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溫差(晝夜差) 即24小時內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時溫差與地區(qū)和季節(jié)不同有很大差別,一般為8~12℃,當晝夜溫差超過12℃時,豬群可能出現異常生理變化,高溫時部分豬只食欲減退、便秘、發(fā)熱等,低溫子豬可能出現腹瀉,育癥狀。調整時溫差是每一天都要做的最具體的工作。 第二、日溫差 日平均氣溫隔日超過5℃時,無論升溫還是降溫,都會引起豬的異常,日溫差大是豬最難適應的氣候環(huán)境,必須注意天氣預報,利用調溫措施適時降溫和做好保溫工作。
第三、季節(jié)溫差 季節(jié)溫差是顯性的,冬夏季分別可出現0℃以下或39℃以上氣溫,過高或過低溫度對豬的生長帶來較大影響,主要是降低日增重和飼料報酬,而影響比較嚴重的是季節(jié)交換時溫度不穩(wěn)定,變化幅度大,溫差大造成豬疾病的發(fā)生和生理不適應所產生的多方面影響。 傳統觀念對季節(jié)溫度的認識是有錯誤的,如口頭語“冬天保溫,夏天降溫”其實每季天氣變化是漸進性過渡和反復性變化的過程,對豬的生理適應性來說,每季都必須經過不適應過渡到相對適應的過程,必須認識到夏天有冷,冬天有熱的時候,動物生理適應不全是高溫與低溫反應,是溫度變化的幅度和速度,往往有些豬場忽視了夏季也就不會去考慮加強保溫措施,在引起腹瀉的原因不排除的情況下,治療措施是無效的。 第四、小區(qū)溫差 就整個豬場場地而言,在選址中溫度盡量選取能融入周圍氣候環(huán)境中,即有良好的通風條件,隨時與大環(huán)境溫度同步變化;忌選會產生冷空氣和廢氣沉積的低洼地建場,這種場增加了溫差的同時,廢氣、病菌亦沉積,是易發(fā)生疫病流行的場地,必須高度重視。 第五、室內外溫差 室內和室外的溫度差數與豬舍的設計、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密切的關系,如欄舍空間大小、屋頂高度、瓦面材料的隔溫性能、有無天花板、立墻的通風和封閉程度、調節(jié)通風保溫的設施和附屬設備的管理等。 這里著重對設備管理提一些建議:1.傳統做法是工人上班時全面開放卷簾或解除其他保溫物,工人下班時全面封閉保溫設施,造成人為的溫度突變,這便是豬夜間發(fā)病和育成豬煩熱滾睡大便,影響生產效益又常未引起重視的原因。2.漸進性分步對室內溫度的管理。
第六、部位溫差 豬舍內各部位的溫度是不同的,兩頭與中間有差別,從地面至頂部由低溫向高溫發(fā)展,溫度運動物理規(guī)律是熱氣上升,低溫空氣向高溫處移動,不斷進行補充形成風速。豬舍應根據這一原理進行設計,傳統采取1米以上中部開窗的辦法是違反規(guī)律的,因豬是睡地動物,開窗的目的是讓豬通風降溫和排除地面廢氣,應該盡量把窗通風。 開至地面;高床分娩舍、保育舍,反對以地溝式排污,為減少廢氣、濕氣的產生和存積,建議地面應浮高并以PVC管暗道排污;屋頂部一般都存積大量熱氣、廢氣和濕氣,建議設適量天窗加強通風,人為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然通風和換氣。 第七、體內外溫差 豬體溫度與外界溫度差別以晨間最明顯。晨間是一天中溫度最低的時刻,豬從皮膚和呼吸突然接觸冷空氣時即引起畏冷、打噴嚏等癥狀,抵抗力下降而易誘發(fā)疾病發(fā)生。著重提示的是這種溫差都是管理人員人為造成的,尤其是早晨以水沖洗豬體將造成有形和無形的損失。 第八、調控溫差的方法 認識了調控溫差與牲畜生長的關系后,必須采取綜合技術予以調控:1.加強對溫差重要性的認識。2.掌握溫差科學,以調控溫差5℃為目標要求設計豬場。3.建議采用卷簾和正壓調溫技術。4.嚴格、認真、靈活地對調溫設施進行管理。
該貼已經同步到 綠色華瑞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