言,大豆具有最好的胺基酸。除了具有高品質(zhì)的蛋白質(zhì)之外,全大豆也含有高量的油脂,它是精料中高可消化能的來源。大豆所含的能量對於雞(Latshaw and clayton, 1976)及鱒魚(Lovell, 1989)而言大約比商業(yè)性大豆粕高出50%。
生的及加熱處理的大豆做為陸棲動物飼料原料的利用性已被廣泛研究了許多年。生大豆含有數(shù)種抗營養(yǎng)因子和其他的毒素物質(zhì),這些對動物的生長及良好發(fā)育都有負面的影響。適當加熱的大豆粉碎成粉狀(全脂大豆粉)已經(jīng)被成功的使用在家禽、豬及肉牛的飼糧之中,而全脂大豆粉在魚的利用性近來也開始其相關(guān)的研究。最初的研究是放在鮭、鱒魚上。直到1980年代才進行其他種類的研究。
這篇報告的目的是在評估全脂大豆粉做為水產(chǎn)飼料原料的營養(yǎng)價值,包括:營養(yǎng)成分,抗營養(yǎng)因子,加工在營養(yǎng)品質(zhì)的效果以及全脂豆粉在不同水產(chǎn)種類的利用等。
營養(yǎng)成分
大豆的化學組成,因其品種及生長情況而有所差異,表1顯示不同大豆產(chǎn)品的平均營養(yǎng)成分。
表一 大 豆 產(chǎn) 品 之 營 養(yǎng) 組 成 1 | | 營 養(yǎng) 分 % | 種 子 | 種子,熱處理 (FFSBM) | 粕、粉狀擠壓 (大豆餅) | 粕、溶劑抽出,帶 殼 | 粕、溶劑抽出,無 殼 | 國 際 編 號 乾 物 質(zhì)
粗 蛋 白 質(zhì)
乙醚抽出物
粗 纖 維
灰 分
| 5-04-610 92.0
39.2
17.2
5.3
5.1
| 5-04-597 90.0
38.0
18.0
5.0
4.6
| 5-04-600 90.0
42.9
4.8
5.9
6.0
| 5-04-637 89.0
44.6
1.4
6.2
6.5
| 5-04-612 90.0
49.7
0.9
3.4
5.8
|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1982. | 蛋白質(zhì)及胺基酸:
蛋白質(zhì)是大豆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但是其經(jīng)濟價值卻排在油脂之後為第二。全大豆乾基中含40%的粗蛋白。有些大豆品種高到48%的粗蛋白(Pryde,1983a),而這些種類其生產(chǎn)量卻較低。
加熱烘焙大豆,去殼溶劑抽油大豆粕、花生粕、棉子粕、葵花子粕、油菜子粕等必須胺基酸列於表2,而烘焙大豆與去殼溶劑抽油的大豆粕在粗蛋白中的百分比有大約相同的必須胺基酸組成。
表二 植 物 種 子 粕 之 必 需 胺 基 酸 組 成 1 | | 胺 基 酸 含 量 ( 蛋 白 質(zhì) 之 百 分 率 ) | 烘 焙 全脂 大 豆 | 去 殼 溶 劑抽出大豆粕 | 花 生 粕 | 棉 籽 粕 | 向日葵粕 | 菜 籽 粕 | 國際編號 精 胺 酸
組 胺 酸
異白胺酸
白 胺 酸
離 胺 酸
甲硫胺酸
胱 胺 酸
苯丙胺酸
酪 胺 酸
羥丁胺酸
色 胺 酸
纈草胺酸
| 5-04-597 7.4
2.7
5.7
6.8
6.3
1.4
2.8
5.5
8.7
4.4
1.4
5.3
| 5-04-612 7.4
2.5
5.0
7.5
6.4
1.4
2.9
4.9
8.3
3.9
1.4
5.1
| 5-03-650 9.5
2.0
3.7
5.6
3.7
0.9
2.4
4.2
7.4
2.4
1.0
3.9
| 5-01-621 10.2
2.7
3.7
5.7
4.1
1.4
3.3
5.9
7.9
3.4
1.4
4.6
| 5-03-871 9.6
2.7
4.9
8.3
4.2
2.5
4.1
5.1
8.1
4.2
1.3
5.6
| 5-04-739 5.6
2.7
3.7
6.8
5.4
1.9
2.7
3.8
6.0
4.2
1.2
4.8
| 1NRC, 1982. | 如前所示,大豆蛋白是特別有價值的,因其胺基酸組成為所有植物性蛋白中,最符合魚必需胺基酸需要者之一,然而大豆粕最缺乏含硫胺基酸(甲硫胺基酸及胱胺酸)。油菜子粕含有類似於大豆粕的胺基酸組成,但其離胺酸組成較低。棉子粕及葵花子粕第一限制胺基酸,而花生油粕最缺乏含硫胺基酸,之後為離胺酸(Lim and Doming 1989)。
脂 質(zhì)
大豆最有經(jīng)濟價值的成分是油脂,大約是其乾物重的20%(表1)。粗制和精制的大豆油的平均組成列於表3。三酸甘油酯、脂肪酸酯和甘油是粗及精制大豆油的主要組成。表4是大豆油及一些普通常用植物油的三酸甘油酯的脂肪酸組成,椰子油含有非常高的飽和脂肪酸,而在其他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是不飽和的,植油中主要的多未飽和脂肪酸是亞麻油酸,然而大豆及油菜子油是唯一含有高量的次亞麻油酸。
表三 粗 與 精 制 之 大 豆 油 之 組 成1 | | 粗 制 油 | 精 制 油 | 三酸甘油酯(%) 磷脂質(zhì)(%)
未皂化物(%)
植物固醇類(%)
生殖醇(%)
碳化氫(Squalene)(%)
游離脂肪酸
鐵(ppm)
銅(ppm)
| 96 1-3
0.6
0.33
0.15-0.21
0.014
0.5
1-3
0.4
| >99 0.03
0.3
0.13
0.11-0.18
0.01
<0.05
0.1-0.3
0.4-
| 1 Mounts, 1983;Snyder and Kwon, 1987. |
表四 一 些 植 物 油 之 三 酸 甘 油 脂 成 分 之 脂 肪 酸 組 成1 | 脂 肪 酸 | 脂 肪 酸 百 分 率 | 大豆 | 菜籽 | 玉米 | 棉籽 | 向日葵籽 | 花生 | 椰子 | 飽 和 單不飽和
多 飽 和
亞麻油酸(18:2n-6)
亞麻油酸(18:3n-3)
| 14.0 23.2
62.8
54.5
8.3
| 4.5 55.5
39.5
29.5
10.0
| 9.4 45.6
45.0
45.0
-
| 30.0 18.5
51.5
51.5
-
| 17.0 29.0
52.0
52.0
-
| 14.5 53.0
27.5
27.5
-
| 91.5 6.0
2.5
2.5
-
| ' Pryde, 1983b;Synder and Kwon, 1987;Lovell, 1989. | 在全脂大豆粉中的油脂,盡管它含高量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氧化而言卻是比較穩(wěn)定的。全脂大豆粉是經(jīng)適當?shù)丶庸ひ源_保脂氧化鶤的破壞,由於含有高量的自然抗氧化劑生殖醇、維生素E,顯著的延長其貯存期(Holmes, 1988),Mustakas等(1964)報告指出,全脂大豆粉貯藏在35℃,4%濕度,39周沒有添加抗氧化劑其游離脂肪酸及過氧化價僅有輕微的增加。
粗制大豆油含有1~3%磷脂質(zhì)的混合物,此值高於其他相關(guān)的種子油,它們通常低於1%(Snyder and Kwon, 1987)。對整個大豆油的磷脂質(zhì)部分,時常使用「大豆卵磷脂質(zhì)」名稱,雖然磷酸酯基膽鹼是它的共同名稱。在大豆油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磷脂質(zhì)列於表5。
表五 大 豆 油 中 主 要 之 磷 脂 質(zhì)1 | 磷 脂 質(zhì) | % | 磷脂醯膽鹼(卵磷脂) 磷脂醯乙醇胺(腦磷脂)
磷脂醯肌醇(肌醇磷脂)
磷脂酸
少量磷脂質(zhì)化合物
| 35 25 15 5~10 15~20 | 1 Snyder and Kwon, 197. | 全脂大豆粉,由於它的高脂肪含量,本身脂肪酸的性質(zhì)及磷脂質(zhì)的存在,在水產(chǎn)動物的營養(yǎng)上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脂肪是能量的濃縮來源及可節(jié)省蛋白質(zhì)利用的效用。脂質(zhì)有助飼料的氣味,因此當其含有適量時,可以增進其適口性。然而,脂肪含量太高會降低打粒性質(zhì)及由於飼料的能量太高而減少其攝食量。18:2n-6及18:3n-3對大部分魚類而言是必須的營養(yǎng)素,而全脂大豆粉也是其重要的來源,在Tilapia,已有報告指出需要亞麻油酸類(n-6)的脂肪酸(Lim, 1988)然而,虹鱒魚顯示其對n-3比n-6脂肪酸更需要(NRC, 1983)。海產(chǎn)蝦對於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兩者都有需要。然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花生五烯酸(20:5n-3)及藍碳六烯酸(22:6n-3)在促進蝦之生長比次亞麻油酸佳(Lim and Persyn, 1989)。自從有報告指出高比例的這些脂肪酸會抑制生長之後,n-6/n-3的比例也必須考慮。除此之外,全脂大豆粉是磷脂質(zhì)豐富的來源,而磷脂質(zhì)是甲殼類所必須的營養(yǎng)。
碳水化合物
雖然油脂和蛋白質(zhì)是主要的成分,全脂大豆粉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大約是乾基的30%(表1)。大豆的碳水化合物部分通常分成兩類,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或寡醣類及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或多醣類。大豆中蔗糖、菜豆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是主要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成熟大豆種子含有10%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其中大約有5%蔗糖,1%棉子糖,4%菜豆糖(Snyder and Kwon, 1987)。棉子糖及菜豆糖在單胃動物由於缺乏α-半乳糖鶺鶤不能被消化、吸收。當這些糖進入大腸被微生物粕酵成CO2和H2,致使腸道脹氣(Wolt,1983;Synder and Kwon 1987)。大豆之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大部份是構(gòu)造性的,高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黏膠質(zhì)和通常含有低於1%的淀粉(Snyder and Kwon 1987;Fulmer 1989)。這些多醣類,特別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黏膠質(zhì),在單胃動物被認為是無法利用的。
含高量的全脂大豆粉或脫脂大豆粕會減少飼糧的結(jié)合性質(zhì),在我們的研究室已經(jīng)觀察到當脫脂大豆粕配合於飼料中的數(shù)量達到42%或更高時,打粒水分的穩(wěn)定性會顯著降低。飼料中全脂大豆粉含量在17.9%,35.7%及53.6%時,證明與飼料中含脫脂大豆粕14%,28%,及42%再加大豆油重組時的水分穩(wěn)定類似。因此,全脂大豆粉在飼料結(jié)合性質(zhì)方面,與以大豆油重組脫脂大豆粕比較,其效果較差。
礦物質(zhì)
表6列示烘焙乾燥大豆的礦物質(zhì)組成,在大豆中主要考慮的礦物質(zhì)是磷,因為水產(chǎn)動物對此礦物質(zhì)的需求很高,而大豆中的磷可利用率很低,大豆中大約總磷的70%是植酸態(tài)存在,此在單胃動物是無法被利用(Wolt, 1983)。對魚而言,僅有非植酸態(tài)的磷才被認為具有可利用性。而且,植酸很快地可以螯合雙及三價的金屬離子,Ca、Mg、Zn、Cu及Fe,因而降低了這些金屬的可利用性(Linear, 1981),在魚類方面也已經(jīng)有報告指出植酸對於鋅的生物可利用性有相反的效果(Gatlin and Wilson, 1984;Richardson at al. 1985;Mcc lain and Gatlin, 1988),因此,如果全脂大豆粉被使用做為主要蛋白質(zhì)的來源時適當?shù)匮a充磷、鋅和其他微量礦物質(zhì)。
表六 烘焙全脂大豆礦物質(zhì)組成(90%乾物質(zhì))1 | 多量礦物質(zhì) 鈣
鎂
磷
鉀
鈉
硫
微量礦物質(zhì)
銅
鐵
錳
硒
鋅
| (%) 0.25
0.21
0.59
1.70
0.03
0.22
(mg/Kg)
16.0
80.0
30.0
0.11
54.0
| 1 NRC, 1982. | 維生素
全脂大豆粉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膽鹼及肌醇(表7),在大豆中存在的脂溶性維生素為維生素A及E而不含D及K,(Snyder and Kwon, 1987),然而,如其他蛋白質(zhì)來源,大豆一般不認為是主要的維生素來源,而通常在飼料配方中都含有維生素混合劑。
表七 成熟完整大豆水溶性維生素含量1 | 維 生 素 | mg/100gm | 抗 壞 血 酸 生 物 素
膽 鹼
葉 酸
肌 醇
菸 鹼 酸
泛 酸
鶬 哆 酸
核 黃 素
鶲 胺
| 20 0.06
340
0.23
190~260
2.0~2.6
1.2
0.64
0.23
1.1~1.7
| 1Snyder and Kwon, 1987. | 大豆中的抗營養(yǎng)因子
生大豆含有一些不耐熱的抗營養(yǎng)因子或有毒物質(zhì),在給予單胃動物和魚類之前,必須先使其不活性化或去除。最熟知及研究的抗營養(yǎng)因子是胰蛋白鶤及胰凝乳鶤抑制因子,這些鶤參與蛋白質(zhì)的消化。這些抑制因子,我們了解的如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它廣泛的分布在重要蛋白質(zhì)來源的植物中(Linear and Kakade, 1980)。而由於大豆在家禽飼料及人類食品的應(yīng)用潛力,使得大豆胰蛋白抑制因子最受注意。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大約占大豆總蛋白質(zhì)的6%,(Kakade et. al, 1973),一般已經(jīng)了解其在很多實驗動物引起生長遲緩及胰臟肥大。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增加胰臟酵素分泌到腸中,進而轉(zhuǎn)變引起胰臟的肥大及未消化胰臟酵素的流失進入糞便。胰酵素諸如胰蛋白鶤及胰凝乳鶤富含硫胺基酸,過度的經(jīng)由糞便失去這些酵素,相信是致使生長遲緩的原因,由於排出在體組織的含硫胺基酸之故。(Liener, 1981;Wolf, 1983;Snyder and Kwon, 1987)。Rackis (1965)估計生大豆的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在大鼠(Rat)致使30%及50%的生長抑制效果及幾乎全部的胰臟肥大。另方面,Kakade等(1973)發(fā)現(xiàn)生大豆萃取物致使40%的生長遲緩和40%的胰臟肥大,歸咎於胰蛋白鶤抑制因子,而另外60%的作用相信主要的原因是不變性大豆蛋白質(zhì)的不易消化之故。胰蛋白鶤抑制因子致使很多種魚類的生長,飼料效率及存活的不良(Smith, 1977;Viola et al, 1983;Abel et al, 1985;Wilson and Poe, 1985;Balogun and ologhobo, 1989)。
除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外,大豆和大部分其他莢豆種子和谷類含有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s)或外源凝集素(lectins)能和紅血球及其他型態(tài)細胞的碳水化合物結(jié)合(Liener, 1979;Taffe, 1980)。不同植物血球凝集素的相對結(jié)合活性在不同動物的紅血球試驗有顯著的差異。來自一些生莢豆種子的外源凝集素當配合於飼糧中會導致生長遲緩,有些甚至死亡。然而,毒性是依動物的品種和品系而異(Jaffe, 1980)。大豆含有幾種血液凝集素占脫脂大豆粕蛋白質(zhì)的1~3% (Liener, 1979)。首次發(fā)現(xiàn)是由於生大豆粉的血液凝集素引起大鼠生長速率降低了1/2而獲知(Liener, 1953)。最近,Turner和Liener (1975)報告顯示大豆血球凝集素是有助於生大豆營養(yǎng)價值低劣的有關(guān)的次要因子。大豆血球凝集素以熱或胃蛋白鶤消化會很快的失去活性(Liener, 1958)。也有報告顯示大鼠及雞飼予生大豆會使甲狀腺腫大,這個誘發(fā)引起甲狀腺腫的作用,可以在飼料中加碘而防止,但是以烘焙的方式只能去除一部分(Liener, 1979;1981)。由大豆引起的甲狀腺肥大是可以完全恢復(fù)(Wolf, 1983,Snyder and Kwon, 1987)。然而,由油菜子粕中配醣體引起的甲狀腺腫,無法以飼料加碘的方法防止(Liener 1979)。
生大豆也含有其他的一些物質(zhì),如皂素(Saponins)、動情素、過敏原(allergens),然而,這些化合物在水生動物的生理效應(yīng)并不清楚。
加工處理對全脂大豆粉營養(yǎng)品質(zhì)之影響
許多實驗顯示出生大豆添加於飼糧前,經(jīng)熱處理可改善營養(yǎng)價值,此乃藉由不活化或破壞營養(yǎng)抑制因子或變性蛋白等其它不良成分。許多不同種類的加熱處理已發(fā)展適用於實驗室或商業(yè)上來生產(chǎn)全脂大豆粉。加熱處理包括:烘焙、微波處理、乾熱或蒸煮、噴氣、乾擠壓與濕擠壓等,雖然這些處理過程不同,但這些處理皆為設(shè)計改進全脂大豆粉之營養(yǎng)價。但加熱型態(tài)、曝露時間、大豆水分含量等皆是影響最終產(chǎn)物品質(zhì)的重要因素。適當加熱處理可提高全脂大豆粉之營養(yǎng)價。過度加熱或延長加熱時間會導致產(chǎn)物營養(yǎng)價之降低,此主要乃是非酵素褐化反應(yīng)離胺酸之損失和破壞含硫胺基酸(Snyder and Kwon, 1987,Goihl, 1987)。在加熱時,部分水氣存在會促進尿素鶤活性和胰蛋白鶤抑制因子之不活化(Abel et al. 1984;Snyder and Kwon, 1987)。濕熱處理比乾熱處理更能造成離胺酸之破壞和蛋白質(zhì)之變性(Fulmer, 1989)。
能有效率地破壞抑制營養(yǎng)因子,而不損壞大豆營養(yǎng)品質(zhì)之最佳熱處理情形尚未詳知。但已做許多嘗試使用化學和生物指示劑作為最適當熱處理之決定方法。最常使用的化學指標為尿素鶤活性、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值和蛋白質(zhì)可溶性指數(shù)。具有1~3mg/g sample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值。0.00~0.23尿素鶤活性值及60%~80%蛋白質(zhì)可溶性指數(shù)之大豆產(chǎn)品被認為是適合於水產(chǎn)養(yǎng)殖(Akiyama 1988)。0.00之尿素鶤活性被視為過度加熱之指標。生物指標如可消化值、營養(yǎng)可利用率、生長、存活、飼料利用率、整體或徵狀不明顯之異常信號,雖然是非常辛苦且耗時間,但卻是評估這些飼料原料之營養(yǎng)價值之最佳方法。
Smith (1977)報告指出加熱到只破壞尿素鶤之全脂大豆粉做為鱒魚飼料并不適合。為了有最大消化率和代謝能,大豆應(yīng)烘焙至175°~195℃,5~12分鐘。若以蒸煮,應(yīng)將大豆置於0.7Kg/cm2或10PSI,10分鐘,才有最好之效果。全脂大豆粉於不同加熱處理下在虹鱒魚之消化系數(shù)和代謝能值,列於表8。
表八 虹鱒飼養(yǎng)於15℃下,對各種全脂大豆粉之消化系數(shù)與代謝能值1 | 粉 碎 全 脂 大 豆 粉 | 營 養(yǎng) 分 | 消 化 系 數(shù) | 代 謝 能(kcal/Kg) | 總 能 | 粗蛋白質(zhì) | 蛋白質(zhì)(%) | 熱 能(%) | 烘箱烘培 127℃,10min.
175℃,10min.
232℃,10min.
232℃, 8min.
232℃, 5min.
204℃,12min.
204℃,10min.
204℃, 8min.
204℃, 5min.
微 液
4min.
5min.
噴 出
176℃
194℃
204℃
雙重乾擠壓
蒸 煮
1.05Kg/cm2,10min.
0.70Kg/cm2,10min.
0.35Kg/cm2, 5min.
0.35Kg/cm2,15min.
| 5663
5694
5875
5830
5672
5808
5626
5820
5677
5802
5778
5604
5581
5640
5590
5693
5665
5690
5623
| 42.9
43.7
41.1
38.5
43.0
43.1
43.6
40.6
43.1
38.5
37.9
38.3
37.9
37.9
32.6
43.8
42.9
42.7
43.1
| 40.3±3.9
69.9±5.6
71.8±2.5
77.5±1.2
75.2±1.6
73.8±1.6
78.2±1.1
74.1±1.7
65.6±4.0
43.0±4.8
46.0±6.1
76.7±1.2
74.9±1.8
74.5±1.4
74.6±2.4
74.7±3.0
79.5±2.3
37.1±3.9
79.5±1.2
| 51.3±3.6
71.7±3.6
70.0±2.1
74.4±2.4
75.5±1.9
72.1±2.1
77.3±1.0
70.8±1.7
80.9±1.5
55.9±3.4
71.5±2.3
75.8±1.8
72.3±2.1
78.6±1.0
82.9±1.8
68.8±4.0
74.7±3.4
42.1±0.8
63.4±0.4
| 2564±203
3641±253
3761± 88
3928±152
3895± 89
3839±125
4033± 47
3872±112
3784±162
2983±185
3808±134
3926±106
3722±125
4091± 63
4340± 98
3510±240
3929±180
2074± 56
3248± 30
| 1Smith et al., 1980.以乾物質(zhì)為基準。 (*參考文獻:Abel, H. J., K. Becker, CHR. Meske and W. Friedrich, 1984. Possibilities of using heattreated full-fat soybeans in carp feeding. Aquaculture, 42;97-108.自下21章文獻,不及備載)。
| 在Chinook Salmon之研究,F(xiàn)owler (1980)發(fā)現(xiàn)全脂大豆粉以Jetsploder處理218℃,1分鐘,似乎是加熱過度,因較178℃或190℃加熱產(chǎn)生較小的鮭魚。以蛋白質(zhì)可溶性??衫秒x胺酸、甲酚紅、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和Israeli carp(以色列鯉魚)之生長性能等值為基準,水分17%,加熱溫度105℃時萃取生大豆脂肪之最佳加熱時間為30分~60分鐘(Viola et al, 1983)。同為Israsli carp,Abel et al, 1984)發(fā)現(xiàn)(大豆在微波機內(nèi)透過紅外線以118℃,2.5分鐘之乾熱或以熱水加熱90~95℃,15~30分鐘,)魚有好的生長和體組成蛋白蓄留,Wilson和Poe (1985)發(fā)現(xiàn)Channel Catfish(鯰魚)有最好的生長速率和Proteih效率,是在日糧中含有(84%之胰蛋白鶤抑制因子在121℃之乾熱處理中被破壞)之已烷萃取大豆,Bologun和Ologhobo (1989)報告,全脂大豆粉以擠壓蒸煮45分鐘,可有效地改進clarias gariepinus之營養(yǎng)價值。
水產(chǎn)動物中全脂大豆之利用
水產(chǎn)動物和陸棲單胃動物一樣,對於利用生大豆是非常差的。一般而言,喂飼含有生大豆或未經(jīng)加熱過之大豆日糧之魚,其生長差,且有時會有異常腎臟組織,此乃主要由於抗營養(yǎng)因子存在和未變性蛋白利用率差之故。喂飼由加大豆油重組未經(jīng)處理過之商業(yè)大豆粕飼料之虹鱒魚體重,只為喂飼經(jīng)由乾烘焙或蒸煮全脂大豆粉者之50%(Smith, 1977)。鯉魚喂飼含未加熱或不完全加熱大豆之飼料使生長遲緩(Viola et al. 1983;Abel et al. 1984)。Channel catfish fingerlings喂飼25%或35%蛋白飼料,且含未加熱己烷抽出大豆粕,其生長差,且有較低的蛋白質(zhì)效率。但喂飼35%粗蛋白質(zhì)日糧者比喂飼25%粗蛋白質(zhì)日糧者其不良效果會較小(Wilson and Poe, 1985)。Balogun和Ologhobo (1989)發(fā)現(xiàn)C. gariepinus在利用生大豆和蒸煮大豆粉間有相當?shù)牟煌?,喂飼?jīng)煮過大豆粉飼料之魚其增重較優(yōu)於喂飼生大豆粉者。
全脂大豆粉給予適當加熱,可提供虹鱒良好之蛋白質(zhì)和熱能來源(Smith 1977)。Smith (1977)也報告指出,適當加熱大豆和以溶劑萃取大豆粕并以大豆油重組之營養(yǎng)價對虹鱒而言是相似的。Reinitz et al. (1978)提出rainbow trout fingerlings喂飼含有72.7%全脂大豆粉日糧比喂飼含有20%商用大豆粉,25%鯡魚(herring)粉,5%魚油之標準飼料會有較高的日糧重和飼料轉(zhuǎn)換率。喂飼全脂大豆粉日糧的魚會比喂飼標準日糧者有較高的體脂百分比。Tawn et al. (1983a)報告指出,鱒魚飼料中的75% 魯魚粉可由50%全脂大豆粉取代,對生長性能和飼料效率無不良影響。
Smith (1977),Reinitz et al. (1978)和Tacon et al. (1983a)在虹鱒之報告則有相反結(jié)果,chinook Salmon利用加熱處理大豆之能力甚差。喂飼含全脂大豆粉日糧之魚比喂飼對照飼料者有較低之增重和較高的死亡率。與熱處理程度無關(guān),增加全脂大豆粉的用量,魚的生長相對地降低。日糧中含有80%全脂大豆粉己成功地使用在虹鱒(Smith, 1977)。但卻使Chinook Salmon生長差及高死亡率。魚拒絕采食含有全脂大豆粉飼料被認為是造成Chinook性能差之原因之一(Fowler, 1980)。
Smith (1977)報告指出,全脂大豆粉缺乏含硫胺基酸。含80%全脂大豆粉之日糧添加0.5%甲硫胺酸、0.5%胱胺酸或0.5%甲硫胺酸與0.5%胱胺酸可增進鱒魚的生長。添加甲硫胺酸比添加胱胺酸有較佳的生長。添加兩種含硫胺基酸只比僅添加甲硫胺酸之生長略好而已。但Fowler (1980)發(fā)現(xiàn)盡管補充甲硫胺酸來滿足Chinook Salmon之需要,Chonook Salmon喂飼大豆日糧,其生長仍差。
Viola et al. (1983)報告指出,對於mirror carp而言,經(jīng)適當熱處理過的全脂大豆粉,其營養(yǎng)價和商用大豆粕或由大豆油和大豆蛋白重組者相似。Able et al. (1984)指出,Mirror carp飼料中含50%經(jīng)熱處理過的全脂大豆粉,取代一半的魚粉,其生長只有魚粉對照飼料的60~65%。對照組飼料有較好的性狀,被認為可能是由於較有可利用或較平衡的必須胺基酸之故。Violo et al (1983)歸納全脂大豆粉對Carp而言,缺乏離胺酸和甲硫胺酸。Abel et al. (1984)也提出,全脂大豆粉日糧中補充離胺酸、甲硫胺酸、羥丁胺酸可提高鯉魚的生長。
在tilapia,Oreochromus niloticus之研究,添加0.5% DL-甲硫胺酸於含有50%爆松全脂大豆粉飼料中,可取代75%紅魚粉,獲得相同之生長與飼料轉(zhuǎn)換率(Tacon et al. 1983a)。若用己烷萃取大豆粕來取代75%魚粉,則會有較差的性狀。不過魚喂飼全脂大豆粉,其體脂百分比較高。
Saad (1979)於含有64%商用大豆粕和10%魚粉之對照組飼料,以37.2%和77.0%全脂大豆粕取代50%和100%大豆粕來喂飼channel catfish。喂飼較高(77%)全脂大豆粉日糧的魚,比喂飼其他飼料者有絕對較高增重。對所有飼料而言,蛋白質(zhì)增重總量是相同。但喂飼全脂大豆粉的魚會有較多的脂肪。Newton et al. (1980)也報告指出,箱飼channel catfish喂飼全脂大豆粉飼料會增加體脂含量。但50%全脂大豆粉其生長性能和飼料轉(zhuǎn)換率,較含相同標準粗蛋白的商用鱒魚飼料者為低。
Balogun和ologhobo (1989)評估全脂大豆粉取代含有44.64%花生粉和22.85%魚粉的C. gariepinus飼料中不同含量花生粉之營養(yǎng)價,他們報告指出,花生粉可完全被經(jīng)適當熱處理過的全脂大豆粉取代,不影響生長和飼料利用率。
Lim和Dominy (1990)以等蛋白、同熱能含0%、17.9%、35.7%和53.6%二次乾擠壓全脂大豆粉來取代0%,20%,40%,50%由53%anchovy魚粉、32%蝦頭粉和15%烏賊粉所組成的動物蛋白混合物,喂飼Panaeus Vannamei。蝦喂飼0%、17.9%和35.7%大豆日糧的飼料轉(zhuǎn)換率比其它含有較低全脂大豆粉日糧者低。另一研究,蝦喂飼以8.95%、17.90%、26.85%和35.8%全脂大豆粉取代(含28%商用大豆粕和32%動物蛋白混合物之對照飼料中)25%、50%、75%和100%之大豆粕,添加大豆油使飼料油脂水準相同。喂飼不同飼料的蝦,其增重、飼料轉(zhuǎn)換率和存活率并無顯著差異。
結(jié) 論
可利用之研究資訊清楚地指出,含有生大豆的日糧,明顯地降低不同種類魚的生長性能。經(jīng)適當加工過之全脂大豆粉的營養(yǎng)價值至少和由大豆油重組的脫脂大豆粕相等。不過全脂大豆粉并不用於商用水產(chǎn)飼料,做為主要蛋白來源。
全脂大豆粉含植物蛋白中最好的胺基酸之一,符合魚類必須胺基酸的需要。因為全脂大豆粉含高油脂,當高能量飼料被需求時特別重要。他們可能較有利於冷水魚類,因這些魚利用油脂作為能量來源比利用碳水化合物較有效率。大豆油是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豐富的來源,為大部分水產(chǎn)動物所必須。全脂大豆粉也包含磷脂質(zhì)(大豆卵磷脂)為甲殼動物所必須。因此,無疑地熱處理全脂大豆粉,在水產(chǎn)營養(yǎng)中扮演一重要角色。不過其利用程度因經(jīng)濟和魚種類不同而異。
不管全脂大豆粉具有極大潛力,不同加熱處理會導致不同產(chǎn)品品質(zhì)。最適當之處理情況因魚的種類不同和年齡大小而不同。全脂大豆粉的高油含量將會造成日糧蛋白和能量比例的不平衡,此種不平衡會降低營養(yǎng)攝取量和產(chǎn)生肥魚。全脂大豆粉缺乏離胺酸和甲硫胺酸已被證實。低含量和低可利用率的磷,以及於其它礦物質(zhì)元素如Zn、Cu和Fe之植酸鹽螯合效應(yīng),當高含量全脂大豆粉使用時,上述因素應(yīng)加考慮。此外,高含量全脂大豆粉將會導致打粒低結(jié)合力性質(zhì)和降低某些魚類飼料的可口性。當全脂大豆粉使用於水產(chǎn)飼料時,這些因素應(yīng)列入考慮。 |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