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jpg (142.21 KB, 下載次數: 16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3-22 16:27 上傳
因為丹麥是大麥日糧,飼料配方中是沒有玉米的,大麥的粘性比較高而玉米的脆性比較強,錘片式粉碎適合脆性比較高的玉米-豆粕型日糧,針對粘性比較高的大麥日糧必須革新其粉碎技術。丹麥獨創(chuàng)研磨粉碎技術和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國內在物料粉碎技術方面研究較少,都采用傳統(tǒng)的錘片式粉碎技術來粉碎物料。
這種粉碎技術能否解決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小麥或大麥就會造成豬的采食量和消化率下降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論證,但至少能解決飼料中添加小麥或大麥日糧的粉碎問題,這也值得我們去嘗試。
反正,丹麥就是使用這種特殊粉碎技術和方法,解決了大麥型日糧的粉碎、豬的采食量和消化率下降問題。如圖:
2.jpg (49.23 KB, 下載次數: 16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3-22 16:28 上傳
我們拜訪了丹麥最大的私人飼料公司——EWERS公司,也讓我們對飼料加工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該企業(yè)機械化程度特別高,年生產銷售30萬噸飼料企業(yè),只有12人,而實際生產人員為3人,每天三班倒,每班1人,做到了人盡其用,最大限度地保持產品的穩(wěn)定性。
在交談和考察過程中,老板特別談到了如何控制飼料中沙門氏菌的污染,沙門氏菌是丹麥控制特別嚴格病菌,實施全產業(yè)鏈控制,并且制訂了嚴格的標準。飼料、養(yǎng)豬都一樣控制。
控制方法是將工廠完全密閉、通過在屋頂設有誘食鳥籠用于殺鳥(被認為是沙門氏菌的主要來源)防污染和通過粉碎、制粒、二次制粒等將飼料升溫至81℃殺滅沙門氏菌等,確保飼料中沒有沙門氏菌的污染。
3.jpg (40.17 KB, 下載次數: 15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3-22 16:28 上傳
還有一個非常規(guī)細節(jié)不得不說,該廠也生產顆粒料,但與我國飼料生產企業(yè)生產的顆粒料完全不一樣,我們的顆粒料充其量叫做膨化料。
而該企業(yè)生產的顆粒料非常堅硬,其壓縮比為21.87(70/3.2),類似于我國生產的魚料,又加上全麥日糧中的鞣質含量高,飼料的粘性強,并且經過二次制粒將物料中空氣全部釋放,這樣制出來的顆粒非常堅硬,能充分滿足了生豬天性喜好咀嚼的特性,處處體現了豬性化的設計。
目前國產顆粒料的壓縮比在7以下,這樣的顆粒料入口即化,長期飼喂母豬可能會造成嘔吐性胃潰瘍,這也是母豬為什么不能使用這樣的顆粒料的重要原因所在。
國內玉米-豆粕型日糧由于工藝和粘性問題其壓縮比不高是可以理解的。國內企業(yè)也考慮過在飼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小麥或大麥等,結果影響豬的采食量和消化率,這是否與加工過程中的壓縮比太低、沒有進行二次制粒等有關還有待探究,但國外的飼料生產商強調,他們這么做不會影響生豬采食量和消化率,并且認為豬特別喜歡采食大麥而非小麥日糧。
4.jpg (57.75 KB, 下載次數: 16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3-22 16:28 上傳
考察中查看他們的大麥,其實并沒有我們的好,①粗蛋白約10%,比我們的12-13%要低;②粗纖維含量高,因為沒有去掉包裹大麥的糠皮。
我在思考:為什么他們要進行二次制粒和生產的壓縮比特別好的顆粒料?
我猜想主要是從滿足生豬天性喜好咀嚼的特點出發(fā)的:多次粉碎使淀粉糊化增加粘性(一個粉碎機中有兩種篩片,孔徑特別大和比較小的篩片,使物料溫度不斷上升熟化和糊化)、二次制粒工藝使顆粒更硬(第一次制粒是將顆粒之間的空氣全部擠壓出去,第二次制粒使物料內外溫度達到81℃消滅沙門氏菌)、保留大麥糠皮性纖維可增加顆粒的韌性(膳食纖維+種皮纖維)、高壓縮比適應生豬咀嚼嗜好。處處體現提高動物福利,這些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們對顆粒料喂豬的理解還停留在膨化熟化提高消化率、改善口感、有較好的商品性狀等初級階段上,較少考慮動物福利,這就是本質差別。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偌大的一個飼料廠精簡到只有12人卻配備了一個專職清掃工人,全天用吸塵器將生產設備表面的粉塵吸干凈,確保廠房內一塵不染。
我認為有多個好處:良好的環(huán)境提高了設備的正常運轉、設備維護和延長使用壽命,防止粉塵積淀發(fā)生霉變和霉菌毒素污染飼料,防止粉塵爆炸等。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往往是飼料中的“精華”,還可以回收利用,做得物盡其用,最大限度的減少浪費。參觀過程中我用手摸過,確實很很干凈,這就是丹麥的過人之處。
5.jpg (61.32 KB, 下載次數: 17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3-22 16:28 上傳
來源:PSY應用研究院 作者:劉自逵 左剛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