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氣溫較低,雞群免疫力下降,尤其是產蛋雞群,一方面要確保相應的營養(yǎng)標準,以維持產蛋和自身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持體溫,抵抗外界的寒冷。同時冬季是傳染病多發(fā)季節(jié),如果不能精細飼養(yǎng)管理,及時查缺補漏,做好防疫,隨時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爆發(fā)和流行。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基層管理經驗,將冬季飼養(yǎng)管理中容易忽視的地方總結如下:
一、做好防寒保溫工作,嚴防“賊風”進入雞舍
冬季氣溫低,給養(yǎng)雞生產帶來許多不利因素,產蛋雞舍內溫度以保持在13-18℃為宜,通常10℃以下的低溫對產蛋雞的影響十分明顯。不同保溫條件的雞舍,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前做好防寒保溫工作,同時要防止賊風侵入而造成應激。
舍內的賊風一般來自門、濕簾、風機、糞溝等縫隙,局部風速可達到5-6米/秒,必須堵嚴以防賊風直吹雞體,避免這些縫隙成為病毒的侵入口。
1、雞舍前后門懸掛棉門簾;
2、天氣轉冷后,在雞舍外側將濕簾用彩條布和塑料布縫合遮擋,以免冷空氣來臨對雞群造成冷應激;
3、對于集約化的雞舍,冬季最多能用到2個風機,所以對冬季開啟不了的風機,用專用的風機罩罩住外部,以堵塞漏洞;
4、糞溝是很多管理者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尤其是雞舍的橫向糞溝出糞口,若不及時堵嚴,易形成“倒灌風”影響通風效果,建議在出糞口安裝插板,并及時堵嚴插板縫隙。
二、協(xié)調好通風保溫的關系,確保環(huán)境溫度穩(wěn)定
冬季氣候寒冷多變,冷空氣活動頻繁,保溫與通風換氣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因此,要切實處理好通風與保溫的關系。在通風管理中,必須強調靈活的原則,冬季通風管理的重點側重于“保溫”和“換氣”,以保溫和換氣為主,通風為輔, 以最小通風量為底線,舍內以不悶為宜。
雞舍的結構和通風方式,將直接決定雞舍的通風效果。對此,飼養(yǎng)員應根據(jù)早晚雞舍的結構和外界的天氣變化,靈活調整進風口大小。在中午天氣較好時,應增加通風小窗開啟角度,使舍內空氣清新,氧氣充足。通風小窗打開的角度,以不直接吹雞體為宜。
冬季通風管理中,有害氣體如不超過允許的范圍內(氨氣不超過20 ppm ,二氧化碳小于0.15% ,硫化氫小于6.6ppm),要盡量減少通風量。很多飼養(yǎng)員往往會陷入“經驗主義”的誤區(qū)——或一味地加大通風,忽視保溫;或一味地重視保溫,忽視通風(前者較多)。產蛋雞最適溫度是18-25℃,如溫度降到13℃以下時,則產蛋率開始下降;如果低溫持續(xù)時間過長,可能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甚至可能導誘發(fā)病毒病的發(fā)生;如果只重視保溫,將無法降低晝夜溫差(3-5℃),忽冷忽熱,對雞群應激更大。
三、建立嚴格的衛(wèi)生消毒制度,并落實到位
冬季由于氣溫較低,雞舍封閉較嚴,一方面通風量較少,雞舍粉塵大;另一方面,雞舍內的廢氣和雞糞發(fā)酵的NH3,CO2等有害氣體也不能及時排除,易誘發(fā)一些細菌性疾病如大腸桿菌、鼻炎等。所以,冬季飼養(yǎng)管理中,務必做好舍內環(huán)境控制。因此,做好衛(wèi)生管理制度和雞舍內環(huán)境消毒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雞舍內環(huán)境消毒(帶雞消毒)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可以降低舍內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堅持雞舍帶雞消毒制度,一般在氣溫較高的中午、下午進行消毒,消毒時要面面俱到,以形成霧狀均勻落在籠具、雞體表面。在帶消毒時不留死角,尤其是進風口處和雞舍后部應作為消毒重點。
四、合理調整雞群,確保雞群整齊度
冬季舍內氣溫低,合理進行雞只分群管理是確保雞群整齊度的關鍵,在日常視察雞群過程中,將體格弱小的雞群調整到雞舍前側單獨飼養(yǎng);調整每個籠內的雞只確保為4只,并且雞群健康程度相同。調群工作的有效實施,能保證雞群的適宜密度,較高的整齊度。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經驗,僅供參考??傊?,在冬季的飼養(yǎng)管理中,一定要將飼養(yǎng)管理做細,及時地查缺補漏,使雞群平穩(wěn)過冬。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