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人用益生菌
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有幾百上千種,自然界的細菌種類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什么樣的細菌能夠脫穎而出,成為萬眾矚目的“益生菌”呢?
篩選益生菌的過程有點像企業(yè)招人。
首先確定菌的來源,就像一些企業(yè)只認可某些學校的畢業(yè)生一樣,用于人類的益生菌最好是來自于人體。換句話說,從大便中分離出來的細菌“根正苗紅”,比較容易受到認可。不過,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有一些來源于其它生物的細菌也獲得了認可,不過認可的過程就更加曲折艱難。
其次就是安全性的檢驗,起碼不能是致病細菌,否則就像招安強盜作警察,搞不好就監(jiān)守自盜。除此之外,還不能帶有質粒編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質粒是獨立于DNA的遺傳物質片段,可以控制合成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雖然抗生素抗性基因對于益生菌的生存有好處——想想使用抗生素殺死致病細菌,而益生菌卻安然無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不過這樣的風險實在太大。特種部隊的武器流落到恐怖分子手里依然威力無窮——編碼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質粒也是如此,在益生菌里當然是鋒利的武器,但是一旦被致病細菌盜取,就后患無窮。為了保證壞人沒有武器,就連同好人擁有武器的權力也一并剝奪了。
安全性之后,自然就是有效性了。人們費了那么多勁,消費者花了錢,當然不能只把“吃不死人”作為目標。有效性的研究更加麻煩,一是進行細菌培養(yǎng),看看它們能否經(jīng)受諸如酸、消化液等的考驗,否則細菌還沒到達小腸,就一個個香消玉殞,自然也就沒有用了;二是看看它們產生什么,這些產生的東西對于人體是好是壞;三是看看它們有沒有什么獨門絕技,比如結合某種毒素,或者分解某種有害成分等等。
如果這些所謂的“體外研究”結果不錯,細菌算是通過了又一輪考驗,可以進入到下一步的“體內研究”。這一步的研究還只是針對動物,拿著細菌喂動物,看看那些體外研究的結果在動物體內是否存在,有沒有別的副作用出現(xiàn),以及應該使用多大量量等等。
通過了這一步也還拿不到“益生合格證”,必須進行臨床研究。臨床研究的周期長,成本高,通常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把培養(yǎng)好的細菌給這些勇敢的志愿者服用,再次檢驗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通過了大規(guī)模、設計可靠、對照嚴格的臨床試驗,才能認為這種細菌可以作為益生菌使用。
最后,進入商業(yè)化生產,廠家也不能貼個“益生菌”的標簽然后就把各種益生菌的功能往上羅列。必須說明這細菌是什么,含量多少,在什么使用條件下能夠實現(xiàn)什么樣的功能。
可惜的是,最后這兩條,即使是目前市場上賣的“益生菌”很多也沒有實現(xiàn)。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