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99|回復(fù):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獸醫(yī)學(xué)授課教案5

[復(fù)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08-12-2 13:24: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峻下逐水藥
本類藥物大多具毒性,故在臨床應(yīng)用時應(yīng)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體虛患者應(yīng)慎用,孕者禁用,臨床上所見此等癥狀者,一般病程都較長,故多證實而體虛,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攻補兼施等法,慎重施治,并注意邪正的盛衰及時固護(hù)正氣。

()中藥部分

(1)大戟

[
性味歸經(jīng) ] 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jīng)。


[

] 瀉下逐水、消腫散結(jié)。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逐積滯,可與滑石、甘遂、牽牛、巴豆、大黃、樸硝同用,如《大戟散》;瀉水飲可與芫花,
甘遂,大棗同用,如《十棗湯》


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晚期血吸蟲病腹水或其它肝硬化腹水。


[

] 人用3 -10克;馬、牛10 ~ 30 克;豬、羊 3 ~6 克。


[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2)牽牛子

[

] 二丑、白丑、黑丑


楊萬里:素羅笠頂碧簪,曉卸藍(lán)衫著茜衫,望問竹籬心獨喜,翩然飛上翠瓊璨.



[
性味歸經(jīng) ] 苦,寒;入肺、腎、大腸經(jīng)。


[

] 瀉下通便、驅(qū)蟲除積。


[
主治范圍 ] 本品與瀉下藥同用能治療胃腸濕熱性便秘,具有瀉下和清熱作用,還常與其它驅(qū)蟲藥共用,治療胃腸道各種寄生蟲。


[

] 人用3 -10克;馬、牛10 ~ 25 克;豬、羊 3 ~9 克。


[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



(3)
芫花


[
性味歸經(jīng) ] 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jīng)。


[

] 瀉肺逐水、消腫殺蟲。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逐積滯,功用同大戟;也可治療咳逆實喘;還可外用治療皮膚瘡瘍。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25 克;豬、羊 3 ~6 克。


[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4)甘遂

本品入藥前宜先用酒醋制成或用面粉裹煨以減其瀉力及毒性,本品所含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故多用作散劑或丸劑使用,生品毒性大,煨后毒性減弱.


[
性味歸經(jīng) ] 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jīng)。


[

]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


[
主治范圍 ] 本品瀉水飲、通二便,逐水作用比大戟更為猛烈,故有瀉水圣藥之稱,專治胸腹積水常與芫花、大戟同用;配大戟、牽牛、大黃、樸硝等治療胃腸結(jié)滯。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25 克;豬、羊 3 ~6 克。


[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5) 續(xù)隨子(千金子)

[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有毒,入肺,腎,大腸經(jīng)


[

] 瀉水逐飲、破血散淤


[
主治范圍 ]本品瀉水飲,治療水腫,常與大戟,牽牛,大黃,木通同用,此外,本品可破血散淤,常與行氣活血藥同用。


臨床上治療毒蛇咬傷,取千金子20-30粒搗爛,用米泔水調(diào)服,治療160例,多在1-3劑可愈,神昏者加龍膽草30克煎服。



(
)草藥部分

(1)烏桕

[

] 虹葉、虹樹、虹仔


[
性味歸經(jīng) ] 苦,微溫,有毒;入腎、大腸經(jīng)。


[

] 瀉水逐飲、消腫通便。


[
主治范圍 ] 本品瀉水飲、通二便,用治腹水常與豬苓、澤瀉、木通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用鮮根皮120 ~ 400 克;豬、羊 30 ~90 克。


[

] 孕者及脾胃虛者禁用。



(2)
地膽草


[

] 牛托鼻、地枇杷


[
性味歸經(jīng) ] 苦,辛;溫;入腎、肝、脾經(jīng)。


[

] 逐水利尿、行氣驅(qū)風(fēng)。


[
主治范圍 ] 本品主治水腫和腎炎,用治肝炎腹水常與卷柏同用;用治腎炎水腫常與筋骨草、黃膽草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用鮮根皮120 ~ 400 克;豬、羊 30 ~90 克。


[

] 孕者及脾胃虛者禁用。


(3) 商陸
陶弘景:商陸,近道處處有,方家不甚干用,治療水腫,切生根,雜生鯉魚煮作湯。

本品有毒,如服用不當(dāng),會引起中毒,一般在服后20分鐘至3小時發(fā)病,有輕度到中度的體溫升高,心力較速,呼吸加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繼則眩暈,頭痛,胡話,燥動,嚴(yán)重者抽搐,昏迷,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進(jìn),大小便失禁.從神志昏迷到清醒,短者11小時,長者可達(dá)31小時,大劑量則使中樞神經(jīng)麻痹,呼吸運動障礙,血壓下降,心肌麻痹死亡.孕者服多有生命危險.


服用商陸輕度中毒可有胃腸道癥狀,經(jīng)3-5天可自行消失,常見的中毒可用支持及對癥療法,民間解救用甘草,生綠豆30-60克,搗爛,井水泡服或煎服.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jīng)
[功效 ]瀉肺逐水,消腫殺蟲
[主治范圍 ]本品用于逐積滯,功用同大戟,也可治療咳逆實喘,還可外用治療皮膚痔瘡.臨床上消腫毒,可用本品為末,水調(diào)或醋調(diào)外敷,治療癰腫疔毒,本品還有
消腫撥毒作用,常用鮮品搗爛或拌鹽搗爛外敷.


[

]馬,牛15-25;豬,羊3-6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第四章

導(dǎo)


凡能消化草谷,導(dǎo)行積滯的藥物,稱消導(dǎo)藥。
消導(dǎo)藥有消食導(dǎo)滯,寬中除脹的功能,有些藥物尚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適用于草料傷脾,積滯不化引起的食欲不振、肚腹脹懣、反芻減少或停止、反胃吐草、噯氣、便秘或泄瀉等病癥。根據(jù)不同癥狀,消導(dǎo)藥可配合其它藥物共同使用,如食積便秘氣滯可配合理氣藥及瀉下藥;脾虛者配健脾藥;中焦有寒者配溫經(jīng)祛寒藥同用。
本品是克消之劑,所以不宜長期大量服用。對于純虛無實之證,應(yīng)當(dāng)禁用.若大積,大聚非攻不可,投以消導(dǎo)劑,則病重藥輕,反能貽誤病機,故必須權(quán)衡邪正虛實,緩急輕重,辨證施治。

()中藥部分

(1)神曲
[
] 六曲、建曲、陳曲、焦曲、老范志

[制作]用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各12斤切碎,赤小豆碾末,杏仁去皮各6斤,混合拌勻,入麥麩100斤,白面60斤,加水適量,揉成團(tuán)塊,壓平后用稻草或麻袋(或麻葉)覆蓋,使之發(fā)酵至外表長出黃色菌絲時取出,切成約3厘米的小塊,曬干即成,傳統(tǒng)的觀念認(rèn)為一般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或六月六三伏天制作,以陳久無蟲蛀者為佳。
[ 本經(jīng)逢原 ]神曲,其功專于消化谷類酒積,陳久者良,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者久服則消人元氣。

[
性味歸經(jīng) ] 甘、辛,溫;入脾、胃經(jīng)。


[

] 消食化積、健脾和胃

[ 主治范圍 ] 本品適用于料傷積滯之證,尤以消谷料見長,常配山楂、麥芽、萊菔子、大黃、芒硝治脾胃虛弱引起的料傷或食欲不振。
[ ] 本品為健胃助消化,消除胃腸積滯之要藥,炒焦用消食的效力更強,此外還能減少乳汁分泌.助消化用量宜輕,清除胃腸積滯用量宜大.本品還有解金石之毒功能,凡制劑中有金石為品,難以吸收者,可佐用一些神曲,糊丸以助消化,既能助運化吸收,又能保護(hù)消化功能,例如磁朱丸,就是將磁石,朱砂為細(xì)末,用神曲為丸,若胃腸弱者制丸劑服用時,亦可用本品煮糊為丸。
[
] 人用3 -10克;馬、牛20 ~ 60 克;豬、羊10 ~ 15 克。


(2) 麥芽
取壯實大麥,剝?nèi)ス葰?,洗干凈,加水浸泡后,置溫暖處悶潤,可蓋稻草,每天淋水13次,至麥芽長達(dá)35mm時取出,曬干或用微火烘干。炒麥芽可取麥芽置鍋內(nèi)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焦麥芽炒至焦黃色后,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
性味歸經(jīng) ] 甘、辛,溫;入脾、胃經(jīng)。


[

] 消食健脾,回乳。


[
藥理 ] 麥芽所含淀粉酶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但焦麥芽則影響淀粉酶含量,對淀粉分解能力顯著降低,微炒對酶無影響,越嫩越短的芽含酶量越高.


[
主治范圍 ] 本品為常用的消食藥,消食作用和緩但長于健脾,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常與健脾藥白術(shù)、黨參等配伍;食滯肚脹常與神曲、山楂、陳皮等同用。此外,本品還能回乳,常用于乳汁郁積引起的乳房脹滿。


[

] 人用3 -10克;馬、牛20 ~ 60 克;豬、羊10 ~ 15 克。

[
] 哺乳期母畜忌用。


(3) 谷芽
麥芽為大麥經(jīng)發(fā)芽后干燥而成,而谷芽是稻谷發(fā)芽之物,二者功用相似,但谷芽善消谷積,消食之力較麥芽緩和,偏于健脾養(yǎng)胃,常與麥芽同用。
麥芽同谷芽同屬消化系統(tǒng)體質(zhì)藥,效用健胃助消化,但所含淀粉酶質(zhì)量不同,作用也有所差別,以麥芽最高,
谷芽次之。


(4) 山楂

[
性味歸經(jīng) ] 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jīng)。


[
藥理]口服山楂能增強胃中酶類的分泌,促進(jìn)消化,所含的解脂酶能促進(jìn)脂肪類食物的消化,還能降低膽固醇,收縮子宮,故有助于產(chǎn)后淤血排出,還有活血祛淤的作用.


[

] 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助脾健胃,促積食消化。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常與麥芽、神曲、檳榔等同用等此外,本品還能行血散瘀,用于產(chǎn)后腹痛、惡露不盡,常和當(dāng)歸、赤芍、川芎、桃仁等同用。
[ ]山楂生用善于開胃消食,活血化淤,炒焦用于消食導(dǎo)滯.山楂炭適用于消食止瀉,能防腐,但消化能力弱于山楂,
楂核炭比山楂消化力弱,能安神,山楂核消食磨積,兼治疝氣(指腹股溝及小腹部疝氣或睪丸脹痛)

人醫(yī)上用于剛斷乳,乳房脹痛方:山楂9克,麥芽12克,青皮9克,水煎當(dāng)茶喝,1-2日后可消乳.

神曲,山楂,麥芽合稱三仙,若炒焦則稱焦三焦,能互相促進(jìn)共起消食導(dǎo)滯之功,合檳榔稱四仙,加強行氣消食之力,這幾味藥常配合使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20 ~ 45 克;豬、羊10 ~ 15 克。

[
] 脾胃虛弱無積滯者忌用。


(5) 雞內(nèi)金
[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 雞內(nèi)金,雞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銅,鐵都能消化,其善化淤積可想而知。
[ ] 雞內(nèi)金本身不含任何消化酶,但在體內(nèi)使胃的運動功能增強,口服后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功能均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胃的運動期延長及蠕動波增強,由于胃運動增強,故排空率也大大加快,故有消食化滯之功。

[
性味歸經(jīng) ] 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jīng)。


[

] 消食健脾,化石通淋。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消積健脾,常與枳實、神曲、山楂
麥芽、白術(shù)、茯苓同用,用于化石通淋,常常與海金砂、金錢草同用
。

[
] 人用3 -10克;馬、牛10 ~ 30 克;豬、羊3 ~ 10 克。


(6) 萊菔子
萊菔子為蘿卜的種子,地骷髏為枯蘿卜或蘿卜的干枯老根,采收種子時連根拔起,割去地上的部分,洗凈曬干,功能為利水消腫,用治水腫、小便不利之證。

[
性味歸經(jīng) ] 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jīng)。


[

] 消食除脹,祛痰降氣。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消積化食,常與神曲、山楂等同用,如《保和丸》;用于祛痰降氣,常與蘇子、白芥子同用。
[臨床報道] (1)木薯中毒:可用大量蘿卜汁灌服。(2)鮮蘿卜葉及茅根葉治矽肺有一定效果。(3)鮮蘿卜葉搗汁,加好陳墨少許,飲之治小便出血。(4)治噎膈打呃:白蘿卜桿15克(微炒),神曲9克,白蔻仁9克,共為細(xì)末,淡姜湯下,治紅白痢疾,加枳殼、山楂各等分煎服。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45 克;豬、羊6 ~ 12 克。


[

] 氣虛者忌用。


()草藥部分

(1)黃花酢漿草

[

] 咸酸甜草、三葉酸、不拉露。


[
性味歸經(jīng) ] 甘,平;入脾、胃、膀胱經(jīng)。


[

] 健胃消食、活血理氣、生津止渴。


[
主治范圍 ]用于治療牛胃積食,常與蘆薈同用;治牛不反芻,可與海金砂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鮮品120 ~ 400 克;豬、羊30 ~ 120 克。

[
] 母畜忌用、免子慎用。


(2)焊菜

[
性味歸經(jīng) ] 辛、甘,溫;入脾、胃、肺經(jīng)。


[

] 健胃消食、理氣化痰。


[
主治范圍 ] 用于治療胃寒冷痛、積食不消,可與山蒼子、良姜或山姜等同用;治脾氣虛咳,可與半夏、蘇子、陳皮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干品30 ~ 100克,鮮品60 ~ 250克;豬、羊適量。





第五講(2學(xué)時)
內(nèi)容:止咳化痰平喘藥

第五章
止咳化痰平喘藥



凡能祛化痰涎、制止或減輕咳嗽氣喘的藥物,統(tǒng)稱為止咳化痰平喘藥。


祛痰藥主要用于痰多咳嗽,痰壅氣喘以及引起的癲癇驚厥、瘰疬、鼻膿等證。止咳平喘藥主要用于咳嗽、氣喘的病癥,但一般咳嗽多挾痰,痰多可致咳,痰涎壅塞,肺氣失降,故痰又可致喘,此外痰的排出又賴于氣,所以運用本藥物時,應(yīng)掌握咳、痰、喘、氣四者的關(guān)系,所謂治咳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二氣為上即此道理。其次,還必須根據(jù)不同病情,適當(dāng)選用不同的止咳化痰藥以及配合治因之藥,如外感配合解表藥,虛勞配合補養(yǎng)藥,寒重配祛寒藥,有熱配用清熱藥共用。


痰為何物,痰飲為津液所化,痰濁飲清,痰是疾病過程中的產(chǎn)物,它是病之標(biāo),而非病之本,痰飲之病與肺、脾、腎三臟有直接關(guān)系,因為機體運化水液由三者共同完成,腎主水,肺通調(diào)水道,脾主運化,共同完成其功能。所以一者有故,運化受阻,津液即為痰飲。痰飲是三臟病理產(chǎn)物,停滯于呼吸道、消化道、經(jīng)絡(luò)、骨肉之間引起疾病。前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說明痰與肺、脾兩臟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怪病多由痰引起,脾虛生濕,濕聚成痰,上涌于肺,就是肺為貯痰之器。痰之為病,隨氣生降,為喘為咳,所以治咳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

飲泣痰、喘、咳的原因有外感、內(nèi)傷。病因作用于機體后,由于脾氣不能健運或致使氣機不利,所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失其正常代謝而不能被機體所利用。(1)聚于肺則痰咳喘息,胸悶不舒,呼吸不利;(2)痰飲積于胃腸,發(fā)生肚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3)留于肌膚經(jīng)絡(luò),則麻痹不仁,癰瘍生成;(4)若痰與火結(jié)成為患,影響臟腑功能,則驚、癲、瘰疬(頸部淋巴結(jié)結(jié)核)發(fā)生;(5)痰飲積于心,痰迷心竅,則出現(xiàn)昏迷,牙關(guān)緊閉,人中風(fēng)不語癲癇、昏迷,家畜瞪眼,蔻流白沫,愈后會再復(fù)發(fā);(6)痰飲若長期治療不愈,則稱為頑痰或老痰,治宜用礞石等藥。說明本病不僅局限在咳喘方面的應(yīng)用,也廣泛地應(yīng)用在內(nèi)、外等臨床各科。

臨床上多見寒痰,濕痰,熱痰,燥痰等癥,故化痰藥的藥性有寒、溫的不同,藥性辛溫而燥熱的主要用于寒痰、濕痰癥,藥性寒而潤的主要用于熱痰、燥痰等,所以,根據(jù)止咳化痰平喘藥的不同性能,又可分為溫化寒痰、清化熱痰和止咳平喘三類藥。



. 清化熱痰藥

清化熱痰藥性多寒涼,味苦甘入肺經(jīng),故具有清化熱痰作用,用于熱痰而致的痰喘、鼻涕粘稠,或痰被熱煎成的癲癇、驚狂等證,常與清熱藥同用,如黃芩、黃連、大黃、貝母、前胡、桔梗等。

(1)貝母
貝母按產(chǎn)地不同,命名不同,四川產(chǎn)的松葉貝、卷葉貝稱為川貝,東北產(chǎn)的貝母稱為平貝,浙江和江蘇產(chǎn)的貝母稱為浙貝,主產(chǎn)于浙江省象山的稱為象貝,象貝個兒特別大,又叫大貝,新疆、青海產(chǎn)的叫伊貝(伊犁貝母)。
貝母采挖后,洗凈、去心、曬干,洗凈除表皮,用貝殼粉或熟石灰布于表面,吸支擦出的漿液,再撞至表面全部涂滿貝殼粉為止,再曬干。

[
性味歸經(jīng) ] 苦、甘,微寒;入心、肺經(jīng)。


[

] 止咳化痰、清熱散結(jié)。


[
主治范圍 ] 本品有川貝、淅貝之分,川貝長于滋陰潤肺化痰,淅貝長于清肺熱散結(jié)。用于虛咳,常將川貝配伍百合、沙參、知母同用;用治肺熱咳嗽喘,常用淅貝配伍黃芩、大黃、金銀花、菊花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 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忌用,反烏頭。


(2)瓜蔞
(栝蔞)

山上野生的瓜蔞稱為山瓜蔞,家種的稱銀瓜蔞,銀瓜蔞作用較好,現(xiàn)代研究認(rèn)為瓜蔞是一種抗癌藥,但抗癌作用最強的是瓜蔞皮,瓜蔞根稱為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質(zhì)是一引產(chǎn)的主要成分,瓜蔞仁和瓜蔞皮都能入藥。

[
性味歸經(jīng) ] 甘,寒;入肺、胃、大腸經(jīng)。


[

] 清肺化痰、潤腸通便、消腫散結(jié)。


[
主治范圍 ] 本品入藥有瓜蔞的皮、種仁和全瓜蔞之分,全瓜蔞長于清肺化痰,;用治肺熱咳嗽喘,常配伍貝母、桔梗、前胡同用;瓜蔞仁長于潤腸通便,瓜蔞皮則用于瀉肺行水,此外,全瓜蔞還用于治療乳房炎和外科疔毒。。

[ 天花粉的炮制 ]春秋采挖后,刮去根皮,切斷或剖開(大的)曬干,撞去外表的黃色層使成白色,或用硫磺薰白。炮制則撿去雜質(zhì),大小塊分開,用水泡約六成透后,撈出,悶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干,或用水洗凈,撈出,曬至極干,搗成小塊。

天花粉用作妊娠中期引產(chǎn),以天花粉針劑肌注,據(jù)藥理研究,天花粉蛋白質(zhì)為主藥引產(chǎn)成分,臨床報道,成功率達(dá)98.14%,天花粉平均引產(chǎn)時間為67天。


[

] 人用3 -10克;馬、牛30 ~ 60 克;豬、羊 12 ~ 15 克。


[

] 脾胃虛寒無實熱者忌用,反烏頭。


(3) 桔梗

[
性味歸經(jīng) ] 苦、辛,寒;入肺經(jīng)。


[

] 清肺化痰、消腫排膿。


[
主治范圍 ] 本品善于宣通肺氣,除了止咳平喘之功外,還兼有消癰排膿的作用。治療外感引起的咳喘,可與荊芥、防風(fēng)、前胡、桑葉、菊花同用;用于肺癰鼻膿,可與魚腥草、葦莖、桃仁等同用。

[藥理研究] 用桔梗煎劑喂狗,能促進(jìn)支氣管粘膜分泌物增多,而有祛痰作用,祛痰作用類似氯化銨(氯化銨內(nèi)服后,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氣管腺體分泌,使稠痰變稀,易于咳出,此外,氯化銨經(jīng)支氣管排出時,由于滲透壓的作用,攜帶的水分亦能稀釋稠痰,故祛痰效果較強。)
桔梗溶血作用相當(dāng)強,只宜口服,不宜做注射劑,全株都有溶血作用,正在開花桔梗的莖枝葉花溶血作用勝于根,桔梗皂甙的1萬倍稀釋液仍有溶血作用,因此不宜用作注射液,內(nèi)服皂甙在消化道內(nèi)經(jīng)水解而被破壞,其分解產(chǎn)物沒有溶血作用。
[ 附方 ]1)咽喉腫痛:桔梗9克,薄荷、牛蒡子各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2)西藥復(fù)方桔梗片:桔梗500克,遠(yuǎn)志、冬花各250克所制。
[ ] 桔梗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藥上浮,能引苦泄下之劑,至于至高之處,清氣既得上升,濁氣自然下降。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45 克;豬、羊 3 ~ 10 克。


[

] 陰虛久咳者忌用。


(4)前胡

[
性味歸經(jīng) ] 苦、辛,微寒;入肺經(jīng)。


[

] 降氣祛痰、清熱宣肺。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治療外感風(fēng)熱引起的咳喘,常與薄荷、牛蒡子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 克;豬、羊 6 ~ 12 克。


[

] 陰虛火咳、寒飲咳嗽者忌用。


.
溫化寒痰藥


溫化寒痰藥是治寒痰、濕痰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稀薄的證候,以及痰濕阻于經(jīng)絡(luò)所致的肢節(jié)疼痛,陰疽流注等證,臨床上常與溫散寒邪、燥濕健脾的藥物配伍。

(1)半夏

[
處方名]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瀝半夏、京半夏、蘇半夏、青鹽半夏、半夏曲,藥典中常用的有三種,如半夏、清半夏、法半夏。


[
毒性 ]半夏中有毒成分能引起嘔吐,難溶于水,經(jīng)久加熱后可被破壞,并能被明礬所破壞,半夏生食可使口腔麻木和腫痛、流涎、張口困難等,嚴(yán)重者可窒息。


[
性味歸經(jīng) ] 辛,溫,有毒;入肺、胃經(jīng)。


[

] 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消腫散結(jié)。


[
主治范圍 ] 本品為化寒痰之要藥,尤其是脾不化濕,聚而成痰的證候為宜,治寒痰可與生姜、細(xì)辛等配用;胃寒翻胃嘔逆可與丁香、生姜同用;生用還可治療疔瘡腫毒。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 克;豬、羊 3~ 10 克。


[

] 陰虛燥咳、熱咳及孕者忌用,反烏頭。


(2)天南星

[
炮制] (1)制南星:將天南星層層迭鋪于蒸籠內(nèi),每層之間鋪一層生姜片和明礬,用火蒸至中心無白色星點為度,切片曬干。(2)膽南星:又叫膽星,將天南星為末入牛膽囊(或豬膽囊)中,掛在屋檐下晾干或陰干即成。天南星吸收了膽汁,藥性由辛苦溫變?yōu)槲犊辔觥D懶悄芮鍩犰铒L(fēng)痰,治幼兒驚風(fēng),全身痙攣,牙關(guān)緊閉,膽星較貴,一般自制。(3)陳南星:陳久者良,雙稱陳膽星。


[
性味歸經(jīng) ] 辛,溫,有毒;入肺、肝、脾經(jīng)。


[

] 燥濕化痰、祛風(fēng)定驚、消腫散結(jié)。


[
主治范圍 ] 本品化痰功效與半夏略同,但溫燥之性較半夏為烈,治頑痰咳嗽,多與半夏配伍。祛經(jīng)絡(luò)之風(fēng)痰,破傷風(fēng)等多與川烏、附子、僵蠶、全蝎等同用。

[ 臨床 ]腮腺炎:取生天南星研粉浸于食醋中,5天后外涂患處,每天34次,治療6例,當(dāng)天退熱,癥狀減輕,平均34天,腫脹逐漸消退。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45 克;豬、羊 5 ~ 10 克。


[


] 陰虛燥咳及孕者忌用。


(3) 旋復(fù)花
旋復(fù)花全草又稱金沸草,類似花的功用。

[
性味歸經(jīng) ] 苦、辛、咸,微溫,有毒;入肺、大腸經(jīng)。


[

] 降氣平喘、消痰行水。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降氣平喘,多與蘇子同用,用于化痰行水,多與桔梗、半夏、桑白皮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 克;豬、羊 8 ~ 12 克。


[

] 陰虛燥咳、糞便稀溏者忌用。


. 止咳平喘藥
(1)杏仁
杏仁有南杏仁和北杏仁之分,杏子在麥?zhǔn)占竟?jié)成熟,它遲于櫻桃,早于桃李,一般在5-6月間采收,此時正是水果淡季,食杏可防病,并可抵抗癌細(xì)胞。
《杏花詩》
春物竟相妒,杏花應(yīng)最嬌,紅輕欲愁殺,粉薄似啼銷,愿做南華蝶,翩翩繞此條。

[ 抗癌作用 ]早在1922年,美國的著名醫(yī)生羅伯特和別的醫(yī)生合作,對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遍布杏林的國家進(jìn)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國家人口只有5萬人,但人多長壽,并且不患癌癥,原因是這個國家人常年以杏子和杏干充饑。南太平洋上的島國斐濟(jì),人口100多萬,有長壽之國的稱號,考察發(fā)現(xiàn),那里的人從未患癌癥,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癌癥的國家,考察證明斐濟(jì)人也愛吃杏。杏可預(yù)癌,可能與杏中所含的維生素B17有關(guān),美國的一個科研機構(gòu)用維生素B17250名癌患者進(jìn)行治療,竟有248人獲愈,這一奇跡曾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關(guān)注。
[ 副作用 ] 桃養(yǎng)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因杏性溫,食之過多,會上火,發(fā)炎,對牙齒也不利,還容易誘發(fā)拉肚子。
[ 杏林佳話 ]三國名醫(yī)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收酬金,只求病重而愈者在其居住處種杏5棵,輕而愈者種1棵,數(shù)年后,經(jīng)董奉治愈者無數(shù),得杏10萬余株,蔚然成林,當(dāng)杏子成熟時,董奉命人在杏林蓋一糧倉,并廣貼告示,有買杏者可拿谷物一斗倒入糧倉,自己可摘一斗杏,董奉每年以此換來三萬余斗谷子,用來接濟(jì)撈弱病殘者,那些得救者感激贈匾,上寫杏林春暖,所以杏林成了中醫(yī)界的代名詞。

[
性味歸經(jīng) ] 苦,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jīng)。


[
藥理 ]苦杏仁甙在體內(nèi)經(jīng)酶或酸水解后產(chǎn)生微量氫氰酸,其中少量氫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樞,使呼吸運動趨于安靜而達(dá)到鎮(zhèn)咳平喘得作用。大量氫氰酸對延髓中樞先刺激后麻痹,并抑制酶的活動,引起組織窒息,阻礙新陳代謝,使呼吸麻痹而死亡,且有溶血的作用,使動物窒息而死亡。


本品一般去皮應(yīng)用以減其毒性,但據(jù)研究,其毒性成分苦杏仁甙正是止咳的有效成分,它在種皮中含量最高,藥理及試驗均證明杏仁帶皮可提高療效,又可節(jié)約藥材。

[ 中毒解救 ]1)早期可洗胃(高錳酸鉀、雙氧水或1%硫代硫酸鈉),然后大量給糖水,或靜注葡萄糖,嚴(yán)重者立即給予輸氧。(2)李時珍:食杏仁中毒,多致昏迷將死,可用杏樹根皮切碎,煎湯服可解。(3)民間常用方:杏樹皮(去粗皮)60克,加水500毫升,煎沸20分鐘,取汁灌服。
[ 炮制 ]為避免毒性,可用炮制去小毒,或用蜜杏仁、杏仁霜(砸碎杏仁,置草紙上,待油吸收后曬干碾細(xì)備用。)

[

]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風(fēng)寒感冒引起的咳喘,常與麻黃、桂枝、甘草同用,如《麻黃湯》;用于腸燥便秘常與麻仁、桃仁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25 ~ 45 克;豬、羊 5 ~ 15 克。


[

] 陰虛燥咳、糞便稀溏者忌用。


(2)百部

[
綱目 ]百部,亦天門冬之類,故能治肺病殺蟲,但百部氣溫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門冬性寒而不熱,熱積宜之,此為異也。

[ 本草新編 ]百部,殺蟲而不耗氣血,最有益于人
,但其力甚微,用之不妨多也,然必與參、芪、術(shù)同用為佳,既益肺脾之氣,又能殺蟲。

[ 性味歸經(jīng) ]甘、苦、涼,入心、肺、肝經(jīng)
[
]潤肺止咳、殺蟲滅虱

[ 主治范圍 ]本品為治療咳嗽氣喘,對于新舊咳嗽都可采用,尤以久咳多用,還可用于內(nèi)服治蛔蟲,外用治螨滅虱。近代多用于治療蟯蟲(灌腸)、百日咳、疥廯、體外寄生蟲等。
[
] 人用3 -10克;馬、牛15-30克;豬、羊 3-10克。



(3)馬兜鈴

[
性味歸經(jīng) ] 苦、辛,微寒;入肺、大腸經(jīng)。


[

]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


[
主治范圍 ] 本品為清肺熱之要藥,用于熱性咳嗽,常配貝母、杏仁、知母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 虛寒咳喘者忌用。


(4)款冬花
菊科植物,12月份時款冬尚未出土?xí)r,挖取花蕾,避免手摸,日曬,冰凍,以免變色,采用后放通風(fēng)處干燥,待半干后篩去泥土后,去凈花梗,再晾至全干,即可入藥。

[
本草綱目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


[
本草衍義 ]百草中,惟此不顧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謂之鉆凍,雖在冰雪之下,至?xí)r亦生芽。


款冬花的別名很多,有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天水一帶還叫看燈花,意為元宵節(jié)看燈時,正是款冬的盛開季節(jié),唐朝詩人張藉有詩云:僧房逢著款冬花,出門吟行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馬蹄今去入誰家。


[
性味歸經(jīng) ] 辛,溫;入肺經(jīng)。


[

] 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
主治范圍 ] 能溫潤肺經(jīng),用于化痰止咳,常配紫苑、貝母、杏仁、知母等同用。

[民諺 ] 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5) 枇杷葉

[
炮制 ]全年可采摘,采摘后曬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曬干,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悶,切絲,曬干,蜜炙則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后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100斤枇杷葉絲用煉熟蜂蜜25斤。


[
雷公炮炙論 ]采得枇杷葉后,粗布擦去毛令凈,用甘草湯洗一遍,用棉再擦令干,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


[
性味歸經(jīng) ] 苦,涼;入肺、胃經(jīng)。


[

] 和胃降逆、止咳化痰。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清泄肺熱,用于外感風(fēng)熱引起的咳嗽,常配黃連、貝母、桑白皮等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 寒咳者忌用。


(6) 白果
銀杏的種子,其樹稱為公孫樹.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從栽種到結(jié)果要經(jīng)2030年,4050年才能結(jié)果,爺爺種樹,孫子才能吃果。其二是中華民族得祖先軒轅復(fù)姓公孫,因銀杏得樹年齡相當(dāng)長,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相等,故稱公孫樹。
銀杏樹在國內(nèi)外都稱為老壽星,是世界長壽樹種之一,我國北京潭柘寺三圣殿西邊有一棵遼代的銀杏,清乾隆皇帝封它為帝王樹,其樹齡有一千多年,廬山黃龍寺前的黃龍三寶樹之一的古銀杏,是晉代所種,武夷山有一棵30多米的銀杏,樹圍6米多,經(jīng)鑒定,也有1千多年。山東呂縣浮來山定林寺有一棵銀杏,樹高28米,需8人牽手才能圍抱,距今已3000多年,據(jù)《重修呂志》記載,在魯隱公8年(公元前715年),魯國與呂國曾在這棵樹下會盟,大約距今100年前,此樹曾被一場大火燒過,然幸存的樹干又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復(fù)活,現(xiàn)在此樹仍郁郁蒼蒼,又吐艷開花并結(jié)出累累果實。
[ 綱目 ] 銀杏,宋初始入貢著名,改稱銀杏,而修本草者不收,近始方亦使用之。其氣薄味重,性澀而收,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又能殺蟲消毒,然食多則收令人太過,令人氣壅腹脹,昏煩,故《物類相感錄》言銀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壽書》言昔有肌者,有以白果代飯食飽,次日皆死也。

[
四川中藥志 ] 白果,35歲的小兒一次服3050粒者,極易中毒,若中毒者可用麝香0.3克,調(diào)溫水即解。


[
毒性 ] 銀杏果仁內(nèi)含有一種與苦杏仁一樣的微量氫氰酸,此成分有毒,人體吸收如果超過一定量,就有可能中毒,并導(dǎo)致死亡?!侗静菥V目》中引用了李延飛的《三元延壽書》的一句話說白果食滿千個者死,銀杏仁中毒以小兒多見,兒童生吃715枚即可引起中毒,炒熟后毒性會降低,但仍不能食太多,5歲以下的兒童應(yīng)禁食。


民間解方:多食白果者,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抽筋,煩躁不安,嘔吐,呼吸困難等癥,可急用生甘草60克煎服,或用白果殼30克煎服。


[
性味歸經(jīng) ] 甘、苦,涼;有小毒,入肺經(jīng)。


[

] 斂肺定喘、收澀除濕。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收斂肺氣,用于久病虛咳,常與杏仁、冬花、甘草同用;用于收澀除濕,常與黃柏、芡實等同用。


[
臨床 ] 1)肺結(jié)核:中秋節(jié)前,將半青半黃的銀杏(選取外表絲毫無損的大顆粒)摘下,不用水洗,亦不去不柄,隨即浸入生菜油中,浸滿100天后即可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服一粒(小兒酌減),空腹服,治療1000多例,癥狀自覺減輕者占7080%,療程為13個月。(2)銀杏葉療冠心病:葉所含的黃酮類有效成分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近年來用于高血壓心絞痛有一定的療效。可單用或配川,紅花,常用的制劑有6911片,復(fù)方6911(含銀杏葉、何首烏、鉤藤),用于血清膽固醇過高,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痙攣等癥。


[

] 人用3 -10克;馬、牛25 ~ 60克;豬、羊 6 ~ 12克。


(7) 洋金花
為茄科植物曼陀羅的花。

[
藥理 ]1)中樞作用:其有效成分為東莨菪堿,有顯著的鎮(zhèn)靜作用(阿托品則興奮大腦),一般劑量可使人感覺疲倦,進(jìn)入無睡的睡眠,還能解除情緒激動,產(chǎn)生健忘。(2)周圍作用:東莨菪堿能阻斷毒藫堿型的乙酰膽堿受體,因此作用性質(zhì)上與阿托品相同,僅在作用強度上略有差異。(3)由于它的抗膽堿作用,其注射液在解救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時有良好的效果,它與阿托品同樣有解除血管痙攣的作用,因此能改善微循環(huán)及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注,而有抗休克的作用。(4)體內(nèi)過程與毒性:口服易吸收,分布于全身,通過胎盤至胎兒循環(huán),大量靜脈注射洋金花總堿后可發(fā)生強烈驚厥或角弓反張,終于呼吸衰竭而死亡。


[
臨床 ]1)用于麻醉:相傳我國名醫(yī)華佗早在公元200年時就用麻沸散(洋金花、生草鳥、香白芷、當(dāng)歸、川芎、天南星)作為麻醉劑為病人施行刮骨術(shù)和剖腹手術(shù)。近年來,繼針刺麻醉后,又進(jìn)一步采用了以洋金花為主的中藥麻醉,獲得初步成功,基本處方為以洋金花、生草鳥、香白芷、當(dāng)歸、川芎、天南星等,給藥途徑目前采用口服、灌輸腸、肌肉注射、靜脈點滴、穴位注射等6個途徑,共施行大小手術(shù)(含高齡老人及小兒在內(nèi))共81種,手術(shù)時間最長達(dá)9小時以上,洋金花生藥用量一次高達(dá)20克,術(shù)后一般恢復(fù)良好,上述病例采用中藥麻醉手術(shù)后無1例失敗,麻醉效果滿意者(指麻醉平穩(wěn),病人安靜,能順利完成手術(shù),或手術(shù)刺激雖較明顯,但不需改用其它麻醉,仍能完成手術(shù)者)占90%左右,缺點是蘇醒時間長,故可在手術(shù)后從胃管抽取空余藥液,并注入甘草綠豆湯,亦能使蘇醒早復(fù)。(2)哮喘:洋金花45克,川貝30克,法半夏24克,澤蘭18克,冬花15克共研細(xì)末,用老姜一斤,搗爛取汁,將藥末均勻,以有蓋茶蠱一只盛貯封固,隔水蒸1小時久,取出,以熟煙絲300克和勻,放通風(fēng)處,吹至七八成干(不可過于干燥,恐其易碎)時,貯于香煙缸中備用,每日以旱煙筒或水煙袋,如尋常吸煙法吸之,喘止即停藥。(3)治療慢性氣管炎

[ 中毒 ] 誤食中毒量種子為230粒,果實110枚,干花為130克,而葉子僅用于外敷,解毒可用甘草、綠豆或用桂枝、防風(fēng)、甘草或用茶葉煎濃稠,豆腐半斤服下,也有用冷敷與冷浴。治療兒童中毒,可將中毒兒童放在浴盆里以冷水淋洗,淋至皮膚潮紅全部退進(jìn),可望逐漸清醒。
[ 麻沸散 ] 洋金花、生草鳥、香白芷、當(dāng)歸、川芎、天南星

[
性味歸經(jīng) ] 辛,溫;有毒,入肺經(jīng)。


[

] 止咳平喘,鎮(zhèn)痛。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治療慢性氣喘,還可用于麻醉。


[

] 人用3 -10克;馬、牛5 ~ 15克;豬、羊 1克。


[

] 體弱者忌用。



附:(草藥部分)

(1)一支黃花

[
性味歸經(jīng) ] 辛、苦,涼;入心、肝、肺經(jīng)。


[

] 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止咳化痰,用治外感引起的感冒咳嗽,可與枇杷葉、杏仁等同用,用于肺炎高熱,可與球蘭等同用。


[

] 鮮品人用30 -50克;馬、牛60 ~ 200克;豬、羊
適量。


(2) 球蘭

[

] 石壁梅、肺炎草、金雪球


[
性味歸經(jīng) ] 辛、苦,涼;入脾、肝、肺經(jīng)。


[

] 清熱化痰,排膿散結(jié)、解毒。


[
主治范圍 ] 本品善治肺熱咳嗽,可與枇杷葉、杏仁等同用,還可用于肺炎高熱,肺膿癰,可與筋骨草、魚腥草等同用。


[

] 鮮品人用30 -50克;馬、牛60 ~ 200克;豬、羊 30 ~ 100克。


[

] 肺寒無實熱者忌用。


(3) 鼠曲草

[

] 佛耳草、曲草、清明果草


[
性味歸經(jīng) ] 甘,平;入脾、腎、肺經(jīng)。


[

] 止咳化痰,和中益氣。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止咳化痰,用于
風(fēng)寒咳嗽,可與麻黃、前胡、蘇子等同用,用于脾虛咳喘,可與米湯共煮飼喂。


[

] 鮮品人用30 -50克;馬、牛100 ~ 500克;豬、羊100 ~ 300克。



(4) 葫蘆茶

[

] 金劍草、三角草、鐵拐葫蘆茶


[
性味歸經(jīng) ] 甘、苦,涼;入腎、膀胱、肺經(jīng)。


[

] 止咳化痰,理肺定喘。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止咳化痰,可與百部、前胡、蘇子等同用,用于肺癰,可與瓜蔞同用。


[

] 鮮品人用3 0-50克;馬、牛60 ~ 200克;豬、羊 30 ~ 60克。



第六講(1學(xué)時)
內(nèi)容:溫里藥(祛寒藥)

第六章
溫里藥(祛寒藥)

凡是藥性溫?zé)?,能夠祛除寒邪的一類藥物稱為溫里藥或祛寒藥
溫里藥藥性溫?zé)?,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使用于里寒證、即《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寒者熱之的治則,立法采用八法中的溫法。
里寒證包括兩方面:一為寒邪入侵,陽氣受困(受損)而見嘔逆泄痢,脘腹冷痛,腸鳴泄瀉,耳鼻俱涼,脈沉遲或脈微欲絕,大汗,口舌蒼白,以及肚痛起臥,草慢等臟寒證。必須溫中散寒,以消陰翳,二為心腎陽虛(元陽虛衰)至陰氣偏盛,陰寒內(nèi)生,而見汗出惡寒,肢冷脈微欲絕,下痢清谷等癥,必須溫腎助陽(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溫里藥的共同作用:

1.和胃溫中散寒:辛溫之性能溫暖脾胃。
2.回陽救逆:辛溫之性屬陽,如附子、干姜均屬辛熱之品
3.行氣止通:本類藥物辛熱,還具有行氣止痛,凡是寒凝氣滯、肛腹脹滿疼痛等均可選用。
4.健運脾胃:溫里藥中有部分藥句健運脾胃之效
使用溫里藥注意事項:
1.使用溫里藥應(yīng)根據(jù)不同證候做適當(dāng)配伍,如外寒內(nèi)侵有表證者,應(yīng)配合解表藥,寒凝氣滯者,配合理氣藥,寒濕阻滯者,配以健脾化濕藥,脾腎虛者,配以溫補脾腎藥,
氣脫亡陽者,配以補氣藥。

2.祛寒藥性屬燥熱,能傷津液,故熱癥及陰虛證忌用,又因辛熱多能動血,所以孕者忌用。
3.盛夏炎熱季節(jié)宜少用,隆冬嚴(yán)寒季節(jié)宜多用
4.真熱假寒的陰虛失血,脈微細(xì)的應(yīng)忌用。

(1) 附子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草烏的側(cè)根,其主根叫烏頭,生于烏頭上的側(cè)根叫附子,生于附子之間的小側(cè)根叫側(cè)子,不生幼根者稱天雄,主產(chǎn)于四川,
故又稱川烏。夏至前后,采挖烏頭,清水洗凈放入60%的膽巴(主要含氧化鎂)及40%鹽巴的混合液中,浸泡數(shù)日后再撈出晾曬半干,再放入原液中,隨時添加鹽巴,如此反復(fù)多次,直至附子內(nèi)外均有食鹽結(jié)晶附著時,取出曬干,稱鹽附子,白附子、淡附子、黃附子和黑順片為另幾種附子制法。

[ 中毒解救] 中毒可內(nèi)服姜汁或綠豆120克,生甘草30克水煎服,并用大劑量的阿托品解救,經(jīng)研究認(rèn)為可用生姜、甘草、遠(yuǎn)志、黃芪等同用,可使總生物堿減少而解毒。
[ 性味歸經(jīng) ] 辛、大熱、入心、脾、腎經(jīng)
[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除濕止痛

[ 主治范圍 ] 1. 溫中散寒:本品有溫腎助陽的作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內(nèi)達(dá),能外徹,能升能。凡凝寒痼冷(陰寒之氣交伏于全體某一經(jīng)絡(luò),臟腑形成局部的寒癥,經(jīng)久不愈,多見于脾胃虛弱,內(nèi)有寒飲或寒濕久痹的患者)。腎陽虛衰的表現(xiàn)為生殖技能低下,公畜陽痿,母畜則宮寒不孕,腎陽不足,能溫脾陽,則會發(fā)生泄瀉,本品能補腎助陽,溫中散寒,若脾陽虛弱所致泄瀉,常配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2. 回陽救逆:可解釋為脫證,脫乃精氣虧耗,由于腎虛衰致絕或大吐、大汗后導(dǎo)致陽虛欲脫而出現(xiàn)脈微欲脫絕、四肢厥冷,全身冰冷等癥,可用本品回陽救逆,鼓舞身體陽氣,增強機體生命活動力,如《四逆湯》等。古代多用本品治療各種休克。3. 除濕止痛:風(fēng)寒濕三邪所致氣血凝滯,關(guān)節(jié)疼痛常與祛風(fēng)濕藥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 熱證、陰虛火旺及孕婦忌用。


(2)干姜
[ 炮制 ] 將生姜用水浸泡34小時,撈出,悶潤后,切成小方塊或切片,即為干姜。炮姜為姜塊置鍋內(nèi)用武火急炒至發(fā)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nèi)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干。
[ 綱目] 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生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 本草求真] 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無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救逆,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仲景四逆,姜附湯均用之,且同五味則能固肺氣,而治寒咳,同白術(shù)能燥濕而補脾,同歸芍能入氣而生血,故凡因寒入內(nèi),而見臟腑痼蔽,關(guān)節(jié)不通,經(jīng)絡(luò)阻塞,冷脾寒痢,反胃隔絕者,無不借此為拯救除寒。
[ 性味歸經(jīng) ] 辛、熱、入心、肺、脾、胃、大腸、腎經(jīng)
[
]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主治范圍 ] 1. 溫中散寒:本品長于溫暖脾胃,故適用于脾胃虛寒癥。由于脾胃虛寒,寒邪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而脘腹冷痛,或嘔或瀉,四肢不溫,無食欲,舌淡白苔滑,脈沉遲等??捎酶山獪刂猩⒑?,常與不脾益氣的黨參、白術(shù)、吳茱萸同用,如《
理中湯
》。

2. 回陽通脈:用于體弱陽虛抵抗力弱,若遇寒邪太盛,內(nèi)侵臟腑,而出現(xiàn)脈微欲絕者,與附子、甘草同用。如《四逆湯》。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 熱證、陰虛火旺及孕婦忌用


(3) 肉桂
樟科植物肉桂樹的樹皮,近根處的最厚樹皮,最好的稱紫肉桂或企邊桂(10年以上樹齡,官桂為56年的樹皮,板桂是老年桂樹的樹皮,桂心是去其外層皮之粗皮與內(nèi)面之薄皮,而取中心者,又叫中桂,條桂則是樹枝之皮條,又叫薄桂。
[藥性類明 ] 桂,導(dǎo)陽氣,調(diào)和營衛(wèi)之氣,血為營,氣為為,營衛(wèi)不相合者,桂能導(dǎo)行陽氣,宣通血脈,使氣血自行?!毒址健分械?/font>十全大補湯,用四君子與黃芪補氣,四物湯補血,內(nèi)加肉桂者,是要其調(diào)和營衛(wèi)之氣,使四君子、四物湯以成補之之功也。
[ 性味歸經(jīng) ]辛、甘、大熱、入肝、脾、腎經(jīng)
[
] 溫腎壯陽、溫中散寒、活血止痛

[ 主治范圍 ] 1. 溫腎壯陽,引火歸元,腎陽虛衰,又稱命門真火不足,而至虛陽上越,出現(xiàn)面赤、虛喘、汗出如油,脈虛無根,尺脈微弱等癥,此為真寒假熱之癥,須速用肉桂引氣歸元,納氣歸腎。腎陽不足所致滑精早瀉,腰膝冷痛,母畜不孕,多與附子同用。2. 溫中散寒:本品長于溫中散寒,適用于因受寒冷之氣,導(dǎo)致少腹冷痛,或吐或瀉,四肢不溫,可用肉桂溫中散寒,常與附子、地黃、伏龍肝等同用。3. 活血止痛:血在脈中,遇寒邪則凝滯,得溫則流通,寒邪阻滯,氣血不暢而生陰疽,或手指發(fā)涼疼痛,或十指節(jié)黑爛,甚則趾(指)節(jié)腐爛脫落(控稱閉塞性脈管炎),可用肉桂溫通經(jīng)脈。如《溫經(jīng)湯》
此外,在治療氣血衰弱的方中,如適當(dāng)加入肉桂,效果更好,如《
十全大補湯
》,取本品有鼓動氣血生長的作用,據(jù)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樞性和末梢性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huán)。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 忌與赤石脂同用,孕者忌用。


(4) 吳茱萸
[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溫、入脾、胃、肝、腎經(jīng)
[
]溫中止痛、理氣止嘔

[ 主治范圍 ]本品主治五更瀉,配灶心土,此外用于治療肝氣郁結(jié)犯胃所致嘔吐,胃氣虛冷,若遇熱嘔,則配黃連。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血虛有熱及孕者忌用


(5) 小茴香
為傘型科植物小茴香的果實入藥。
[ 藥理 ] 茴香能促進(jìn)消化機能,刺激胃腸神經(jīng)血管,增強胃腸分泌液,排出內(nèi)腐敗污濁氣體,治療噯氣鼓脹等,用于腰部冷痛,小腸疝氣痛以及神經(jīng)衰弱、消化不良,能刺激胃腸神經(jīng)血管,使精神興奮,全身血流加快,還可用于嵌頓性小腸疝睪丸鞘膜積液。
[ 性味歸經(jīng) ] 辛、溫,入脾、胃、肝、腎經(jīng)。
[ 功效 ] 理氣止痛暖腰腎,溫中健胃
[ 主治范圍] 下焦有寒之濕邪,肝腎氣逆而出現(xiàn)小腸疝氣或小腹疼痛者,可用本品疏肝理氣,溫腎祛寒,常與桔核、荔枝核等同用,或加吳茱萸散寒止痛效果更好。
胃寒導(dǎo)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嘔吐或脹滿,可與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
本品炒熱布包溫熨下腹部,治寒證腹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禁忌 ] 熱證及陰虛炎旺者忌用。

(6) 高良姜
[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入脾、胃經(jīng)
[ 功效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 主治范圍 ]本品對胃脘疼痛,胃寒嘔吐,中焦寒性疼痛,脾胃虛寒而致的泄瀉、胃寒、食積等均可運用。
[ ]干姜的溫中作用偏于脾而溫脾寒,常見治臍腹部疼痛,而高良姜的溫中作用偏于胃而致胃寒,常用于治療脘腹部的寒痛。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禁忌 ] 胃火亢盛者忌用。

(7) 艾葉
[ 本草正 ] 艾葉,能通12經(jīng),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祛寒、除溫、補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或用生姜搗汁,或熱用煎湯,或用炙治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jīng)絡(luò),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熱,俱有所宜。
[ 性味歸經(jīng) ] 味苦、辛,性溫,入脾、肝、腎經(jīng)
[ 功效 ] 艾葉理氣血,祛寒濕,安胎,艾炭溫經(jīng)止血。
[ 主治范圍] 1.艾葉能溫中祛寒,溫暖子宮,安胎調(diào)經(jīng),對于腹中冷痛,小腹寒痛,以及子宮冷久不受孕,虛寒痛等,常配當(dāng)歸、干姜、炒白芍、肉桂、小茴香等同用。2.艾炭為艾葉炒成炭后,主要用于止血,對于下元虛寒所致的崩漏,以及孕者受驚,腹中疼痛,胎動不安等癥,可配合阿膠、熟地、當(dāng)歸、白芍等同用。3.將艾葉搗成絨狀,名艾絨,功用同艾葉,但優(yōu)于艾葉,艾絨又是做艾卷或艾炷(用于針灸)的原料。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 禁忌]陰虛血熱者忌用。

(8) 花椒
為蕓香科植物花椒果實
[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溫,入脾、肺、腎經(jīng)
[ 功效]溫中散寒,殺蟲止痛
[ 主治范圍 ]用治脾胃虛寒,常與干姜、黨參同用。

[

] 人用3 -10克;馬、牛15 ~ 30克;豬、羊 3 ~ 10克。


蓉城一火鍋店,萬元尋找吃高手,成都琴臺路某火鍋店在某報連續(xù)天刊登廣告稱欲舉辦吃花椒比賽,并擬以1萬元的高額重獎冠軍,還準(zhǔn)備申報吉尼斯記錄,該則廣告要求參賽者至少能吃20?;ń非疑眢w無不良反應(yīng),隨后記者與策劃該比賽的經(jīng)理取得聯(lián)系,李經(jīng)理說這么做是為了宣傳川味火鍋以麻當(dāng)頭,麻、辣、香的特點。國外有吃辣椒的比賽,作為四川省本土餐飲界何不舉行一個吃花椒比賽呢?

花椒食用過量,會不會對身體產(chǎn)生嚴(yán)重危害,所以在參賽條件中一定要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隱患者,在比賽時對花椒服用量有一定限制,現(xiàn)場備有醫(yī)生。

某醫(yī)院一主任醫(yī)生說,國外有吃辣椒死人的記錄,花椒食過量也會引起呼吸困難,產(chǎn)生封喉的現(xiàn)象,胃腸大出血,進(jìn)而有可能導(dǎo)致死亡。

吃花椒大賽冠軍能否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吉尼斯世界記錄上??偛可陥蟛康囊椎孪壬Q,目前該部尚未得到任何關(guān)于吃花椒比賽要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德申請,不過根據(jù)申報德宗旨公平交易,健康友愛來看,該比賽可能不符,至于肯定答案,需主辦單位上報后,由專家評定。

(9) 伏龍肝(灶心土)
為燒雜草和木炭的土灶內(nèi)黃焦土。
[ 性味歸經(jīng) ] 味辛,微溫,入脾、胃經(jīng)
[ 功效] 溫中止嘔,收斂止血
[ 主治范圍 ] 用治脾胃虛寒嘔吐,常與半夏、干姜同用;用治寒證出血,常與白術(shù)、阿膠、附子同用。
[用量] 人用10 -20克;馬、牛3060克,豬羊1015克。

第七講(2學(xué)時)
內(nèi)容:祛濕

中國畜牧人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shù)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yisiyi + 1 【通過審核】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xué)習(xí),文章及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09-5-15 11:52:26 | 只看該作者
樓主辛苦了。感謝分享。

評分

參與人數(shù) 1論壇幣 +5 收起 理由
system + 5 第一個回復(fù)系統(tǒng)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fù)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關(guān)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23 11:36, 技術(shù)支持:溫州諸葛云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