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仔豬采食量及其提高途徑
采食量是保證動物生產(chǎn)性能充分發(fā)揮的關鍵因素,也是提高生產(chǎn)效率的重要前提。生產(chǎn)實踐中,動物采食量的重要性與作用常被過低估計,不同養(yǎng)殖場豬采食量的變異至少達到25%,這將不可避免地對豬的生長和養(yǎng)殖場的效益產(chǎn)生巨大影響。豬的采食量低下問題突出地表現(xiàn)在哺乳母豬、小豬和仔豬上,本文現(xiàn)就仔豬的采食量話題作一闡述。
1 提高仔豬采食量的重要性
仔豬是一生中最難飼養(yǎng)的時期。仔豬腹瀉發(fā)生率高、生長緩慢、易患斷奶應激綜合癥、換料慢,其中,普遍認為腹瀉是最重要也最難解決的問題,并且多數(shù)情況下,腹瀉與采食量是一對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采食量增加,腹瀉發(fā)生頻率隨之加大。實際上,首先關注的應該是采食量,只有采食得更多了,仔豬的消化功能、營養(yǎng)機能和免疫力才能得到有效加強,才可以順利實現(xiàn)仔豬的生產(chǎn)力。因此,可以說采食量是豬生產(chǎn)中的第一因素。
1.1 仔豬的采食與生長潛力
仔豬的采食量決定其生產(chǎn)性能。僅以25日齡斷奶的仔豬為例,自7日齡補料,哺乳期平均采食教槽料200g/d、500g/d和800g/d,斷奶體重可分別達7.5千克、8.1千克和8.8千克,可見增重潛力與采食量呈很強的線形相關性。那么,仔豬的采食量究竟有多大,目前仔豬攝入的飼料量和生長潛勢是否達到了極限值?有試驗記錄了如下驚人成績:10~50日齡哺乳仔豬自由采食含20%干物質(zhì)的牛奶時的生長率最高,仔豬30日齡體重達到15千克,生長率幾乎為平均每天600克,仔豬50日齡時體重達32千克,總平均生長率超過700g/d;而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仔豬由于很難適應斷奶后日糧,30日齡體重未必能高于9~10千克,50日齡體重未必能超過18~20千克。康奈爾大學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在無限制的條件下,3周齡仔豬很容易達到10千克體重,遠比現(xiàn)代商品豬場3周齡達到較為理想的7千克體重還要高。康奈爾大學進行了另一項研究,比較兩組試驗,對照組仔豬出生后以母乳喂養(yǎng)至3周齡,試驗組出生時即人工喂飼液體代乳品至3周齡,此后兩組仔豬都喂以同樣的干飼料,結果顯示試驗組仔豬斷奶體重9.8千克,較對照組6.4千克提高53%,試驗組仔豬75日齡體重46千克,較對照組37千克提高24%(Pig international, 2001)。由此可見,仔豬的采食與生長尚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1.2 采食量不足帶來的影響與后果
哺乳仔豬是否補料以及補料多少對斷奶體重乃至一生的生長性能產(chǎn)生較大影響。哺乳期體重每多增加0.1千克,育肥豬上市體重可提前1天。哺乳期采食不足則不利于仔豬快速適應固體飼料、順利度過斷奶期、減少斷奶應激和增加斷奶后的采食量及生產(chǎn)性能。
斷奶仔豬采食量不足會嚴重影響以后的生長。斷奶仔豬若不及時采食,小腸絨毛高度降低與萎縮,開始降低25%,至第5天時下降到原來的50%,并伴隨隱窩深度增加,絨毛高度和隱窩深度的比值由斷奶前的4:1下降到約1:1,使小腸吸收面積降低;同時,減少了杯狀細胞的產(chǎn)生、遷移和粘膜分泌,使腸粘膜變薄,減弱了對小腸的機械性保護作用,增加炎癥發(fā)生率,延緩了損傷修補;另外,酶活力大為降低,胰淀粉酶酶活性28日齡斷奶時為65051IU/g,35日齡降低到24370IU/g;胰蛋白酶由55.6IU/g下降到42.1IU/g(Jensen等,1997);斷奶后2天內(nèi)的低采食量使胰腺蛋白質(zhì)和胰蛋白酶分泌降低(Huguet等,2006)。由此造成仔豬對環(huán)境變化更敏感、斷奶應激明顯、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和利用降低、內(nèi)分泌狀態(tài)改變、胃內(nèi)分泌受影響、酸堿平衡被打破以及生長和生產(chǎn)性能不同程度下降。
2 仔豬適宜的采食量
2.1哺乳仔豬的采食量
哺乳仔豬的體增重受母豬泌乳性能、窩哺乳仔豬數(shù)、哺乳時間和補料(教槽)等因素的影響。一般地,21日齡6.5千克體重斷奶仔豬在哺乳期體增重的管理目標是:常規(guī)和改良基因型品種的日增重分別為200克和300克;若按平均斷奶前的250克日增重的目標計,不考慮母乳喂養(yǎng)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哺乳仔豬需要采食110克飼料以供維持需要,采食230克飼料以供滿足250g/d的生長需要,即哺乳仔豬斷奶前的適宜采食量應為340g/d(Pig international, 2001)。通常也將不低于350克/天的攝食量基準作為仔豬斷奶標準之一。
2.2 斷奶仔豬的采食量
斷奶仔豬的采食量以斷奶第一周的變化為大。斷奶第一周的采食量很少能達到200g/d,尤其在斷奶后的前2天,常常低于100g/d,有些仔豬甚至拒食達5-7天之久,維持饑餓狀態(tài)。仔豬斷奶第一周的增長速率反映了體況的變化,若體增重為200g/d,體增重的組成值是:體內(nèi)沉積了約50g的蛋白質(zhì)、150g的水分和0g的脂肪,即要保證至少200g/d的增重速率,仔豬的膘情才不至于明顯下滑,才能維持斷奶后的體況,此期料肉比以1:1計,則斷奶仔豬第一周的適宜采食量為200g/d;若因斷奶拒食,體增重為0g/d,則體組成的變化是機體積留了約55克的水分,同時動用了55克脂肪,體內(nèi)蛋白質(zhì)既無增長又無耗用,此時盡管沒有減重,豬呈現(xiàn)出瘦骨嶙峋的體況特征。仔豬21日齡斷奶后的2周內(nèi)的目標平均采食量為250g/d,增重可達250g/d;仔豬斷奶后的3-5周和5-7周的目標平均采食量分別為575g/d和900g/d,增重可分別達到450g/d和600g/d。28日齡斷奶仔豬斷奶后第二周、第三周和第四周的適宜采食量推薦為350-400g/d、600g/d和800g/d。
3 影響仔豬采食量的因素
影響仔豬隨意采食量的因素有很多,如:環(huán)境、管理、飼料、仔豬本身等,這些因素通常交互作用,養(yǎng)殖戶首先必須要清楚影響自身養(yǎng)殖場采食量的主要因素,這是進行日糧設計和創(chuàng)造養(yǎng)殖效益的必要前提條件。
3.1 遺傳因素
采食量在不同基因型品種間差異較大。大量資料報道生長速度快的杜洛克等品種豬的采食量要比其它品種高,皮特蘭豬的采食量低,但同一品種不同品系、同一品系不同個體間采食量的差異往往更大,甚至有時超過品種間形成的差異。資料顯示,現(xiàn)代商品豬日采食量的遺傳變異范圍為2.48-2.68kg/d(Ellis等,2000)。采食量和豬的瘦肉生長速度、瘦肉沉積量和飼料效率的遺傳選擇密切相關。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的品種,采食量相對較低,因為沉積脂肪所需的能量要比沉積瘦肉高3-4倍,在乳仔豬沉積脂肪和蛋白質(zhì)分別所需大約每千克代謝體重52兆焦和44兆焦。
3.2 環(huán)境條件
溫度與采食量有強的相關性。超過或低于等熱范圍1℃,采食量就會有較大變化,熱應激對生長肥育豬的影響要大于仔豬,報道每超過等熱溫度1℃,仔豬采食量下降40克;相反,冷應激對仔豬采食量的影響較肥育豬大,冷應激條件下,仔豬基礎代謝率增加,導致采食量的提高和生產(chǎn)性能、重料比的下降。另外,濕度和通風條件影響飼料的攝入。高濕和通風不良可導致圈舍有害氣體濃度增加和微生物超標,對采食和生長產(chǎn)生不利影響。
3.3 圈養(yǎng)與健康狀況
斷奶仔豬體重和性別與群體圈養(yǎng)狀態(tài)下的采食量有關。192頭27日齡斷奶的仔豬,按照性別、來源和體重(6.7千克、7.9千克、9.3千克)分組,同窩和異窩來源仔豬斷奶后最初采食飼料的早晚、起始采食量(接觸飼料后24小時內(nèi)的采食量)和正常采食量(起始采食之后的攝食量)無明顯差異,但斷奶后0-34天,重料比以同窩來源組高;斷奶后0-13天,小母豬的起始采食量、平均采食量和日增重較小公豬高;輕體重豬(6.7千克)斷奶后較早地采食飼料,起始采食量比另外兩組高,但平均采食量無差異(Bruininx等,2001)。飼養(yǎng)密度對采食量和生長的影響是顯著的。由飼養(yǎng)密度過大造成的應激可能是長期的,這是由于行為學上的變化導致了仔豬生化機制的改變,所以依靠后天飼養(yǎng)空間的增加和營養(yǎng)濃度的提高,難以恢復到正常的采食量和生長水平。仔豬的重新分群造成的應激是短期的,可在以后進行補償性調(diào)節(jié),因此對采食量的影響也是短期效應。機體的健康狀況無疑對生產(chǎn)性能有很大影響。在免疫應激時,機體動員體儲肌肉蛋白,加速合成與免疫應答有關的蛋白,造成體組織增重緩慢,采食量不同程度下降,生長和采食的降低幅度可達5-24%。
3.4 日糧因素
日糧組成和日糧營養(yǎng)素的組成是影響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日糧能量濃度的影響最明顯。仔豬能依據(jù)日糧營養(yǎng)濃度進行采食量的補償性調(diào)節(jié),這甚至在此后的一生中體現(xiàn)出,盡管甜菜堿纖維等粗纖維有利于提高攝食,但低營養(yǎng)濃度日糧的采食量易受到胃腸道的容量和排空情況的限制。另外,日糧中缺乏一種或幾種營養(yǎng)素,如過度缺乏某種氨基酸,也會使采食有所提高。
4 提高采食量的綜合途徑
4.1 選用優(yōu)質(zhì)和易于消化的原料
提高仔豬適口性和采食量的最根本的途徑是構成日糧的原料本身。當飼料消化率為0.75、0.80、0.85和0.90時,10千克體重自由采食的仔豬,采食量分別為0.52千克、0.65千克、0.87千克和1.30千克,采食量隨消化率提高呈線形增加。
4.2 確定日糧合適營養(yǎng)水平
提高日糧賴氨酸水平可增加采食量和提高增重。55頭21日齡斷奶的雄性仔豬分別飼喂0.6%、0.8%、1.0%、1.2%和1.4%5種賴氨酸水平的日糧21天,顯示早期斷奶仔豬體增重與賴氨酸采食量為強正相關,根椐體增重指標,21-42日齡階段,仔豬的賴氨酸采食量不應低于3.16g/d,日糧賴氨酸含量不應低于1.4%;3種低賴氨酸水平下,仔豬斷奶后21天的采食量較低,平均為177g/d,后2種高賴氨酸水平下,采食量提高到平均222g/d;并且賴氨酸嚴重缺乏(采食量小于1.45g/d)時,胰島素的分泌量下降,對高血糖應激的反應能力降低(黃葦?shù)龋?005)。Coma等(1996)在生長肥育豬也報道類似結果,100%和80%自由采食量兩種情況下,生長豬日糧賴氨酸水平自0.75%按0.15%梯度遞增到1.35%、肥育豬日糧賴氨酸水平自0.45%按0.15%梯度遞增到1.05%時,日增重隨賴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提高(P<0.05),血漿尿素氮水平隨之降低(P<0.1)。在一項設置2個日糧低賴氨酸水平(0.55%和0.65%)和3個蛋白質(zhì)水平(13%、15.6%和15.2%)的生長肥育豬因子試驗中(42千克-101千克體重),豬采食量未隨蛋白質(zhì)增加而有變化,而在相同蛋白質(zhì)水平條件下,豬的增重隨日糧賴氨酸水平提高而提高(Henry等,1992)。
4.3 哺乳期補料
哺乳期補料刺激早期斷奶仔豬的采食量和斷奶后的生產(chǎn)性能。試驗分3組:哺乳期不補料組、未采食補料、采食補料組(以18、22、27日齡3次測定的糞樣均呈氧化鉻的固有顏色綠色為準),28天斷奶,斷奶后8天內(nèi),哺乳期采食補料組仔豬雖然開始攝食量(Initial FI)沒有明顯提高(P>0.1),但接觸飼料次數(shù)更頻繁,采食量和日增重較另兩組顯著提高(P<0.05)(Bruininx等,2002)。
4.4 飼喂液體飼料與發(fā)酵飼料
液體飼料增加仔豬對能量和營養(yǎng)成分的攝入,采食量的大幅度增加使仔豬的生產(chǎn)潛力達到充分發(fā)揮。18日齡斷奶仔豬飼喂液體飼料1周后,干物質(zhì)采食量平均為345g/d,較固體飼料干物質(zhì)采食量145g/d提高了200g/d,機體1周沉積蛋白質(zhì)分別為1.16千克和0.85千克,1周內(nèi)多沉積0.31千克體蛋白;與喂母乳相比,液體飼喂在斷奶后1周內(nèi)仔豬增重提高了20%,其中機體蛋白質(zhì)和脂肪的沉積各提高了10%和17%(Zijlstra等,1996)。生長肥育豬飼喂液體飼料也有類似結果。30.7千克體重生長豬分別飼喂固體飼料、液體未發(fā)酵飼料和液體發(fā)酵飼料,液體發(fā)酵飼料組胃腸道腸細菌含量最低,胃pH自4.4和4.6降到4.0,胃內(nèi)乳酸濃度為113 mmol/kg,而固體飼料和液體飼料組各為50 mmol/kg和60 mmol/kg;液體發(fā)酵飼料組獲得了最佳重料比,而液體未發(fā)酵組獲得了最佳采食量和增重(Canibe等,2003)。因此,飼喂液體飼料不僅可提高仔豬還可提高生長肥育豬的采食量。
4.5 斷奶后延長光照時間
光照制度可以作為提高斷奶仔豬采食量的措施之一。將4周齡斷奶仔豬按2種光照制度處理分組,即23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組和8小時光照:16小時黑暗組,斷奶2周后長光照組采食量與日增重分別為418g/d和381g/d,而短光照組分別為302g/d和240g/d,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并且長光照提高了能量代謝率,維持能量需要降低(Bruininx等,2002)。
4.6 正確使用風味調(diào)節(jié)劑與蔗糖
風味調(diào)節(jié)劑包括香味劑、甜味劑、鮮味劑和咸味劑等,它們通過掩蓋飼料不良氣味、提高適口性而影響采食量。豬的嗅覺相當靈敏,香味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廣泛應用,但若保持飼料品質(zhì)的相對穩(wěn)定,因飼料氣味變化不大,則無需額外添加香味劑;另外在飼料轉換期,即使不加香味劑,豬換料慢,這種短期的換料應激造成的采食量下降也會很快得到補償。豬喜歡甜食是公認的。豬的味蕾數(shù)約15000個,主要分布于舌粘膜的菌狀乳頭中,是味覺感受器,感受溶于舌粘膜中的可溶性化學物質(zhì)的刺激,經(jīng)傳入神經(jīng)傳導至中樞,產(chǎn)生靈敏的味覺,故甜味劑有著較大的應用市場,由于甜味劑多以糖精鈉為主要成分,有著固有的苦澀味,因此最佳的甜味誘食物質(zhì)是蔗糖。蔗糖口味純正、甜度飽滿、可迅速提供能量,因而可提高采食量和生長,但過多使用蔗糖,易使腸道滲透壓升高,引起仔豬消化障礙和腹瀉,因此,合理組合使用各種單糖和雙糖,與腸道各種二糖酶活性更吻合,有利于提高仔豬的采食量。
4.7 其它因素
其它與提高仔豬采食量有關的因素包括:供給抗營養(yǎng)因子少與營養(yǎng)規(guī)格適當?shù)膬?yōu)質(zhì)日糧,飼料適口性好,斷奶后盡早采食,仔豬分階段飼養(yǎng),使用顆粒料,合理放置圈舍里的飼槽和飲水器,保持飼槽衛(wèi)生,對飼料和水進行酸化,供給足夠的飲水,盡可能提高健康狀況,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狀況,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
綜上所述,由于現(xiàn)在養(yǎng)豬戶很少能夠意識到采食量的重要性,影響采食量的因素也頗為復雜,因而很難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宜的采食量標準,采食量問題實際上已成為養(yǎng)豬生產(chǎn)上的一個主要限制因素,合理提高仔豬的采食量必須要兼顧消化生理和生產(chǎn)效益的雙重原則。 |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