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陜西、甘肅災區(qū)檢查指導抗震救災工作,看望干部群眾。隴南市康縣豆坪鄉(xiāng)豆坪村張俊蘭在臨時搭建的廚房里蒸了一鍋洋芋,正準備吃午飯。總理的到來,讓她喜出望外。她熱情地邀請總理一起吃午飯。溫家寶爽快地答應,坐下來,和大家一起一邊剝洋芋,一邊就著一碗油潑辣子、一碗腌韭菜吃起來。(6月23日《人民日報》)
我并不是想刻意贊美溫家寶總理,也不是想夸大溫總理在災民家吃土豆的象征意義。但是,當一介大國的總理風塵仆仆在災區(qū)奔波,走鄉(xiāng)串戶向災區(qū)群眾表達黨和政府的慰問和抗災信心的時候,總理走到尋常百姓家接受村民邀請和他們共同吃一頓“土豆午餐”的時候,其象征意義便深遠了起來。
我只所以并不以吃“土豆午餐”贊譽我們可愛可敬的溫總理,是因為甘肅的災區(qū)百姓
吃的也是那樣的午餐,他們大多數(shù)人的午餐或許就是以“土豆”為主,最多像溫總理在的時候那樣,額外地再加一碟油潑辣子一碗腌韭菜。溫家寶總理多年以來一以貫之的工作作風和生活習慣,我們大多耳熟能詳。溫總理多年下基層、到工廠、探礦井時和一線工人圍坐在一起吃的熱乎乎的盒飯;他曾身著礦工服,右手拿著包子,左手拿著一杯水,與礦工們在井下巷道的鐵軌上的午餐;以及他到一家大學食堂,真誠地能不能要“半份菜”的詢問……這是有著溫總理特色的工作作風,也是他身為人民總理的良好生活習慣。
溫家寶總理從不做作,歷來反對浪費和大吃大喝,他甚至對公款吃喝和奢糜浪費深惡痛絕。所以,如果溫總理走到村民家里碰巧趕上村民吃飯的時候,他不和村民一起吃肯定不是他的親民作風,他不和村民群眾吃同樣的“土豆飯”更不是他的執(zhí)政為民作風。
我并不是刻意拔高總理的親民情懷和心系群眾冷暖安危的公仆觀。但是,一次和災區(qū)群眾一起其樂融融地吃的土豆午餐,卻足以透露出了他的情操和品格。我還記得,報道上用“喜出望外”來描述村民張俊蘭見到溫總理時的表情。國家的總理能像老鄉(xiāng)之間“串門”一樣,隨意地走到村民家里噓寒問暖,她能不喜出望外嗎?這種喜出望外的表情,除了村民們將溫總理當成了最親的親人沒有別的解釋。另外,村民熱情地邀請,總理爽快地答應,這種“邀請”和“答應”的互動,正是總理和村民之間沒有一絲隔閡,總理和群眾親密無間的最好證明!
所以,溫總理在甘肅災區(qū)的一頓“土豆午餐”意義深遠,平凡之處蘊含著偉大,普通之處見證了愛民情懷。這頓土豆飯是總理和災區(qū)群眾休戚與共、同甘苦、共患難的有力證明,其他各級領導干部們,請捫心自問一下,你有和災區(qū)群眾同甘共苦的決心嗎?總理這頓土豆飯還是對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者的鞭笞,那些個依然固我、不思悔改的“吃喝干部”們,看到這樣一頓“土豆飯”,你們是否為自己“一頓飯一頭?!钡纳菝佣械叫唠?/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