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arget=_blank href="http://finance.sina.com.cn">http://finance.sina.com.cn</a> 2006年08月22日 12:00 《新財富》 <br>劉凌云 劉浪/文<br>
<br>
與陳志武的交談中,幸福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匯之一。談及自己的工作,他說:“我太喜歡做學問了。任何一天能夠有一個新的認識,我都會覺得很幸福。”談及年輕時的拮據,他說:“那時多花一塊錢所帶來的幸福感,比今天我多花5000元要高很多。”并由此引申到發(fā)展金融業(yè)可以提升年輕人的幸福感。<br>
<br>
談及經濟學的研究,他說:“我們需要對一些基本理念作全方位的梳理,消除過去很多誤導性和破壞性的成見,并進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給中國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更扎實的基礎,使老百姓過上更富有、幸福的生活。”<br>
<br>
仔細想來,這些幸福其實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為畢竟,經濟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正是增進人類的福祉。<br>
<br>
茶陵:鄉(xiāng)土環(huán)境里的自由成長<br>
<br>
6月末的一天,陳志武帶著夫人和兩個女兒回到故鄉(xiāng)—隸屬湖南株洲的茶陵縣。正是連場暴雨之后,他們被堵在公路上。這使得他有機會重新打量路邊的一個農場。高中時代,他每個學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住在這里,“把山上原生的樹砍掉,再種上果樹?,F在,那些樹都沒有活下來,我們那么多的歲月就這么白白浪費掉了”。<br>
<br>
與個人歷史的不期而遇,讓對歷史—“世界近代史、中國近代史,特別是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史”非常感興趣的陳志武再一次體會到自己研究的意義:“了解過去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證券業(yè)在中國沒有發(fā)展起來,為什么不同地區(qū)之間經濟和金融的發(fā)達程度不一樣,甚至于像今天或者是70年以前,不同省份民間的借貸利率和金融交易的程度都差別這么大,這些都是我想要弄清楚的。解釋這些問題,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中國社會是怎么走過來的?!?lt;br>
<br>
1962年出生的陳志武,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是怎么走過來的,有著切身的體會。在茶陵,這個因神農氏“崩葬于茶鄉(xiāng)之尾”而得名的湘贛邊界小城,這位如今聲名顯赫的經濟學家曾過著普通的農家子弟生活?!拔壹以谵r村,上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每天下地勞動或是上山砍柴,一直到1979年上大學。冬天要去二三十公里外的地方砍柴,然后背60公斤左右的柴回家,往往離家還有十幾公里,肚子就很餓了。1986年8月,我到耶魯讀書后,經常去紐約。走在曼哈頓的大街上,我就想,幾年前,我還在茶陵農村的山溝里扛柴呢,這些年的變化還真是蠻大的?!?lt;br>
<br>
早年的茶陵生活經歷,后來不斷出現在陳志武的研究中:談自由市場的運作時,他會想起跟父母到集市買東西的見聞;談法治時,他舉出自己小時候幾乎沒見到過警察的例子,說明交通不便過去使中國鄉(xiāng)村與正式司法基本無緣;談誠信與市場渾濁時,他指出,鄉(xiāng)土中國的商品市場多以村為單位,買賣雙方信息基本對稱,講“誠信”才是理性的選擇。<br>
<br>
平民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也使他對草根階層有著特別的關懷:“我有5個兄弟,最大的哥哥長我16歲。我讀高中時,有3個兄弟已經工作了,所以我就沒有像他們那樣,必須下地干活來養(yǎng)活弟弟。讀大學時,我一個月有9元左右的獎學金,兄弟還可以補助幾元,但即使這樣,那時每天多花一元錢所帶來的幸福感,仍比今天我多花5000元要高很多。這也是我現在研究金融時感觸特別深的一個問題—任何社會中,金融的發(fā)展都非常重要,即使撇開它怎樣幫助企業(yè)融資不談,僅從改善個人生活的角度來說,它的意義也非常大。但是,中國即使到今天,金融、證券還是非常不發(fā)達,一個人沒辦法利用金融工具把一輩子的消費和收入作一個更加平滑的、互相補充的安排,使得自己不至于在年輕、最需要錢的時候最沒錢花,年紀大了有了錢,卻沒時間、精力去享受?!?lt;br>
<br>
作為文革中成長的一代,陳志武的生活也烙上了時代的印記:“我1974年上初中,直到1978年高中畢業(yè),基本上沒有怎么在教室里讀過書,絕大多數時間要么是在山上,要么是在農田里度過?!?978年,首次參加高考的陳志武落了榜。父母沒有給他任何壓力,一年復讀之后,他考上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前身),修讀計算機專業(yè)。多年以后,他感慨說,如果父母按中國傳統(tǒng)方式管教自己,或許就不會有今天了?!拔腋改赣H都是農民,沒上過學,不能給我提供很多建議,差不多我所有的人生決定都是自己做的—從1979年到中南礦冶學院上大學、1983年進國防科技大學讀研究生、1986年1月畢業(yè)后留在國防科大做老師,到當時申請去美國讀書。現在想起來有一點后怕,因為當時甚至不知道一些基本的信息,連報考耶魯金融系時,都不太了解金融學科是干什么的?!睆倪@個角度看,陳志武覺得,今天農村和城市學生之間知識和經驗的差距已經比1979年時大得多:“如果我晚十幾年出生的話,今天反而可能沒有機會考進重點大學,沒辦法跟城市學生有一樣的起點?!?lt;br>
<br>
研究:從未改變的人生方向<br>
<br>
1979年,中國的計算機教育尚處于啟蒙階段。隨機選讀了這個新興專業(yè)的陳志武,一直到1983年做畢業(yè)論文時才真正地碰了半年計算機。不過回想大學時代,他仍覺得頗有收獲。一方面,他掌握了數學的、工程的客觀研究方法,這為他今天研究經濟學打下了重要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式教學的機械性、不注重應用,也讓他體會頗深:“我大學一、二年級一直在學微積分,但從沒有搞清楚微分、積分有什么用。1986年我到了耶魯,學一門資產投資組合的管理課程,在給債券作風險評估的時候才發(fā)現,原來一階導數可以幫我們控制風險。我突然之間頭腦開竅了,這個微分、積分還有這么好的用處。所以這些年,在國內我一有機會跟大學里的老師或者學生交流,總是談這個感受,希望這種狀況有所改變?!?lt;br>
<br>
另一方面,他利用那4年把英語學得很好,“那時,有一個同學每天早上回家把當天的《中國日報》拿到宿舍來,我們就輪著看,再就是聽《美國之音》,我大學畢業(yè)時,讀英文的文章就像看中文一樣了”。<br>
<br>
大學畢業(yè)后,多數同學分到了冶金系統(tǒng)的研究所或企業(yè),陳志武則選擇了繼續(xù)讀書。他說:“做學問是我的最愛,我?guī)缀鯊膩頉]有真正想過,除了做學術研究以外,還會去做其他的職業(yè)。” 在國防科大,他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如今在國內社科領域相當有影響的崔之元。1987年,他們合作翻譯了肯尼思·阿羅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按拗潜本┤?,對社會科學非常熱衷。我跟崔之元交上朋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的英語特別好。通過和他接觸,看一些書,特別是后來接觸到了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我慢慢地對以數理的方法研究經濟和政治問題產生了興趣。大概是1985年秋季,我基本上作了一個決定,就是放棄學工程?!?lt;br>
<br>
那時,中國的第一波留學熱從北京蔓延到了長沙,陳志武也開始準備申請美國的大學?!芭c社會科學有關的,我申請了耶魯。另外,我對用數理方法研究醫(yī)學也蠻感興趣,所以跟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yī)學院的一個教授也寫了信,他根據我的背景建議我放棄這個念頭。同時,我也申請了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一個專業(yè)?!钡麤]有抱任何的希望,因為他無法考托福和GRE。在寫給耶魯的信中,他說,我不知從哪里找到32美元的考試報名費。那時,中國仍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拔矣糜⑽慕o他們寫信說,我的英文應該還可以,他們相信了。”1986年4月,陳志武收到了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耶魯每月還向他提供800美元左右的獎學金。<br>
<br>
“我在美國的第一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發(fā)現雪碧怎么這么好喝,那一年,我不知道喝了多少的雪碧。從那以后,我基本上不碰雪碧了。”陳志武還發(fā)現,美國大學跟國內的不一樣,“國內大學只要期末考好了就行,而美國大學平時布置的作業(yè)都要算期末成績的??斓降谝粚W期期末時我才發(fā)現這一點。耶魯每個學期有13周,我到第8周都沒做任何作業(yè),老師給我每份作業(yè)都打Later,這對我第一年的成績影響很大。不過,第二年我就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了?!?1990年,陳志武獲得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博士的學位,進入威斯康辛大學任助理教授。1995年,他獲聘為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教授,1996年擔任終身教授。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4年中,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發(fā)表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經濟理論》(Journal of Econimic Theory)與《金融經濟學》(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主流學報上,內容涉及資產定價、共同基金、動態(tài)股價模型、股票投資盈利戰(zhàn)略等領域。1994年,他的論文《人口老齡化和資本市場》獲得了默頓·米勒研究獎(以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米勒命名),《日本基于產出為基礎的資產定價》獲得了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他成為金融資產定價領域最富創(chuàng)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在美國、歐洲包括香港、日本等地的金融經濟學圈子里,知道陳志武的人越來越多。1999年,他被請回母校—耶魯大學擔任終身教授。<br>
<br>
創(chuàng)業(yè):成功與不成功的公司<br>
<br>
隨著職業(yè)生涯的一步步上升,陳志武身上湖南人喜歡挑戰(zhàn)的基因開始顯現。1998年,他創(chuàng)辦了Value Engine(價值引擎)公司。“我做了這么多年關于資本市場的研究,蠻有興趣把這些理論投入到實踐中。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辦一個公司,感覺企業(yè)家、管理層面對的挑戰(zhàn)是什么,也可以幫助我在做研究的時候不至于太超脫?!?lt;br>
<br>
然而,這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最初,我們想為不同的機構投資者如基金管理公司提供一些分析股票和控制風險的軟件和數據庫,但是后來發(fā)現,做這個蠻艱難的。1999年,公司開始轉型,想針對股民大眾提供一些分析工具。到了2000年,互聯(lián)網泡沫破裂,公司的資金來源就比較緊張了,到2001年為止,整個公司大概燒掉了六七百萬美元。后來就裁員,現在公司也就四五個全職的雇員,有一點點盈利。之所以沒有把公司給停掉,保持員工的就業(yè)幾乎是唯一的考慮?!?lt;br>
<br>
2001年,他又與兩個合伙人創(chuàng)辦了Zebra對沖基金公司。這只秉持市場中性策略的對沖基金,幾乎100%是根據陳志武的模型來判斷、操作的?!暗侥壳盀橹?,實際的投資業(yè)績跟我們最初設計的目標總體一致?!盳ebra對沖基金現在有十來個全職的職員,客戶主要是來自法國等地的機構投資者。今年6月,陳志武又對基金進行了一次重組。 兩次創(chuàng)業(yè)經歷,確乎為陳志武的研究提供了幫助:“比如說委托代理關系,學術界對它在現實經濟中的影響研究并不太多。我自己做公司以后就感覺到,它在經濟學,特別是金融經濟學的理論中受到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庇纱顺霭l(fā),陳志武格外重視對誠信的研究。 <br>
<br>
中國樣本:解讀時的獨立與深刻<br>
<br>
在兩個女兒看來,陳志武和普通爸爸沒什么兩樣。每天,他早晨送她們上學;每周,花半天左右時間處理對沖基金公司的事務;每年,大概有90-100個學時左右的教學任務;除此以外,他的工作重點都放在研究上。<br>
<br>
2001年開始,陳志武把研究重點之一轉向了中國轉型中的市場發(fā)展問題?!爸袊^去28年一直在經歷著三個大的轉型,包括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型、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轉型。在世界歷史上,同時發(fā)生這三個轉型的國家不是太多,所以,中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變化,都為做學問的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驗室、數據庫。”<br>
<br>
而中國本土的很多學者顯然沒能把握好這一難得的機遇。陳志武認為:“國內絕大多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在我看來,學術價值非常低,經濟學相對還要好一點。區(qū)分一個國家學術領域水平高低的最好方式,就是把這個學科最頂尖的學報跟民間的大眾刊物作比較,如果學報上文章的內容和可讀性跟大眾刊物沒太大差別的話,就說明這個學科在這個國家并沒有真正成為一門專業(yè)性的學問,職業(yè)化的研究團隊還沒有建立起來。翻翻中國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一流學報,你會發(fā)現,一個沒有受過太多相應學科訓練的人基本上能看懂他們在說些什么,在內容、視角、研究方法上,他們寫的東西和大眾報刊沒有太多的差別,這說明這些學科在中國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學問?!?lt;br>
<br>
現在,這位排名全球第202位的經濟學家,每年有3個月左右呆在中國,他對中國發(fā)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并樂于提供自己的意見?!拔椰F在研究的問題,一是圍繞資本市場發(fā)展所需要的法律、新聞媒體等配套的支持架構,這是我多年來一直非常關心的;第二是金融史,特別是中國過去幾百年借貸市場及其他市場跟證券業(yè)的發(fā)展到底是什么關系;第三是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和國際資訊這些相關的、互動的變化。”<br>
<br>
由于更喜歡進行比較研究,“包括把今天的中國跟今天的其他國家,把100年以前的中國跟100年前的其他國家這種縱向和橫向的比較”,陳志武對中國的觀察有著更為寬泛的視角,因此總有發(fā)人深省的解讀。他從中國人熱衷武打片,看出中國產權與合約權益保護機制的缺失;從高利貸存在的合理性,談放開民間金融之可行;從各國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程度,談媒體監(jiān)督、信息透明之必要;從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從中國與印度的對比,闡釋今天世界的競爭主要是制度競爭,“哪個國家能為金融證券交易雙方提供更好的契約執(zhí)行架構和信息架構,就可以更多地從事那些經濟附加值更高的工作,經濟增長質量就可以更好”,他呼吁“中國摸著石頭過河,已經過了很遠了,該考慮一下制度機制方面的改革了”。<br>
<br>
談起這些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他表示:“我們關于金融、關于剝削、關于高利貸、關于市場交易到底能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關于商業(yè)交易—商人除了賺錢以外到底還能給社會帶來什么等等基本性的理念,需要作一些全方位的梳理,消除過去很多誤導性和破壞性的成見。做到這一點,會給中國社會持續(xù)的發(fā)展奠定更扎實的基礎?!?雖然經濟學家們總不乏經世情懷,而陳志武認為,并不能因此影響研究的獨立性。“做學問的人,經濟學家也好,其他學界的也好,第一個任務不在于我們的觀點今天或者明天政府會不會采納—我們不以此判斷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而是首先要問自己,我研究這些問題,對于社會、對于整個學界的認識是不是有一個根本性的提高。學者不能以政府是不是會采納,來決定自己寫什么文章、研究什么問題?!币虼?,他認為,自己有責任以最客觀的形式給其他學者和業(yè)界、給政府的決策部門提供盡量客觀的研究成果:“今天世界上富有的國家的經歷一再說明,市場經濟加私有制,特別是土地私有,還有生產資料的私有,不僅僅是讓一個國家和她的人民更富有的途徑,也是最終解決貧富不均、收入差距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我相信,市場經濟是根本性的、幫助中國進一步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子?!?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