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春節(jié)前夕,我的兄弟急匆匆從日本啟程趕回中國過年,但在上海下飛機之后,便立即陷入了有家難歸的困境。由于暴雪天氣持續(xù)了幾個星期,開往家鄉(xiāng)的飛機、火車和長江客輪運輸,要么被取消,要么是阻滯,要么是客滿。在上海焦急地滯留了幾天之后,他終于和幾個同鄉(xiāng)包租了一輛汽車,在冰天雪地中艱難跋涉了兩天兩夜,終于在年夜團圓飯之前回到心急如焚的親人身邊。
過去幾個星期里,這樣的故事在中國何止千百萬。一場罕見的自然災害使原本就超繁忙、超負荷的“春運”陷入混亂,無數(shù)在外鄉(xiāng)工作的人們?yōu)榱嘶丶疫^年,日夜堅守在機場和火車站,哪怕是風餐露宿,也決不輕言放棄。值得慶幸的是,大年除夕之前,滯留在廣州火車站多達80萬名旅客終于踏上了歸鄉(xiāng)之路,其他交通樞紐也都基本恢復正常。
華人的文化基因使然
既然返鄉(xiāng)之途如此艱辛,為什么中國人還是要回家過年不可?不只在中國,在其他華人社會,包括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多數(shù)華人大概都無需思考為什么必須要回家過年的理由。很多讀者大概都會記得兒提時代過年時的情形,大人們總是說,辛苦了一整年,就是為了這頓年夜飯!事實上,年夜飯只是形式,家庭團圓才是真實。盡管今天的生活遠非往昔所比,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人們還是要不辭辛苦地“為這頓年夜飯”而忙忙碌碌。
每當從電視上看到中國各地回家過年的人潮,很多人也許會在內心深處生起一股感動的暖流。這種奇特的景象只有中國才有,但在海外華人社會,不同規(guī)模的過年返鄉(xiāng)潮也同樣存在。由此往上追溯千百年,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遭遇內亂、饑荒和外敵入侵,這個傳統(tǒng)不僅亙古未變,生生不息,而且還隨著華人的腳步遠涉重洋,植根于四方。這究竟是為什么?
過去幾天里,中國網絡媒體上就此有不少討論。鳳凰網評論頻道的編輯在一篇文章里這么說:“為什么我們不辭辛苦,不惜代價,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趕回老家?我們要回家,因為家有親人倚門望歸: 老父母年歲已高;夫妻兩地分居已久;孩子已經快忘了父母的模樣。我們要回家,因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在春節(jié)方能一聚,把酒言歡,互敘往事。我們要回家,因為生于斯,長于斯,那田間的小道,門前的溪流,那塊土地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家園……”
對于中國上億計的異鄉(xiāng)游子而言,這種充滿感情的表述無疑就是他們最真切的心聲。而不少人也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華人的文化基因使然。
亙古未變的精神價值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若干年,海內外很多人都對中國能否頂住西方文化的沖擊、能否保持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價值觀而憂心忡忡,不少人甚至對青年人熱衷于過西方的節(jié)日而嗤之以鼻。但事實上,我所認識的中國青年人,包括所謂“80后”和“90后”出生的一代人,并非像人們所指責的那樣沒有頭腦地盲目崇外。就在春節(jié)前夕,在上海、北京和廣州等地工作的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時髦青年,都紛紛在電郵里告知要趕快回家鄉(xiāng)陪父母過年。在他們當中,也許有很多人確實喜歡過西方的節(jié)日,但歸根結底,那只不過是一時的湊熱鬧、一時的趕時髦,而回家過年才是“心中真正的家園”。
不可否認,這次特大暴雪凸顯了中國某些方面有待改進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以十分特殊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中令人敬佩不已和感動不已的精神力量。人們過去只知道那些離鄉(xiāng)背井的龐大打工族,是支撐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的脊梁;而現(xiàn)在,我們又再次發(fā)現(xiàn),這個龐大的群體同樣默默承載著千年古老文明,無怨無悔地迎風踏雪前行。他們可能并不理會文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的什么“價值觀”,但對回家過年卻是如此地執(zhí)著,如此地義無反顧。原來,他們才是傳統(tǒng)價值觀的真正堅守者和履行者。
中國作家馮驥才曾經抱怨說:“由于忽視了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文化和精神價值,節(jié)日被人為地淡化。沒有年意了!沒有年味了!恐怕這是當代中國人一種很深的失落,一種文化的失落?!边@種感慨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憂國憂民之心,無可厚非。但是,坦白地說,從過去的經驗看,類似的擔憂往往都被證明是過慮了。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精神價值?只要看看那洶涌澎湃的返鄉(xiāng)人潮,看看那焦急的表情和渴望的眼神,還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毅力,任何人都應該意識到,所謂的文化絕非是一堆虛無飄渺的理論和時髦的概念。真正的文化其實就蘊藏在看似沒有文化、但卻腳踏實地走著自己道路的平凡人群中。只要每年這個時候還有很多人想著回家過年,其他人就沒有理由無視他們所代表的文化價值的存在,就沒有理由顧影自憐地徒自哀嘆說,當代中國缺乏這種精神、缺乏那種價值。
難道不是么?數(shù)千年來,非凡的中華文明就是這么平凡地走過來的。它之所以歷經風霜而屹立不倒,就是因為有一種不變的精神價值,它的名字就叫“回家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