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自1992年暴發(fā)以來,已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每年給對蝦養(yǎng)殖業(y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至今仍未得到完全控制。本文根據 1995~2005年的有關文獻資科,綜述了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宿主方面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宿主
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于1992年首次發(fā)現于臺灣,1993年5~8月在我國大陸沿海從南到北的養(yǎng)殖場暴發(fā),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對蝦養(yǎng)殖場也相繼暴發(fā)了此病。目前,在亞洲已報道的該病毒的流行國家和地區(qū)包括朝鮮、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省等。1995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對蝦養(yǎng)殖場出現白斑綜合征病毒,并在西半球的其它地區(qū)相繼暴發(fā)。至此,WSSV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每年給對蝦養(yǎng)殖業(yè)造成幾百億元的經濟損失,成為威脅對蝦養(yǎng)殖業(yè)的主要疾病。1995年,國際獸疫局(OIE)、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以及亞太地區(qū)水產養(yǎng)殖發(fā)展網絡中心 (NACA)將其列為需要報告的水生動物病毒性疫病之一。
WSSV宿主非常廣泛,已發(fā)現和確定的有近40種。大多數養(yǎng)殖蝦蟹及對蝦養(yǎng)殖池中的野生甲殼類、橈足類等環(huán)境生物都是其敏感宿主,關于鹵蟲、輪蟲等生物在傳播WSSV 中的作用近幾年也有報道。本文根據1995~2005年的有關文獻資料,綜述了WSSV 宿主方面的研究進展。
1 WSSV甲殼類宿主研究進展
1.1 絕大多數蝦、蟹類是WSSV的宿主
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養(yǎng)殖對蝦種類、大部分野生蝦蟹類等都是WSSV的宿主。根據蝦蟹感染WSSV后的表現,這些宿主可分為兩類:敏感載體(acute carriers)和可能載體(potential carriers)。主要養(yǎng)殖對蝦斑節(jié)對蝦(Penaeus monodon)、日本囊對蝦(Marsupenaeus aponicus)、中國明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長毛明對蝦(F.penicillatus)、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刀額新對蝦(Metapenaeus ensis)及野生短鉤對蝦P.semisuleatus、脊尾白蝦(Exoplaemon carinicauda)體內均能檢出WSSV陽性,它們是WSSV的敏感載體。養(yǎng)殖對蝦等敏感載體除自身對WSSV敏感外,其喜好殘食的生活習性進一步加速了WSSV的橫向傳播。野生蝦E.orientalis、Trachyenaeus cuvirostris、M.ensis、沼蝦Macrobrachium sp、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蟹子Calappa lophos、Portunus sanguinolentus、Charybdis granulata、C.feriata、Hemigrapsus sanguineus和野生龍蝦Panulirus ornatus、P.longipes、P.penicillatus等雖不呈WSSV 陽性,但它們可被WSSV感染,且許多被感染個體不引起疾病癥狀,它們是WSSV的可能載體。野生蝦、蟹等WSSV 的無癥狀攜帶者盡管在水產上不重要,但它們廣泛分布于對蝦養(yǎng)殖場,它們的可感染性在WSSV 的水平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
當然,在蝦蟹類中也有少數種類或特殊情況下抗WSSV的報道。如Sahul Hmeed等比較了3種淡水沼蝦Macrobrachium idella,M.lamerrae,M.rosenbergii對WSSV的抗性,發(fā)現浸浴、投喂、注射均不能使M.rosenbergii感染 WSSV,其抗WSSV的機制需進一步研究,這有助于培育抗WSSV 的對蝦品種。Tang等研究發(fā)現預先感染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的細角濱對蝦(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對WSSV具有抗性,這種現象稱為病毒干擾。這種干擾機制仍不清楚,可能是IHHNV在對蝦體內產生抗WSSV的干擾素類分子;另一種可能是IHHNV感染后通過減少WSSV 的病毒受體而阻止WSSV 進入或通過耗盡蝦體內WSSV 復制所需的元件而阻止WSSV復制。
1.2 橈足類傳播WSSV不容忽視
有關WSSV宿主的研究絕大多數局限于養(yǎng)殖對蝦及野生蝦、蟹等“大型”動物,橈足類等“小型”浮游動物攜帶WSSV 的情況及在傳播WSSV 中的作用研究較少。黃倢等用單克隆抗體酶聯免疫技術(ELISA)檢測了浮游生物的帶病毒情況,結果橈足類浮游生物的帶毒率高于對蝦,且其陽性的出現早于對蝦,因此推測橈足類可能是對蝦暴發(fā)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攜帶者。何建國等通過人工感染和PCR方法證明橈足類是WSSV 的宿主,而且進一步證明橈足類是WSSV傳播的媒介生物之一。馮書營等研究表明橈足類細胞膜能與WSSV特異結合,說明橈足類細胞膜上有WSSV 的特異受體,這為橈足類是WSSV 的宿主提供了有力證據。雷質文等采用WSSV DNA探針斑點雜交與原位雜交技術從發(fā)病蝦池的橈足類中未測出WSSV 陽性,這與其檢測方法不夠靈敏有關,如采用PCR一核酸探針斑點雜交,可能會是另一種結果。橈足類是對蝦食物鏈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其在水體中繁殖快、數量大,因此,橈足類在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的暴發(fā)流行中可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橈足類在傳播WSSV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有關其生活史與WSSV傳播的關系、橈足類經WSSV攻毒后的形態(tài)學變化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3 鹵蟲能否傳播WSSV尚有爭議
國外尚無鹵蟲成體檢測WSSV 陽性的報道。Sahul Hameed el al的研究認為鹵蟲Artemia franciscana對WSSV具有抗性,WSSV浸泡和投喂均不能使其感染,且經WSSV浸泡和投喂處理的鹵蟲也不能將病毒傳給對蝦,因此他們認為鹵蟲不是WSSV 的宿主或攜帶者。Chang等用套式PCR從鹵蟲卵中測得WSSV 陽性,但在孵出的鹵蟲幼體及投喂鹵蟲幼體的斑節(jié)對蝦中卻不能檢測到WSSV,他們認為可能鹵蟲卵的外部被WSSV 污染,在孵化或幼體沖洗過程中WSSV被去除,但也不排除鹵蟲卵內部攜帶WSSV 的可能性,這需要進一步的實驗證明。
國內的資料有鹵蟲檢測WSSV陽性的報道。如黃倢等、雷質文等、宋曉玲等在對WSSV傳播途徑及宿主調查中,曾檢測出鹵蟲呈WSSV陽性。鄧燈等采用套式 PCR從鹵蟲體內擴增出WSSV特異性片段,但其攜帶量較少。為了進一步證明鹵蟲攜帶的WSSV是否有活性且能否傳播給對蝦,鄧燈等對鹵蟲進行WSSV投喂(浸泡)感染,然后用攻毒后的鹵蟲投喂中國明對蝦,結果表明,鹵蟲可以攜帶有活性的WSSV病毒粒子,并可通過攝食導致對蝦間接地攜帶病毒。鹵蟲病理切片觀察結果顯示,攻毒后鹵蟲細胞核沒有顯著深染及核腫大現象,但無論是橫切還是縱切均顯示有上皮脫落、部分組織結構松散、細胞結構不完整現象,對于病毒存在的具體位置應用原位雜交或原位PCR的方法進一步研究。
2 WSSV 甲殼類以外宿主研究進展
2.1 輪蟲能否傳播WSSV應予以關注
Yan等對對蝦養(yǎng)殖場池塘底泥中的輪蟲休眠卵及孵出輪蟲攜帶WSSV的情況進行了檢測。PCR檢測結果表明,輪蟲休眠卵呈WSSV陽性;PCR-斑點雜交方法在輪蟲休眠卵及孵出的輪蟲中均能測出WSSV;表面消毒后的檢測結果表明,WSSV極有可能存在于休眠卵的內部。從輪蟲休眠卵孵出的輪蟲呈WSSV 陽性,說明WSSV在輪蟲休眠卵孵化為輪蟲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垂直傳播,這一現象對對蝦池塘養(yǎng)殖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實踐中我們經常遇到某些池塘連年養(yǎng)殖成功或發(fā)病的現象,這警示我們,WSSV在池塘中的隔冬傳播途徑問題不可忽視。輪蟲休眠卵中帶WSSV為我們揭示該問題的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切人點。
閆冬春等對壺狀臂尾輪蟲經WSSV(浸浴攻毒后進行了電鏡觀察,發(fā)現輪蟲細胞核及核仁出現膨大,為輪蟲感染WSSV的可能性進一步提供了證據。但實驗中未在膨大的細胞核內發(fā)現WSSV病毒粒子,可能是病毒在細胞內尚未進入裝配期,有待從攻毒方法及時間上進一步研究。
輪蟲休眠卵隔冬傳播WSSV這一途徑一旦被證實,必將對現行的養(yǎng)殖生產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人們采用的養(yǎng)殖用水消毒方式是,在對蝦放苗前用藥物對納進的海水進行消毒,待2O~30d藥效消失后再放對蝦苗。輪蟲休眠卵具有堅厚的外殼,可抵御外界不良環(huán)境,其萌發(fā)又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生產上現行的海水消毒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切斷隨后新萌發(fā)的輪蟲仍帶病毒、并通過食物關系將病毒直接或間接傳給放養(yǎng)的幼蝦的途徑,即疏忽了輪蟲休眠卵隔冬在同一池塘傳播WSSV的途徑。
2.2 沒有證據表明魚類、貝類等是WSSV的敏感宿主
到目前為止,多數研究證明魚類、軟體類(如對蝦生物飼料貝類)、腔腸動物、海綿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等不是WSSV的敏感宿主,如黃倢等測得發(fā)病蝦池中的縊蟶、泥蚶、海區(qū)藍蛤等均為WSSV 陰性。雖然魚類、貝類等不是WSSV 的敏感宿主,但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成為WSSV的中間宿主,因此在WSSV 的防治方面仍不能掉以輕心。如黃倢等測得蝦虎魚呈WSSV陽性,蝦虎魚能攝食病死蝦或投喂的“鮮活”餌料,其帶毒現象可能是它胃中的病蝦或其它帶毒宿主所致。
Lightner等、Wang等報道海鳥糞便可能導致WSSV在不同地區(qū)間相互傳播。另外,Lo等在一種螳螂蠅科昆蟲的囊蚴中也檢出了WSSV,但在養(yǎng)殖生產上尚無昆蟲傳播WSSV的報道。
WSSV暴發(fā)十幾年來,在病理、診斷技術方面已取得了較大進展,隨著WSSV DNA全序列的測定,功能基因及功能蛋白的研究正成為熱點。但WSSV 的宿主、傳播機理尚有一些問題未搞清楚,導致生產上無法有效切斷WSSV的傳播,這也是WSSV防治發(fā)展較慢的主要原因。因此,WSSV宿主及傳播途徑中尚未搞清楚的一些問題仍要作為今后幾年中工作的重點。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