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dou1.jpg (336.17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8-6 10:17 上傳
目前大豆的國內外價差依然較高。據(jù)悉,在過去5年,受國家臨儲大豆保護政策影響,東北地區(qū)大豆保護價連年上漲。2008年國標三等大豆最低收購價格為1.85元/斤,2009年為1.87元/斤,2010年為1.93元/斤,2011年為2.0元/斤,2012年則提升至2.3元/斤,漲幅達15%。
不斷升高的最低價收購政策有效保護了種糧農戶的利益,但由此對產業(yè)的影響卻越來越嚴重。此前,黑龍江省大豆協(xié)會副秘書長王小語曾向記者透露,目前,中國的大豆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80%,國產天然大豆面臨著沒人購買的尷尬境地,處于虧損境地的黑龍江榨油廠已有9成停工停產。
卓創(chuàng)資訊大豆分析師張?zhí)m蘭表示,國家此后可能會執(zhí)行目標價格差價補貼,增加補貼的對象。她建議,除了生產環(huán)節(jié),大豆補貼政策還要從收購、加工和流通等各環(huán)節(jié)予以考慮,涵蓋整個產業(yè)鏈。目標價格制度是指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綜合一定時期內種豆成本實際增長和種豆農民合理收益等因素制定的一種政策性參考價格,即如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按兩者的價差核定補貼額,由政府直接補貼給農民;如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則不啟動。王小語建議,目標價格補貼機制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已施行多年,可參照大豆、玉米的比價,在大豆、玉米比價失衡的市場條件下,將目標價差補貼按照播種面積、參照單產等級給予大豆種植戶補貼。
近年來,中國在小麥、大豆、玉米、稻谷、棉花、白糖、油脂等市場先后實行了保護性的托市收購政策,但由于大宗農產品進出口政策與國內的托市收購政策沒有很好銜接,使得國內外農產品價差不斷拉大,國內產業(yè)遭遇重創(chuàng)。據(jù)悉,有關棉花的收儲改直補政策正在調研之中,也有業(yè)內人士呼吁逐漸改變其他農產品業(yè)收儲政策。
來源: 羊城晚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