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科學家研究證明:一直蒼蠅身體表面通常攜帶的細菌多達1700萬個至5億個,體內(nèi)攜帶的細菌更多。目前已知,蒼蠅身上攜帶的病菌共有60多種。傷寒、痢疾、霍亂、腸炎、結核、小兒麻痹癥等對人類危害極大的傳染病,蒼蠅都能傳播。然而,另人奇怪的是,蒼蠅自身里里外外全是病菌,怎么它自己就不得病呢?這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謎。
最初,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每種生物都有適合自身生長、繁殖的條件,細菌和病原體也不例外。蒼蠅雖然渾身上下攜帶有大量的病菌,但蒼蠅的身體環(huán)境不適合細菌的繁殖要求,所以細菌不能在它體內(nèi)大量繁殖,也就不會產(chǎn)生大量毒素,所以蒼蠅就不得病了。
臺灣科學家認為,這些細菌在蒼蠅體內(nèi)是可以生長繁殖的,只不過這些病菌對人是有害的、致病的,但對蒼蠅來說卻是無害的,不是致病菌。就好比人類身上以及消化道里也有幾百億個甚至更多的細菌一樣,它們中多數(shù)對人是無害的,不會使人致病。他們認為這是細菌與媒介昆蟲(指蒼蠅)之間,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蒼蠅問題引起了許多軍事科學家、生物學家、病理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帶著各自的目的,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蒼蠅的進食方式與眾不同,它采用的是“體外消化”的方法。蒼蠅吃食時,先把唾液吐在食物上,待食物溶解并轉化成營養(yǎng)物后,再伸出吸管飽吸一頓。同時,蒼蠅幾分鐘就要大便一次,所以它的吃飯方法是:一邊吐,一邊吃,一邊拉。他們稱蒼蠅“吐—吃—拉一條龍”。他們還發(fā)現(xiàn),蒼蠅的消化道工作效率極高,是任何動物都無法比擬的。當食物進入它們的消化道后,蒼蠅可以立即進行快速處理,在7~11秒內(nèi),可將營養(yǎng)物質(zhì)全部吸收完畢,與此同時,又能將廢物連同病菌迅速排出體外。這就是說當病菌進入蒼蠅提內(nèi)剛要“繁殖子孫”時,卻已被蒼蠅迅速排出體外。
所以他們認為,蒼蠅就是靠這種高速度、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快速外排,在病菌還沒來得及作惡之前就把它逐出體外了,因此蒼蠅不會得病。
20世紀80年代中期,意大利科學家萊維蒙爾尼卡認為:蒼蠅不得病是體內(nèi)有特殊免疫能力的緣故。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的病菌的繁殖能力也相當快,甚至可以在3~5秒內(nèi)完成繁殖后代。要是這樣,它們完全可以在蒼蠅體內(nèi)“興風作浪”,甚至也可以要蒼蠅的老命。蒼蠅為什么還是不怕它們呢?他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當病菌侵入蒼蠅體內(nèi),威脅著它的機體健康時,它的免疫系統(tǒng)就會立即釋放出兩種免疫蛋白來抵抗,它們是BF64球蛋白和BD2球蛋白。這兩種免疫蛋白,可以說是蒼蠅體內(nèi)的“跟蹤導彈”。因為當它們從免疫發(fā)射出來以后,就能自動尋找病菌,并引起爆炸,與“敵人”同歸于盡。而且這兩種球蛋白,一般都是連手對敵,一前一后,尋找目標。如果體內(nèi)侵入的病菌太多,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跟蹤導彈”也增加,不斷地向目標射去,就像機關槍的子彈,直到把細菌完全徹底地消滅干凈為止,“跟蹤導彈”的殺菌力要比青霉素、慶大霉素等抗菌素大得多。因此蒼蠅的抗病力極強,不易得病。
20世紀90年代,日本科學家名取俊二經(jīng)過多年的實驗和研究,終于在麻蠅的體液中, 成功地提取出了外源性凝集素(一種特殊蛋白質(zhì))。他認為這種外源性凝集素使蒼蠅具有抗病本領。他將提取出來的這種外源性凝集素,在哺乳動物身上實驗,發(fā)現(xiàn)它能有效地干擾哺乳動物體內(nèi)的腫瘤細胞,使腫瘤細胞先萎縮,隨后慢慢地消失。
盡管人們的研究各見成效,但究竟蒼蠅是使用哪種絕招來防病抗菌的,仍是個未解之迷。一旦解開這個迷,對人類防病抗病將有很大的幫助。 |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