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xynwl 于 2010-9-4 22:34 編輯
仔豬滲出性皮炎病是哺乳豬和剛斷奶小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患病豬全身性皮炎可導致死亡,多呈散發(fā)性。[1]
1病原
仔豬滲出性皮炎的病原是豬表皮葡萄球菌,它是革蘭氏陽性球菌,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呈現白色、隆起、光滑、濕潤菌落。[2]該菌產生的表皮脫落毒素是引起仔豬表現出滲出性皮炎的重要因素。
2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通過破損皮膚感染機體,所以仔豬之間的打斗所致的創(chuàng)傷、豬與墻體等設備摩擦所致的傷痕都給細菌提供感染的機會,本病同窩傳染的情況比較常見。
本病多見于5~6日齡仔豬。病初首先在眼睛周圍、肛門、耳廓和腹部等無被毛處皮膚上出現紅斑,發(fā)生3~4mm大小的微黃色水皰,迅速破裂,滲出清朗的漿液或黏液,與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干燥后形成棕黑色鱗片狀帶有臭味的結痂,此時用手觸摸皮膚有油膩感所以本病也稱“油皮病”。通常于24~48h蔓延至全身表皮。痂皮脫落,露出鮮紅色創(chuàng)面。病豬體溫一般正常,食欲減退,飲欲增加,并迅速消瘦。一般經30~40d可康復,但影響生長,嚴重病例于發(fā)病后4~6d死亡?;謴推陂g,皮膚干燥。[3]
本病也可發(fā)生在較大仔豬、育成豬或者是母豬乳房上,但病變輕微,無全身癥狀。
解剖死亡病豬,可見外周淋巴結腫大,有時在腎髓質有尿酸鹽結晶。其他臟器一般無眼觀病理變化。
3診斷
一般情況根據臨床表現可以對本病做出診斷。病豬體溫正常,病變迅速全身化,病豬與窩內正常豬眼觀差異很大都是本病的特點。進一步確診需要做實驗室細菌分離、鑒定。
4治療和預防
4.1治療特點
本病及早治療效果最好。對多數抗生素耐藥,多數情況下對苯唑西林鈉、氯唑西林鈉等耐青霉素酶類青霉素藥物敏感。[4]
4.2中西結合治療方法
通過多年實踐,采用中藥洗液擦洗病豬體同時用耐青霉素酶類青霉素肌肉注射的中西結合方法治療本病收效甚佳。
4.2.1中藥洗液制備 生煙絲或香煙絲100克放入鍋中加水1000克,大火煮開,然后小火慢燉10-15分鐘。待水溫降到40℃左右,用紗布將鍋中煙絲濾出(盡量將煙絲濾干),濾液備用。
4.2.2擦洗病豬 將病豬保定,用干凈棉布蘸取溫熱中藥洗液稍用力擦拭病豬全身皮膚,病豬身上的油膩結痂很快就可以擦洗干凈,露出鮮紅色的皮膚。將擦洗干凈的病豬用干布擦干,冬天需要將擦干的病豬放入保溫箱內以免病豬著涼。剛剛發(fā)病的病豬,只需擦洗一次;全身都結痂的病豬隔天再擦洗一次。
4.2.3肌肉注射 將苯唑西林鈉(或者氯唑西林鈉等耐青霉素酶類青霉素)用生理鹽水稀釋,按2萬IU/KG.B頸部肌肉注射,每天3次。一般1-3天就可以痊愈。
4.4預防
4.3.1消毒 保證產房和保育欄空置一周以上,在空置期間充分清洗、消毒。發(fā)病率比較高的可以采用熏蒸消毒。母豬進入產房之前用消毒劑淋浴。對手術器械、牙剪、斷臍帶用具等使用前進行消毒。
4.3.2減少皮膚傷痕 修齊仔豬牙齒,在保溫箱內墊麻袋等柔軟墊料。圈舍、籠具和運動場地應經常打掃,注意清除帶有鋒利尖銳的物品。
4.3.3加強護理 產房工作人員,加強巡欄力度,及時發(fā)現病豬,及早治療。
5討論
因本病呈散發(fā)性,所以多數豬場對本病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發(fā)病以后注射常規(guī)抗生素,往往治療效果不理想,預后多以僵豬或死亡為轉歸。采用本治療方法能將絕大多數的發(fā)病初期病豬完全康復,對于病情蔓延全身的病例康復率也很高,而且治療后出現僵豬的幾率也大幅降低。因本病的發(fā)展迅速,所以及時發(fā)現治療能增加康復率。
近年來部分豬場中大豬出現皮膚長膿包的現象,筆者從一些中大豬皮膚膿包內也分離到豬表皮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有部分豬場采用本治療方法后效果很好。
![]()
jxynwl 于 2010-9-4 22:29 補充以下內容
本措施處理滲出性皮炎屢試不爽 |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