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一篇文章,共同學習一下 | [tr][/tr] | [tr][/tr][tr][/tr][tr][/tr] 養(yǎng)豬生產(chǎn)包括種豬繁育和肉用豬肥育兩方面的生產(chǎn)內容。肉豬的肥育是養(yǎng)豬生產(chǎ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發(fā)展養(yǎng)豬生產(chǎn)的最終目標。如何組織豬的肉用型肥育,達到肥育期短,周期快,肥育效果好,飼養(yǎng)成本低,出欄率高,生產(chǎn)出優(yōu)質的胴體肉品是飼養(yǎng)肉豬的根本任務。
1生長肥育豬的營養(yǎng)需要
1.1 能量的需要
豬的營養(yǎng)需要包括3個方面:維持、瘦肉生長和脂肪沉積。我們所說的生長的能量需要指的就是蛋白質和脂肪的沉積所需要的能量。許多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量都與熱量呈一定比例,它不僅決定著豬的采食量,也決定著每公斤日糧含有的營養(yǎng)濃度。日糧能量水平升高時,能量日攝入量就增加,就會改善其飼料轉化率和生長速度。
1.2 蛋白質需要
生長豬的蛋白質的需要最主要是滿足體蛋白質的沉積,一小部分用于維持需要。豬對日糧蛋白質的需要實際上是對氨基酸的需要,首先是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蛋白質攝入量是決定瘦肉生長的主要因素,所以要依據(jù)每日氨基酸攝入量來進行肥育豬的日糧配合。蛋白質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蛋白質的品質。蛋白質的品質主要取決于氨基酸,特別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而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則能更準確表明蛋白質的品質。(1)在生長豬前期(60㎏以前),體內含水分和蛋白質較多,蛋白質需要量較大,要特別注意蛋白質的供給。(2)在生長豬后期、脂肪生長加速,每公斤增重的需能量增高,蛋白質需要相對減少,主要保證碳水化合物的供應。(3)蛋白質的需要量與飼料蛋白質的品質密切相關,補充第一、第二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賴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是降低粗蛋白水平(降低1%~2%)、提高飼料蛋白質和氨基酸利用率最有效,最經(jīng)濟的途徑。賴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蘇氨酸和色氨酸的比例為1:0.6:0.6:0.2。(4)能量與蛋白質比例(能朊比)為20~50㎏體重為30∶1,51~90㎏體重為35:1。
1.3維生素的需要
有的維生素組成酶系統(tǒng),有的則直接參與酶的活動,當維生素不足時,將影響豬的正常生理代謝,造成食欲減退,生長停滯,表現(xiàn)出特有的營養(yǎng)性維生素缺乏癥。脂溶性維生素必須由飼糧供給,尤其是消化道功能尚不健全的幼豬。
1.4 礦物質需要
礦物質是豬生命活動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組成豬體重要成分。參與酶與輔酶的組成,具有調節(jié)血液和具它液體的濃度、酸堿度及滲透壓、保持平衡,促進神經(jīng)活動、肌肉活動、消化活動和內分泌等活動的作用。(1)Ca、P是骨骼生長最需要的元素,占豬體礦物質元素的70%,生長豬對其的需要量較大。二者的比例為1.2:1,無機鈣、磷的利用率高于有機鈣磷。(2)其它的礦物元素需要量都較少,作用各異。如K、Na和Cl為電解質元素;Fe和Cu是仔豬造血和防止營養(yǎng)性貧血的必需元素;I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Se維持VE正常功能,防止仔豬下痢等作用。 表1生長肥育豬的營養(yǎng)需要模式
營養(yǎng)指標 建議模式 NRC(1998)調整模式
20~50kg 50~90kg 20~50kg 50~80kg
消化能(MJ/kg) 13.39 13.39 13.39 13.39
粗蛋白質(%) 17.0 14.0 16.9 14.6
賴氨酸(%) 0.85 0.70 0.89 0.71
蛋氨酸(%) 0.20 0.18 0.24 0.19
蛋+胱氨酸(%) 0.51 0.41 0.51 0.41
蘇氨酸(%) 0.54 0.45 0.57 0.48
色氨酸(%) 0.14 0.13 0.16 0.13
異亮氨酸(%) 0.48 0.40
鈣(%) 0.60 0.54 0.60 0.50
總磷(%) 0.50 0.45
有效磷(%) 0.23 0.19 2.23 0.19
2 影響豬肥育的因素
2.1豬的品種、類型對肥育的影響
豬的品種和類型是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條件下形成的,它們之間具有不同的遺傳特性和經(jīng)濟利用性,這就決定了品種間、類型間肥育性能和胴體品質上的差異。
2.2年齡與體重的影響
根據(jù)豬的生長規(guī)律,利用豬幼齡時肌肉生長強度大的特點,提高增重速度,以利于降低飼養(yǎng)成本和改善豬的胴體品質。同時根據(jù)不同品種和肥育目的,試驗出一個最經(jīng)濟適宜的屠宰年齡和體重,便于在養(yǎng)豬生產(chǎn)中共同遵守和使用,有利于瘦肉型豬生產(chǎn)。
2.3飼料組成、營養(yǎng)對肥育的影響
飼料是保證豬生長發(fā)育的物質基礎,也是肉、脂、骨、皮等組織營養(yǎng)形成的主要原料。因此飼料的組成狀態(tài)、營養(yǎng)水平的高低對豬的增重和胴體品質有顯著的影響。
2.4豬的健康水平對肥育的影響
在哺乳期沒有患過疾病的仔豬,健康狀況良好,斷奶體重大,生長發(fā)育比較正常。這種斷奶仔豬肥育增重迅速,飼料利用率較高,飼養(yǎng)期短,相應地降低了養(yǎng)豬成本。
2.5豬性別與去勢對肥育的影響
豬的公母性別與去勢與否不僅影響肥育期的增重速度、飼料利用率,而且還會影響到豬的胴體品質和肥育的經(jīng)濟效果。國外豬種的性成熟較晚,一般除對公豬進行去勢外,小母豬是不去勢進行肥育的。
2.6溫度對肥育的影響
幼豬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0~35℃,成年肥育豬的適宜溫度為15~23℃,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豬的肥育效果。當溫度過高時(超過32℃),豬的食欲下降,采食量大大減少而影響增重效果;溫度過低時(4℃以下),豬體散熱較多而加速了豬體熱源的分解,食量顯著增加,但增重速度并不一定加快。據(jù)報道,炎熱季節(jié)肥育豬的飼養(yǎng),為減緩炎熱氣候環(huán)境對肥育豬生產(chǎn)性能的不良影響,應采用高能量、高蛋白和氨基酸平衡的飼糧:13.4MJ消化能/㎏、16%粗蛋白、0.79%賴氨酸的飼糧;將干粉料改為顆粒料,將第一餐提早、第二餐料推晚飼喂,實行自由采食。
3肥育豬的飼養(yǎng)管理
正確的組織工作和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工作是完成豬肥育的關鍵措施之一,雖然根據(jù)不同的肥育類型所要求的方法上有所差異,但豬的生長發(fā)育的一般規(guī)律和所要求的一般管理方法基本是一致的。
3.1做好肥育前的準備工作
根據(jù)設備條件和生產(chǎn)任務要求,在肥育開始前應提出肥育計劃和實施方案,以便合理地組織工作。如豬舍利用、豬源組織、飼料及其他準備工作。
3.2采用適宜的肥育方法
飼養(yǎng)瘦肉型肥育豬應采用“一條龍”肥育方法。將肉豬整個肥育期,按體重分成兩個階段,即前期20~60㎏,后期60~90㎏。根據(jù)肉豬不同階段生長發(fā)育對營養(yǎng)需要的特點,采用不同營養(yǎng)水平和飼喂技術。一般是從肥育開始到結束,始終采用較高的營養(yǎng)水平,但在肥育后期,應適當限制喂量或降低飼糧能量水平,以防止脂肪過多沉積,提高胴體瘦肉率。
3.3合理分群
組群的原則:同品種、同類型的豬盡可能組成一群;同期出生或出生期相近、體重一致的應組織在一群;同窩仔豬盡可能整窩組群肥育。組群原則一般要保持豬群的穩(wěn)定,不要輕易拼群或調群,但遇到個別體弱的患病掉隊的豬應及時挑出另外護養(yǎng)。
3.4飼料加工調制
飼料的合理加工調制不僅改善了飼料的物理性和適應性,增加采食量,而且能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有利于豬的生長和降低成本。
為了提高飼料的消化率,配制好的混合飼料喂前應用1倍水浸濕,夏天放置0.5~1.0h,冬天放置4~5h后再喂給。
3.5合理安排去勢、防疫和驅蟲
供肥育用的公、母豬一般先去勢再肥育。因為去勢可以降低豬的基礎代謝,有利于提高飼料利用率和豬肉的品質。一般去勢應在35~45日齡進行,亦可在斷奶后進行。肉豬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肺絲蟲、姜片蟲、疥螨和虱子等體內外寄生蟲。通常在90日齡時進行第一次驅蟲,必要時在135日齡左右時再進行1次驅蟲。
3.6調教
調教是飼養(yǎng)員不能忽視的餓工作。要使豬養(yǎng)成“三定位”講衛(wèi)生的習慣(三定位為吃、睡、排便定位),并防止強弱爭食、咬架等現(xiàn)象,必須加強調教工作。
3.7減少環(huán)境應激,促進豬快速生長
北方氣溫低,冬季長而寒冷,夏季溫差大而干燥,因此豬舍設計上必須以保溫防寒為主,適當注意夏季通風,冬季換氣。南方氣溫一般較高,雨水較多而潮濕,因此欄舍建筑地勢要高,注意防暑、防潮和通風。生長肥育豬一般適宜氣溫10℃~25℃,最適宜溫度為15℃~23℃,相對濕度在60%~80%時比較合適。
每個豬群以10~15頭,密度以0.7~1m2/頭為宜,每增加1頭,采食量減少1.2%,日增重下降0.95%。
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塵埃和微生物含量,可減少豬呼吸道等疾病發(fā)生。在管理上,豬群組合以窩為單位,不任意調群;定時定點定量投喂飼料,保持飼料穩(wěn)定;保持欄圈干燥衛(wèi)生;搞好防疫工作,定期驅蟲等。
3.8飲水和運動
水是維持豬體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豬體水分占55%~65%。水分的功能是任何物質所不能替代的,如調節(jié)體溫,飼料的消化,營養(yǎng)的輸送、吸收,體內廢物的排除等都離不開水。因此肥育期間要保證有清潔的飲水供應。
豬是活的有機體,肥育期運動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運動增強豬的新陳代謝,鍛煉了各器官、組織的活動功能,有利于增加食欲和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發(fā)育,提高健康水平;同時鍛煉了四肢,減少了肢蹄病的發(fā)生。
3.9飼喂方法
飼喂方法、飼料的狀態(tài)、飼喂次數(shù)等對豬的增重和胴體質量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提高瘦肉率和胴體品質,并考慮到要有較快的生長速度,在肥育前期體重20~60kg時采用自由采食,保證豬有充足的采食量,提高肌肉組織的生長速度;肥育后期體重60~90kg時,采用適當限量的方法(限喂正常量的90%左右)。飼料的形態(tài)對豬的增重和瘦肉率有明顯影響,其優(yōu)劣排序為:顆粒料>干濕料>干粉餅>稠料>稀料。濕拌料水分不宜過高(料水比1:0.8~1:1),因適口性好,采食干凈浪費少,有利與豬的消化吸收和增重,提高飼料利用效率。關于肉用型豬飼喂次數(shù),主要看一天采食營養(yǎng)多少而定,一般按標準每天喂3次為宜。豬的飼喂要做到“四定”、“四凈”,即定時、定量、定溫、定質;圈凈、料凈、槽凈和體凈。
3.10適時屠宰
屠宰體重不僅影響胴體瘦肉率,而且關系著豬肉質量及養(yǎng)豬的經(jīng)濟效益。豬的體重越大,膘越厚,脂肪越多,瘦肉率越低,育肥時間長,飼料利用率低,經(jīng)濟效益越差。
4結語
4.1當務之急,就是首先要測定中國生長肥育豬不同典型品種、不同區(qū)域、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瘦肉生長速度,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驗證,最終建立中國豬營養(yǎng)需要模型。
4.2組織好肉用豬的肥育工作,必須選用優(yōu)良的三元雜交型品種和采用先進的肥育技術措施,才能加快肉用豬的生產(chǎn)速度,縮短肥育期,提高出欄率和飼料利用率,增加個體瘦肉率,減少肥肉率。這是今后養(yǎng)豬努力的方向,也是豬育種方向。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