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性和效價
維生素K的名字在丹麥語中是“凝結(jié)”的意思?,F(xiàn)已知有多種具有維生素K活性的萘醌化合物。天然存在的維生素K活性物質(zhì)有葉綠醌(維生素K1)和甲基萘醌(維生素K2)。前者為黃色油狀物,由植物合成;后者是淡黃色結(jié)晶,可由微生物和動物合成。維生素K耐熱,但對堿、強酸、光和輻射不穩(wěn)定。
各種維生素K的生物學活性是不同的,但K1和K2相當。合成的甲萘醌系列產(chǎn)品生物活性相差較大,這主要取決于產(chǎn)品的穩(wěn)定性和飼糧組成質(zhì)量。飼糧中存在的維生素K拮抗物明顯影響維生素K的活性。例如霉變的三葉草,因存在香豆素的衍生物,會降低維生素K的活性。
(二)吸收與代謝
維生素K的吸收與其它脂溶性維生素類似。維生素K1通過一個耗能過程在小腸起始部位主動吸收,而K2則為被動吸收。維生素K的吸收率一般在10-70%之間。維生素K3似乎可全部吸收,但在肝臟很快轉(zhuǎn)化為K2,未轉(zhuǎn)化的很快經(jīng)腎從尿中排出。而K1的吸收較差,僅為50%左右,但在體內(nèi)存留時間較長,主要從糞中排出。維生素K2是動物組織中的主要維生素K形式。
(三)功能與缺乏癥
目前所知,維生素K不象前三種脂溶性維生素那樣具有較廣泛的功能。它主要是參與凝血活動,是凝血酶原(因子Ⅱ)、斯圖爾特因子(因子X)、轉(zhuǎn)變加速因子前體(因子Ⅶ)和血漿促凝血酶原激酶(因子IX)的激活所必需的。維生素K缺乏,凝血時間延長。
依賴維生素K的羧化酶系統(tǒng)除對凝血有重要作用外,也與鈣結(jié)合蛋白質(zhì)的形成有關(guān),鈣結(jié)合蛋白質(zhì)可能在骨鈣化中起作用。
維生素K的缺乏癥主要是在家禽中發(fā)現(xiàn),因其它動物的飼料含維生素K較多,而且腸道微生物也能合成相當?shù)木S生素K。產(chǎn)蛋雞缺乏維生素K時,所產(chǎn)的蛋和孵出的小雞含維生素K也少,而且凝血時間延長。
維生素K的營養(yǎng)狀況可通過測定血凝時間來描述。
(四)來源和需要
綠色飼料是維生素K的豐富來源,其它植物飼料含量也較多。肝、蛋和魚粉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K2。
反芻動物瘤胃微生物能合成足夠需要的維生素K。腸道微生物也能合成,但在下段大腸吸收幾乎等于零。單胃動物能通過食糞獲取一些維生素K,從而使腸道微生物的合成具有一定意義。禽腸道短,微生物合成有限,一般需要飼糧提供。
動物的種類和年齡可影響維生素K的需要,主要是腸道微生物合成維生素K的能力不同。飼料中維生素K的拮抗物,抗菌素及磺胺類藥的使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能抑制或減少維生素K的合成),動物感染疾病和寄生蟲、進食減少、腸壁吸收障礙、肝臟膽汁形成和分泌減少等都可影響動物對維生素K的需要。除家禽外,一般不需補充維生素K。
畜禽對維生素K的需要一般為每千克飼料0.5-1mg。魚類對維生素K的需要還未確定。
(五)維生素K的拮抗物和毒性
雙香豆素(草木犀醇─dicumarol)是自然界維生素K的主要拮抗物。動物采食草木犀可引起出血性疾患??股?、某些殺鼠藥和磺胺等對維生素K
有明顯的拮抗作用,特別是一些含硫?;幕衔?,如磺胺喹沙啉可能使動物產(chǎn)生維生素K缺乏。
維生素K1和K2相對于維生素A和D而言,幾乎無毒。但大劑量維生素K1可引起溶血、正鐵血紅蛋白尿和卟啉尿癥。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