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菌群失調主要是由于更換飼料或飼喂方法、轉圈、混群、市場交易等造成的豬應激癥狀。豬胃腸黏膜損傷引起消化道正常微生物區(qū)系被破壞,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致病菌株大量繁殖引發(fā)細菌性腸炎。 哺乳動物腸道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原蟲等多種微生物,其所含微生物約占機體微生物總量的80%,且以細菌為主,將正常腸道內的這些微生物統(tǒng)稱為腸道菌群。種類不同的腸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間相互拮抗,相互協(xié)同,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tài)平衡。
消化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腸道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協(xié)調,處于動態(tài)平衡。大量研究表明,腸道正常菌群對宿主的生理、病理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1、代謝功能 ( 1) 結腸細菌可對食物殘渣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腸道上皮細胞分泌的糖蛋白進行發(fā)酵分解,產生可被結腸吸收利用的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促使腸道pH 下降,有利于鈣、鐵和維生素D的吸收。其中丁酸被稱為結腸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并有預防和抑制結腸癌、抗炎、抗氧化、修復腸黏膜防御屏障、調節(jié)內臟敏感度和腸道運動功能的作用。 ( 2) 腸道細菌可產生多種代謝酶,主要有水解酶、氧化還原酶、裂解酶和轉移酶等,在乳果糖、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藥物的代謝反應中起重要作用。 ( 3) 腸細菌可通過分解蛋白質和尿素產生氨,并參與性激素的肝腸循環(huán)代謝。
2、提供營養(yǎng) 腸道正常菌群可合成大量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如雙歧桿菌可產生維生素B1、B2、B6、B12、葉酸、泛酸等多種維生素和各種氨基酸,大腸桿菌可產生維生素B1 和維生素K。 3、腸道黏膜屏障作用 腸道內各菌群互利共生、密集定植于腸黏膜表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微生物膜屏障,并通過與致病菌競爭腸道上皮細胞黏附位點、消耗腸道營養(yǎng)物質、產生細菌素等機制阻止致病菌、條件致病菌的入侵、黏附和生長繁殖。 4、免疫抗炎作用 腸黏膜固有層可分泌具有局部抗感染作用的sIgA, sIgA 是腸黏膜體液免疫的重要抗體成分。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和乳酸雙歧桿菌可通過改變腸道黏膜細胞因子的環(huán)境,促進IgA 的合成和分泌。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雙歧桿菌可改善抗炎細胞因子IL-10 和促炎因子IL-12 相關產物的變化,從而發(fā)揮抗炎效應。
共榮菌調節(jié)腸道菌群失調.jpg (118.67 KB, 下載次數(shù): 6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6-18 09:54 上傳
5、抗腫瘤作用 曾有報道,雙歧桿菌凍干培養(yǎng)物能明顯抑制腸腫瘤的發(fā)生、降低腫瘤的多態(tài)性、縮小腫瘤的體積,長期攝入雙歧桿菌能明顯抑制AOM 誘導的細胞增殖、ODC 活性和ras-p21 腫瘤蛋白的表達,改善與腫瘤發(fā)生和癌前損傷相關的生理活動和細菌代謝。
影響腸道菌群的因素
對于健康的豬只來說,機體和腸道內龐大而復雜的微生物群之間處于互利共生的平衡狀態(tài),研究表明,豬的飼料結構、腸道動力情況、心理壓力等均可影響腸道菌群。 1、飼料 有研究表明,加入纖維的低渣飲食對保持腸的結構和功能有很好的效果,飼料種類能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但具體機制尚未闡明。 2、腸道動力 異常小腸運動中的消化間期移行性運動復合波被認為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的一種重要調控機制,當其作用減弱或消失,可致腸內容物滯留,導致細菌過度繁殖,進而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小腸動力的改變可促進腸道菌群失調的形成。 3、心理因素 據(jù)報道,心理壓力能減少腸道內乳酸桿菌的數(shù)量,且能增加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致病菌的數(shù)量,導致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 4、抗生素的應用 生產管理上廣泛應用的廣譜抗生素可抑制和殺滅腸道厭氧菌,導致腸道內細菌數(shù)量、比例發(fā)生改變,進而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定植抗力降低,嚴重時甚至發(fā)生二重感染和偽膜性腸炎。
盲目用藥.jpg (62.92 KB, 下載次數(shù): 10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6-18 09:54 上傳
豬應激性消化道菌群失調會導致豬只輕者營養(yǎng)不良,瘦弱不長,重則急性腸炎,腸胃潰敗,脫水而死。在飼料的選用中,要選用有保障的飼料配方,即便是換料也要慢慢轉變。在生產管理中要注意避免對豬只產品過大刺激,要適時添加營養(yǎng),提高豬只抗應激闕值。一旦輕視應激帶來的危害,豬場生產可能會受到打擊性影響。
該貼已經(jīng)同步到 geita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