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仔可在三個時期形成,即配種妊娠期,分娩哺乳期,斷奶保育期。
配種妊娠期弱仔形成的原因分析
0955592638-0.jpg (90.77 KB, 下載次數(shù): 7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6-23 10:50 上傳
配種妊娠期弱仔形成的原因
藥物催情配上種的豬產出弱仔多。藥物導致的超數(shù)排卵,提高了卵子受精率。母豬的子宮,特別是頭胎母豬的子宮的容積是相對有限的,當胎兒過多時(多于12個),部分胎兒的發(fā)育受到子宮容積與營養(yǎng)供給的制約,出現(xiàn)過多的弱仔。
妊娠前期投料過多。妊娠前期胚胎發(fā)育緩慢。若投料過多,過剩的營養(yǎng)會在乳腺組織中與周圍變成脂肪沉積,使爾后乳腺發(fā)育受阻,分娩后少乳,有助弱仔形成。
妊娠第十一周后投料不足。胎兒初生體重的2/3是在妊娠后1/3時段內發(fā)育形成的,因此,第十一周后的投料量要逐步分階段增加到3.5kg,特別是第十三周半至分娩前是胎兒增長最快的時段,也是胎兒體能儲備的關鍵時段,母豬料的DE決不可低于3400kcal。此期投料不足,能量不足均會使新生兒體能儲備不足,弱仔數(shù)增加。
母豬群胎齡結構不合理。隨母豬胎齡的增長,窩產仔數(shù)增加,同時弱仔死胎也會增多;母豬泌乳能力在第六胎以后呈下降趨勢。因此,母豬群必須保持一合理動態(tài)的胎齡結構才能體現(xiàn)最大化的整體效益。當?shù)诹?、第七及第八胎齡以上母豬比例超過24%時,第6、第7胎齡的母豬超過20%時,弱仔會增多。
母豬妊娠期感染了HCV、PCV2、PRV、PRRSV,常有少數(shù)弱仔娩出。
母源抗體未達標的母豬所產出的仔豬是事實上的弱仔。
妊娠期應用氟甲砜霉素引起的先天性弱仔。
分娩哺乳期弱仔形成的原因。
滯產造成弱仔增多。破水之后半小時未見胎兒娩出,或胎兒娩出間隔超過半小時均謂滯產。滯產常造成胎兒通過硬產道時間過長,形成臍帶箝閉或部分箝閉,導致胎兒供血不足,由于腦缺氧出現(xiàn)傻胎,即出生后定向困難,不會尋覓乳頭,不會吸吮,如果不能盡快地誘導恢復吸吮行為,極易在初生重合格的仔豬中形成后天性弱仔。
助產不當或不及時造成弱仔。如助產時損傷了肢蹄、眼部、口鼻均可造成爾后生活能力下降出現(xiàn)弱仔;未能及時撕破衣包更是造成弱仔的常見原因。
有效乳腺(或乳頭)過少。若第一胎仔豬數(shù)少于乳頭數(shù)。又未訓練少數(shù)仔豬會吮兩個乳頭的話,那么未被吸吮的乳腺難以充分發(fā)育,造成后續(xù)胎次有效乳腺過少,乳頭不夠分配,如果寄養(yǎng)不成,極易形成弱仔。
乳腺發(fā)育特別充分的大個母豬易形成弱仔。由于大個母豬在側臥哺乳時,上排發(fā)育良好的乳腺與乳頭會向上翹,不少初生仔豬夠不上乳頭,吸乳不足,形成弱仔;產床狹窄,母豬躺臥時不能充分伸展,造成下排乳頭不能充分暴露,也易形成弱仔。
引起無乳或少乳的所有因素均會使弱仔增多, 其中以產后無乳綜合征,高溫季節(jié)的少乳的影響最明顯。
在有分娩癔病的母豬,如不能盡快糾正拒絕哺乳的行為會造成整窩的弱仔。
哺乳期管理不當可產生新的弱仔。例如未能有效防治仔豬腹瀉、滲出性皮炎、鏈球菌病;教槽不到位,21日令-25日令斷奶采食量達不到100g的仔豬;管理粗放,造成意外傷害的仔豬;錯誤地應用喹諾酮類引起骨關節(jié)發(fā)育障礙性弱仔,應用磺胺類引起免疫功能不全性弱仔與貧血性弱仔,應用氟甲砜霉素引起免疫抑制性弱仔以及長期應用其它抗菌藥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性的弱仔。
保育期形成弱仔的原因
保育期是仔豬開始適應獨立自主生活的重要時段,常常可形成三種弱仔,即外觀顯性的弱仔、隱性弱仔與藥物性的弱仔。
顯性弱仔,這部分弱仔多由環(huán)境應激所致,如不適應固體飼料、斷奶并群應激與密度過大,舍內空氣質量低劣等因素。在這些應激因素作用下,豬群漸次出現(xiàn)外觀瘦小皮毛粗亂的顯性弱仔。若為平養(yǎng),未能有效地控制寄生蟲也會形成顯性弱仔。園環(huán)病毒危害的豬場,極易形成部分弱仔。
隱性弱仔。這種弱仔外觀同正常豬一樣,但是對抗主要流行性疾病的抗體水平低下,是豬場內的危險群體。究其由,是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受母源抗體干擾;疫苗選擇有誤,不能產生有效抗體;未能控制好飼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形成免疫抑制;接種操作有誤,如漏注,少注等。
藥物性的弱仔。同哺乳期的藥物性弱仔。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