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沒心和40歲沒腦<br>
<br>
論到英美自由派與保守派,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有句名言:“20歲時不是自由派,你沒有心;40歲還不是保守派,你沒有腦。” <br>
界,需要用腦去思考。 <br>
<br>
有意思的是,目前正在中國媒體上討論得熱鬧的中國改革,也有理性VS情緒的論爭。近<br>
以我對丘吉爾這段名言的理解,“心”所表達的更多的是情緒,而“腦”更多的是在用理性進行思考。具體地講,英美自由派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而保守派比較注重用腦來思考,這就是為什么美國的大學、演藝界自由派思想占壟斷地位,而保守派則多在工商界和華爾街。因為前者生活在一個比較虛幻的環(huán)境,可以只用心去感受,而后者卻生活在真實的世日,經濟學家張維迎發(fā)表了對中國改革反思的長文《理性思考中國改革》,文章發(fā)表后,立即遭到群起攻之,而攻擊張維迎之“理性”的正是來自于“情緒”或“直覺”,其代表作應該是時評作家鄢烈山的《專家的理性豈能排斥大眾的直覺》一文。鄢烈山的“直覺”其實主要包括的是“情緒”,也就是張維迎所不看好的“情緒發(fā)泄多于理性思考,直覺判斷壓過邏輯分析”,而鄢烈山在其評論中也提到:“‘理性’并不是至上的,并不是壓倒一切的。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昨天讀到一篇題為《理性思考中國改革》的文章,實在忍不住了?!臂沉疑降囊痪洹皩嵲谌滩蛔×恕?,恰恰是中了張維迎提到的“情緒發(fā)泄”的“圈套”,因為“忍得住”還是“忍不住”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中國文化就是博大精深,一個“忍”字就說清楚了,“心”字頭上一把“刀”。 <br>
那么,是不是可以按照丘吉爾的邏輯,認為理性的張維迎更接近英美保守派的“真實世界”,而鄢烈山更有英美自由派人士的“虛幻環(huán)境”?正好相反,張維迎自己強調他是在搞理性的學術研究,而鄢烈山則講他的直覺來自民間大眾的實際生活。公平地講,我同意張維迎和鄢烈山對自身出發(fā)點的定位,即張維迎以理性出發(fā),鄢烈山則基于直覺和情緒。 <br>
張維迎提供的就是在一個虛幻環(huán)境中的學術觀點,張維迎倡導的經濟學理論是有假設和前提條件的,如果這些前提條件滿足的話,經濟學理論才可以用來制訂經濟政策。比如,從經濟學來講,最低工資對工人不利,但需要說清楚的是,人是在有選擇工作地點的自由前提下,才可以通過市場競爭提高收入,而戶口制度無疑是對許多人自由選擇工作地點的限制。 <br>
鄢烈山卻表達了真實世界中的一些情緒,即對過去20多年的市場化過程中的一些不公表示不滿,比如通過企業(yè)MBO,一些管理層占了大便宜,致使職工受損;而張維迎等經濟學家卻是支持MBO的,雖然張維迎等在經濟學上提倡MBO是沒錯的,但那是在理論環(huán)境之下的正確,而實際執(zhí)行當中卻出了偏差。 <br>
在我看來,近年來,經濟學家(比如張維迎)對陣時評作家(比如鄢烈山)的論戰(zhàn)中,雙方都有一個錯位,鄢烈山們要求張維迎們不要談理論、做學問,張維迎們卻期望鄢烈山們與經濟學家一樣理性地去理解經濟學理論,在這樣的論戰(zhàn)中,雙方無論進退都難以取得一致。這其實并非是壞事,中國的改革其實是需要這樣的論爭,因為改革政策的制訂既需要理性的經濟學理論,又需要從真實世界得到的直覺,兩者雖然難以融合,但改革政策的制訂者能將這二者統(tǒng)一起來。 <br>
中國改革成敗不在于經濟學理論本身,而取決于制度和經濟政策的制訂和執(zhí)行,對于改革的現(xiàn)狀、問題和前景,更需要詢問的是政策的制訂者,民眾更需要聽到的是高層決策的聲音。除了張維迎之理性對鄢烈山之直覺的論戰(zhàn)外,民眾應該更需要“網民熱問總理”那樣的民情上傳,各級政府是不是可以學習總理的開放情懷,也定期與民眾進行改革政策的直接交流,而媒體和民眾自然也可以對政府提出詢問、建議和批評。 <br>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