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搞了一段時間的酶包被工作。對此有一點體會。
微丸酶和包衣酶,這兩個詞的概念 ,主要是借用了藥劑學里的概念。簡單舉個例子,大家去藥店買感冒藥---像“康泰克”,掰開康泰克膠囊,里面有許多細小的顆粒,這些就是微丸,制微丸的過程要借助制粒機,有擠壓制粒,噴粉制粒。。。。,飼料行業(yè)制蝦料的壓粒機就是擠壓制粒,擠壓制粒出來的顆粒不圓,所以要用滾圓機滾圓;噴粉制粒本身即是邊噴粉邊滾圓。出來的產品就是微丸酶了。要做多少粒徑的微丸取決于擠壓機的孔徑目數(shù)。噴粉制粒邊噴邊滾圓。
在生產中通過篩分,合格的,為成品,不合格的,回爐重新融化加工,在國外的大工廠都是如此,光一種規(guī)格的產品,就有幾條生產線同時生產,國內還沒哪一家有這種底氣。那些宣傳生產微丸酶的都還是小打小鬧。一條線就得投幾百萬了。十年了,才磨出把破劍?
包衣也可叫“包被”,“包埋”。包被包埋的概念外延更大些,指用包材包裹固定囊心物質。包衣的叫法在制藥里叫得多些。多數(shù)做法是在藥片表面噴上一層膜,就叫包衣。 給微丸噴上一層與外界隔離的膜,比藥片的難度就大了,因為粉末的表面積比藥品大多了,所以成本要增加很多,這種成本,只有在人用藥里,才能被市場接受,你去看病,醫(yī)生開的一片藥,就有幾塊錢,你也得買。在微丸酶上包衣,這個成本,那就厲害了。這么說吧,酶的生產成本里最少有一半以上是包衣成本(按國產包衣材料計,還要看是什么類型的材料腸溶型?胃溶型?。進口材料更貴)。
其他行業(yè)的概念及技術,用于添加劑和酶行業(yè),是必然的。在今天各個學科之間互相融合很平常?;騽t有衍生出一個新學科。藥劑學里很多概念及做法,如靶向給藥(即是說的定點釋放)等等,在醫(yī)藥里早已應用,技術已成熟。
添加劑里為何現(xiàn)在還應用的不普遍?主要還是成本問題!
另外搞包材輔料的技術人員,搞制粒設備的工藝設計人員對飼料行業(yè)很陌生,隔行如隔山,市場上沒有信手拿來的材料,設計出來的設備不適合于飼料業(yè)用,要單獨設計,國外廠家比中國的走得早走得遠,技術配套成熟。國內添加劑行業(yè)找不到十分對口的包材產品,依賴進口材料不現(xiàn)實。 現(xiàn)有設備為制藥設計,時產量很低,一條線一個班最多幾百公斤,如專門設計能力只能達到最多一天2班2~4噸,這對企業(yè)是很大難題,設計能力高,而生產不足,設施投入太大;設計能力低,庫存資金必然被大量占用,賣不出同樣都是災難。
一些廠急忙推出的產品,沒有很好考慮,出來的產品有不少缺陷。
包衣的作用,對酶穩(wěn)定性的貢獻是存在的,成本因素限制了,哪怕只是微丸,其成本也不低。像包衣酶的粒徑一般達30~40 目這樣的要求,你算算包衣的厚度該多少才有用?這樣理解包衣的作用,根據(jù)對包材材料的熱導率分析,包衣對隔熱是絕無可能。包衣的作用主要是隔絕外界濕度和其他金屬離子對酶的影響,這些因素對酶穩(wěn)定影響很大。在干熱環(huán)境里,100度烘干1小時,酶活沒多大損失,在常壓水煮環(huán)境,3~5分鐘內,全部死光光。包衣的原理可以這樣理解----好比模仿芽孢桿菌的芽孢那樣,芽孢以一層致密的膜包裹一個含水量很低,內含吡咯羧酸穩(wěn)定結合物來抵抗高溫高壓的破壞。包衣酶里的水分足夠低,并添加了由穩(wěn)定物與酶形成的結晶狀物。例如以5%,10%濃度包材材料添加后的包衣酶增重多少為參照,穩(wěn)定性的提高數(shù)據(jù)的描述是相對值,即與粉狀酶、微丸酶、同樣條件下存活率比較而言。
很多產品多宣傳包衣后“耐溫能提高多少多少溫度”。這個說法本身有很大問題,而且很難描述,存活率在多少為有效?50%、60%、70%、80%、90%???我覺得用"某一溫濕度下的失活半衰期"來描述是可行的。
其他: http://ffers.com.cn/thread-161558-1-1.html
http://ffers.com.cn/thread-169039-1-1.html
[ 本帖最后由 tgz5637 于 2008-3-10 17:57 編輯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