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霉菌毒素污染不僅造成動物對飼料的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同時會誘發(fā)動物傳染病。而霉菌毒素在動物產品中的殘留,繼而沿著食物鏈最終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危害。因此,防控霉菌毒素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飼料和原料中主要霉菌毒素的污染情況,根據其污染水平及危害程度,采取相應的預防處理措施。,在當前高養(yǎng)殖風險的現狀下,借助于實驗室檢測手段分析霉菌毒素污染規(guī)律,從而規(guī)避養(yǎng)殖風險是最佳的判斷方式。
今年上半年,我國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等小麥主產區(qū)赤霉病發(fā)生形勢嚴峻,農業(yè)部緊急部署防控行動。此后多個省份區(qū)域內均有關于小麥赤霉病爆發(fā)的報道。小麥赤霉病不僅會導致小麥減產,亦會造成霉菌毒素尤其嘔吐毒素的高污染風險。近期,不少養(yǎng)殖區(qū)域反饋飼料中用小麥大比例替代玉米后,便出現霉菌毒素含量過高的問題。
鑒于此,普愛集團品管部持續(xù)收集各地區(qū)夏季新小麥樣品共計133份,研磨過后采用四分法進行次分樣,經提取、凈化,采用Elisa酶聯免疫法進行AFB1(黃曲霉毒素B1)、ZON(玉米赤霉烯酮)、DON(嘔吐毒素)、OTA(赭曲霉毒素A)、FUM(B1+B2) (煙曲霉毒素B1+B2)的檢測,各霉菌毒素的檢出限和陽性樣品設定限分別為:1ppb和50ppb、50ppb和300ppb、200ppb和1000ppb、5ppb和100ppb、200ppb和1000ppb。通過分析抽檢的133份小麥樣品中嘔吐毒素檢測結果,驗證了嘔吐毒素在國內飼料研究與質量控制方面的重要意義。
通過整理近期霉菌毒素的檢測數據,發(fā)現小麥和麩皮中出現黃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的規(guī)律與往年相同,風險水平較低。對于二者來說,由于其產生原因主要與倉儲條件有關,隨著陽性檢出率的下降,也反映出飼料企業(yè)在原料選購與貯存過程中對小麥質量監(jiān)控的重視程度。而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煙曲霉毒素多在田間產生,所以規(guī)避小麥原料這幾種霉菌毒素主要應該從小麥產地及其生長收獲期氣候情況多做考慮。而我們在配料過程中所使用的麩皮水分含量高、儲存時間長、源自赤霉病爆發(fā)區(qū),此時則更加需要注意嘔吐毒素及煙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
當匯總今年上半年小麥、麥麩、次粉等檢測數據時不難發(fā)現,本季此類原料中特別值得關注的霉菌毒素基本上只有一種即嘔吐毒素,間雜少量煙曲霉毒素。與玉米中普遍的玉米赤霉烯酮污染不同,小麥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風險暫無需考慮。見表1。
從本次小麥抽檢區(qū)域來說,大致呈現由南向北嘔吐毒素成逐步遞減趨勢。其中華南部分地區(qū)如四川、湖北送檢小麥樣品呈現高陽性率及高污染水平的規(guī)律,安徽、河南次之,以河北、沈陽污染水平相對較輕,但在評估飼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以及對畜禽的危害程度時,嘔吐毒素時仍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數據見表2。
表2. 2012年夏季新小麥嘔吐毒素主要污染區(qū)域情況(單位,ppb)
來源:普愛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